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针对变截面辊弯成形过程中凸弧受压失稳起皱问题,利用改进后的C-B起皱预测准则和有限元仿真技术,计算起皱因子以评价板料凸弧各处起皱发生的难易程度,生成起皱云图以观察材料各部分的稳定状态并预测可能出现起皱的部位。根据此准则,通过正交实验研究板厚、圆弧半径、边腿高度和圆弧圆心角对起皱的影响规律,为修改辊弯成形工艺和模型提供依据。有限元仿真模拟结果与理论推导数据吻合良好,证明了起皱准则的有效性和精确性。 相似文献
4.
5.
6.
《塑性工程学报》2016,(1):32-39
薄壁槽钢零件辊弯成形容易出现边波,影响其成形质量。通过对U型薄壁槽钢零件辊弯成形过程进行正交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U型薄壁槽钢零件辊弯成形后的应力应变,研究了薄壁槽钢零件辊弯成形边波产生的机理,分析了零件材料的屈服强度σ_s、辊弯成形道次n、零件翼缘高度h和材料厚度t等因素对辊弯成形边波波动量Δy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边波产生的机理为零件翼缘部位各点产生了纵向应力和不可恢复的纵向塑性应变,且其大小沿翼缘长度方向(纵向)及高度方向均不相等;各因素对边波波动量Δy的影响程度依次为零件翼缘高度h材料厚度t屈服强度σ_s辊弯成形道次n,随屈服强度σs和材料厚度t的增加边波的波动量Δy减小,随零件翼缘高度h的增加边波波动量Δy增大,随辊弯成形道次n增加,波动量Δy先减小后增大。这为合理设计类似薄壁零件的辊弯成形工艺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7.
基于板料为幂次强化材料模型的假定,根据外力做功与板料变形所消耗的内功相等的原理,建立了辊弯成形的理论分析模型,得出了成形力的数学计算公式,分析了各工艺参数对成形力的影响趋势。为了验证理论计算的有效性,建立了辊弯成形有限元仿真模型,对U型材的辊弯成形过程进行了有限元仿真计算。结果表明,成形力的理论计算结果和有限元仿真数据吻合良好;采用成形力计算公式的计算结果与现有文献中的实验测试数据符合程度较好。 相似文献
8.
9.
10.
11.
12.
大型曲轴的全纤维成形工艺是保证曲轴能够在复杂的应力状态下正常工作的一种有效的工艺方案。由于其成形过程复杂 ,变形过程的应力场和应变场很难用实验方法确定。本文基于 ANSYS工作平台 ,利用开发的三维有限变形弹塑性有限元程序及网格重划功能 ,模拟了曲轴的 RR法和 TR法成形过程 ,分别得到了不同曲轴在不同变形条件下变形过程的应力场和应变场及载荷位移曲线 ,为进一步研究曲轴全纤维成形过程 ,确定合理的成形工艺方案和模具形状及提高成形质量和模具寿命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14.
管材弯曲成形的有限元模拟与实验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利用有限元计算方法对管材弯曲成形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指出,管弯曲内侧等效应变和壁厚变化呈跳跃式条状分布,是管壁起皱变形的前兆。切向应变在弯曲中部较大,向两端逐渐减小,在起弯侧和终弯侧切点以外的直管区域仍然延续有切向变形。 相似文献
15.
16.
论述了辊锻工艺的基本原理及特点.采取辊锻工艺对拉杆锻件进行制坯并使用有限元模拟软件模拟整个过程,得到无飞边、毛刺的坯料,符合制坯要求;通过分析其金属流动情况及应力场、应变场分布,从而证明辊锻工艺是较好的制坯工艺. 相似文献
17.
金属薄板成形的有限元仿真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属薄板成形是一个包括材料非线性、接触非线性和几何非线性等的复杂问题。针对金属薄板的成形特点,探讨金属薄板成形有限元仿真关键技术,即建模、网格划分、算法选择及成形缺陷预测准则的特点及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应用薄板成形专用有限元分析软件Dynaform,对薄板两次拉深成形进行了有限元仿真,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验证了所论述理论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分析某型汽车备胎座成形结构特点,利用有限元模拟仿真软件Dynaform对汽车备胎座进行了成形模拟。优化了工艺补充面、拉延筋和相关工艺参数设计,制订了合理的工艺方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模具设计,为快速生产高质量、低成本的模具和产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research, the wire drawing process with flat roller dies is investigated. A prototypal apparatus is developed to conduct
experimental tests on such a process and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main roll drawing parameters (e.g., incoming wire diameter,
forming rolls diameter, thickness reduction, and friction conditions) on geomet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flattened wires. A
finite element model (FEM) is developed to simulate the deformation of the wire during the process. Within the entire range
of experiments, a good agreement between experimental data and numerical results is found which allows validating the FE model.
A further observation from the experimental program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s is that a complicated dependence of the lateral
spread of wire and width of contact area on process parameters exists during wire drawing with roller die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