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X区南块已经进入特高含水期,"控水挖潜"已成为该区块开发的首要任务。为探索在层间控水的注采结构调整的方法,开展了以南块为实例,采用周期注水后油层浅调剖封堵低效无效循环方法研究,改善和提高区块的开发效果,提高油层动用程度。  相似文献   

2.
多种测试资料在水驱深度调剖技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邱长波 《国外测井技术》2007,22(3):42-45,58
萨中地区水驱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低效无效循环严重,控水挖潜难度日益加大。本文综合运用多种测试方法,识别高渗透条带,优选出四口注水井进行水驱深度调剖,并对调剖井进行评价。为测试资料广泛应用于油田开发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针对大庆油田北二东西块地质特征和长期注水开发历程,分析了低效、无效循环在生产过程中所呈现的特征.通过对该区块多年动态开发资料的积累和理论分析,总结出高含水后期油藏极易形成低效、无效循环的3个部位,即垂向高渗透层、厚油层底部和注入水主流线.在此基础上,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分别对每种情况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相应的形成条件.结果表明,渗透率级差大于3时,易出现低效、无效循环;油层厚度大于4m时,易出现低效、无效循环;油水井主流线上一定存在低效、无效循环.  相似文献   

4.
针对渤海Q油田北区高含水后期注入水低效、无效循环等开发状况,采用可视化的多管并联水驱油物理模拟实验,进行了油水渗流规律的实验研究,综述了注水开发油田高含水后期不同渗透率级差下的渗流规律。结果表明:非均质性油藏渗透率级差是高含水后期注入水低效无效循环的主要原因。该研究结果为高含水后期注入水无效、低效循环的治理,及油田高效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随着油田开发进入特高含水期,三次采油已成为油田持续稳产的重要技术手段。相对于水驱,聚合物驱油技术的驱油机理及开采对象主要为中、高渗透率油层,存在低效循环孔道,因而在开发过程中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易出现剖面反转、高产液高含水等。针对不同区块不同油层发育特征,在某开发区聚合物驱不同开发阶段采取了有针对性的节能技术措施,有效控制了低效无效循环注水和高含水产液比例的继续增长,控注控液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高含水后期非均质层渗流特征室内实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大庆喇嘛甸油田高含水后期低效、无效循环注水开发状况,利用并联岩心水驱技术,描述了非均质层油水渗流规律,综述了高含水后期注水开发时渗流特征及产液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非均质油层渗透率级差、高渗透层厚度比例及长期水冲刷后高渗透层孔隙结构发生变化是高含水后期油层注入水产生低效、无效循环的主要原因.该研究将为高含水后期注水无效循环和低效循环的治理提供合理的理论及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白452区经过几年聚驱开发后出现了诸多问题,为了更好地改善区块的聚驱开发效果,研究了区块内大孔道分布状况,对注聚前后大孔道进行对比,结合动态资料,精细研究低效无效循环层形成原因,并提出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8.
喇萨杏油田厚油层顶部挖潜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4,他引:0  
喇萨杏油田主力油层受非均质性的影响,注入水无效低效循环严重,开采效果差,厚油层顶部存在大量剩余油,目前技术水平下,缺乏有效的动用手段.针对不同的油层条件,从油层沉积类型入手,分析了剩余油分布特征,提出了相应的挖潜工艺技术.水平钻孔技术和改性氰凝封堵封窜技术,适用于挖潜层内有稳定夹层的厚油层顶部剩余油;定位压裂人造隔板技术和层内相渗透改善剂控水挖潜技术,适用于挖潜无稳定夹层的厚油层顶部剩余油.这4项技术研发成功后,可为厚油层顶部剩余油挖潜提供有效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分析对A区块存在的开发矛盾采用注采系统调整、细分、周期注水、浅调剖以及油井压裂等手段进行挖潜取得的效果,分析了区块的治理潜力,并提出了下步的治理措施。通过分析认为依据油水井注采特点,采取相应的周期注水、分层、浅调剖、油井措施等注采挖潜对策,加大组合措施应用力度,是提高治理效果的重要手段,并且对于这种区块内开发矛盾差异较大的区块,挖潜潜力主要集中在低效井治理、高含水区稳油控水以及加密井的措施挖潜上。  相似文献   

