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发光二极管在显示技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光二极管在显示技术中的应用¥华南师大物理系@吴腾奇发光二极管在显示技术中的应用510631广州华南师大物理系吴腾奇传统上,发光二极管(LED)一般可装在民用电子显示设备中,最近LED的主要应用领域已经扩大到户外信息显示方面。同时,它已转为大规模的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2.
有机LED平板显示器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机LED平板显示器具有效率高、亮度强、能耗低、色彩丰富以及响应速度快等优点。是近年来发光显示领域的研究热点。作为有机LED平板显示器的物质基础,电致发光(EL)材料是直接影响其器件性能的关键因素。本文在阐述器件结构和发光机理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有机LED器件的电致发光材料,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发光二极管显示现状及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正根 《电子器件》1999,22(3):194-198
本文报告了大屏幕高亮度发光二极管显示的现状和发展。也报告了这种显示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浅析有机电致发光显示技术及市场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OLED即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是一种全新的显示技术,其具有更薄、更轻、主动发光(即不需要背光源)、广视角、高清晰、响应速度快、低能耗、低温和抗震性等优点。文章通过介绍OLED平板显示的技术特点、专利技术现状及未来的发展前景。让我们对这种新平板显示技术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并对OLED技术有一个全面了解,避开专利技术壁垒,抓住机遇,实现传统CRT(阴极射线管显示器,cathode ray tube)显示产业成功转型。  相似文献   

5.
自1936年初发现EL(电致发光)现象以来,直至将其应用于显示器件已延续了半个多世纪。以研究历史来看比液晶显示器件(LCD)长,但实用化却相对滞后。现在仍局限于少数公司在开发橙色或绿色的单色显示器件。这种单色器件使用Se和Zn等无机化合物薄膜为发光材料,属于结构简单的自发光型平板显示器件。但:发光效率低,为1m/W;驱动电压高,为100V以上;只能获得100cd/m~2的亮度。  相似文献   

6.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驱动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基于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器件结构和发光机理的分析,讨论了OLED的无源和有源驱动技术,并对各自的特点进行分析比较。比较分析了OLED的直流驱动和交流驱动技术,得出了交流驱动优于直流驱动的结论。最后,通过一个例子,分析了有源矩阵OLED驱动电路的整体结构。  相似文献   

7.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技术被看好是下一代最有竞争力的平板显示技术。经过短短十余年,该技术的研究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已经达到了实用化的水平。本文将介绍OLED的发展背景、工作原理、驱动技术和封装材料。  相似文献   

8.
本文综述了发光二极管平板显示的发展和现状。  相似文献   

9.
有机白光发光二极管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机白光发光二极管是实现全色显示的重要原型器件之一,而且作为一种超薄光源还可用作液晶的背光源以及一些特殊场合的照明.本文从发光区域、器件结构、材料选择等方面回顾了有机白光发光研究的一些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0.
作为新一代自发光显示器件,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已经逐渐开始商业化。柔性白光技术是未来显示和照明市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柔性白光OLED(FWOLED)的开发必要且迫切。首先介绍了FWOLED的基本概念,总结了实现柔性白光器件的五个重要因素,包括柔性衬底、导电电极、器件结构、光取出技术和柔性封装;随后分类概括了各种FWOLED的实现策略,包括荧光、磷光、延迟荧光、混合型FWOLED;接着综述了其他类型的柔性白光自发光技术器件,如柔性白光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柔性白光钙钛矿LED(PeLED)和柔性白光胶体量子阱LED(CQW-LED);最后,对FWOLED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1.
新加坡致力于成为世界现代显示器的领导者,同时这个岛国正在开发用以孵化和支持OLED设计及生产的技术.性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12.
Record red OLEDs     
《III》2006,19(7):15
  相似文献   

13.
《III》2006,19(4):4
  相似文献   

14.
采用真空蒸镀法制备了ITO/NPB/BAlq3/Alq3/Mg:Ag(双异质型)和ITO/NPB/BAIq3/Mg:Ag(传统型)两种结构的蓝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并研究了器件结构对OLED光电性能的具体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器件结构对OLED的发光光谱没有影响。其谱峰均位于480nm。但是器件结构却显著影响OLED的发光性能,与传统型结构器件相比,双异质型结构OLED的最大发光效率和最大发光亮度分别提高了4.5倍和5.5倍,达到1.901m/W和10000cd/m^2。这是因为双异质型器件结构中引入了电子传输层Alq3和空穴阻挡层BAlq3,从而使得能级匹配更加合理。载流子注入更加平衡的缘故。  相似文献   

15.
《今日电子》2003,(1):1-1
用溶液工艺法制造高效双层绿色OLED  相似文献   

16.
《光机电信息》2004,(5):27-27
根据市场分析公司iSuppli/Stanford Resources的报告,2004年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产品销售额可实现5亿美元,比2003年的2.5亿美元增长1倍。亚洲一些生产商纷纷扩大OLED产品的生产,也从另一侧面表明,该产品相关技术已经成熟并被接受。  相似文献   

17.
申建 《光机电信息》2006,23(7):44-44
由于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可作为液晶显示屏的主要代替产品,目前其市场格局正发生变化,并面临来自多方的挑战.OLEDs目前所面临的工艺技术上的挑战主要集中在设备结构和材料性能的改进上.在加工过程中,一些新方法如顶端发射、加入阻挡层和增加彩色滤光片等均能提高器件的性能.  相似文献   

18.
平板电视屏幕尺寸不断地增长,它的照明功耗也在不断增加。而发白光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可以实现平板电视低功耗全彩色光源的要求,并且还可以应用于其他固态照明设施。  相似文献   

19.
An insert layer structure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OLED) based on a new luminescent material (Zn(salen)) is fabricated.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device is ITO/CuPc/NPD/Zn(salen)/Liq/LiF/A1/CuPc/NPD/Zn(salen)/Liq/LiF/A1. Effective insert electrode layers comprising LiF(1nm)/Al(5 nm) are used as a single semitransparent mirror, and bilayer cathode LiF(1 nm)/A1(100 nm) is used as a reflecting mirror. The two mirrors form a Fabry-Perot microcavity and two emissive units. The maximum brightness and luminous efficiency reach 674 cd/m^2 and 2.652 cd/A, respectively, which are 2.1 and 3.7 times higher than the conventional device, respectively. The superior brightness and luminous efficiency over conventional single-unit devices are attributed to microcavity effect.  相似文献   

20.
An insert layer structure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OLED) based on a new luminescent material(Zn(salen) ) is fabricated.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device is ITO/CuPc/NPD/Zn(salen) /Liq/LiF/Al/CuPc/NPD/Zn(salen) /Liq/LiF/Al. Effective insert electrode layers comprising LiF(1nm) /Al(5 nm) are used as a single semitransparent mirror,and bilayer cathode LiF(1 nm) /Al(100 nm) is used as a reflecting mirror. The two mirrors form a Fabry-Perot microcavity and two emissive units. The maximum brightness and luminous efficiency reach 674 cd/m2 and 2.652 cd/A,respectively,which are 2.1 and 3.7 times higher than the conventional device,respectively. The superior brightness and luminous efficiency over conventional single-unit devices are attributed to microcavity effe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