10.
高含水后期"低效、无效循环"形成条件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疏松砂岩油藏进入高含水期后,由于注入水的冲刷和油层本身的非均质性,储层孔隙结构发生了变化,注入水主要沿各沉积单元的高渗透层突进,导致水洗厚度基本不变,出现了严重的“低效、无效循环”现象。针对大庆油田北二东西块地质特点和长期注水开发历程,分析了低效、无效循环在生产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特征,总结出高含水后期油藏极易形成低效、无效循环的三个部位,即:垂向高渗透层、厚油层底部和注入水主流线。在此基础上,运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研究,给出了相应的形成条件,为高含水后期制定出了切实可行的油田开发界限,并为同类油藏有效预防和治理注入水低效、无效循环提供了直接依据。  相似文献   

11.
喇嘛甸油田葡Ⅰ1-2油层聚合物驱综合挖潜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喇嘛甸油田葡Ⅰ1-2油层聚合物驱区块已陆续进入水驱阶段。在喇嘛甸油田葡Ⅰ1-2油层聚合物驱挖潜实践中,总结出寻找剩余油富集区、确定剩余油分布类型、及时有针对性采取调整措施、减少油层低效循环场以及控制聚合物驱成本等一套提高聚合物驱整体效果的综合挖潜在基本方法。这些方法针对性强,易于操作,对同类油田注聚区块的综合挖潜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抓住杏一区至三区西部后续水驱的含水级别较高低效无效循环的主要矛盾,通过剩余油分布状况及优势通道的精细识别,以控制底部高含水层低效无效循环,提高顶部中、低含水层供液能力为方针进行针对性的调整。  相似文献   

13.
以大庆油田萨北开发区北2—20-P60井组为实例,解剖分析了该井组4口井水力探测曲线的形态、大孔道识别结果和剩余油分布状况。通过对该井组精细地质研究及井组注水开采动态变化的对比分析,认为该方法对于加深层状砂岩油田地质认识、研究储层大孔道和剩余油分布状况以及探索治理挖潜的有效途径具有实用价值。预计扩大应用范围后,将对高含水后期控制注入水的低效和无效循环,降低开采成本,改善开发效果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喇嘛甸油田进入特高含水期后,综合含水高、采出程度低、无效低效循环严重,剩余油分布零散,挖潜难度大.为最大限度挖潜剩余油,结合油田稳产形势,在搞清油田各套层系井网开发状况、各类储层动用状况、剩余油成因及分布状况基础上,利用储层精细解剖技术,结合井震结合技术以及动态分析方法,实现对储层砂体发育、构造特征的精细描述及剩余油分...  相似文献   

15.
萨北开发区2000年底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层系井网多、开采对象复杂、油层非均质性严重,控水挖潜措施效果逐渐变差.为了加快特高含水期水驱配套精细挖潜技术攻关步伐,选择了油层发育条件和开发状况有代表性的北三区西部区块为精细挖潜示范区,文章通过动态监测、评价示范区开发效果,为开发方案的调整提供准确、合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喇嘛甸油田水驱进入特高含水期后,剩余油高度零散,无效注采循环严重,导致无效注采控制难度越来越大。因此,亟需研究无效循环精细识别方法,落实无效循环分布状况,为无效循环治理提供指导。以油田水驱北西块一区为例,应用多学科手段开展无效循环识别研究,在单砂体精细解剖及完善分层注采量劈分方法的基础上,以累计注水倍数、累计产液倍数为主要判定参数,结合数值模拟成果,分析在无效循环形成后相应累计注采倍数的界定值,实现无效循环定量识别,为指导水驱控水调整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运用“四参数法”判别低效无效注水循环体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正确识别低效无效注水循环体,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油水井调整措施.通过开展低效无效循环体特征研究,建立了"四参数判别体系"方法判断低效无效注采循环体的可疑井组,结合高精度注入、产出剖面测试资料解释结果进行分析,判断低效无效循环层.同时利用静态资料,对可疑的低效无效循环层位加以确认,利用油水井动态资料判断循环体形成的时间,为采取措施减缓低效无效循环、提高注入水利用率和驱油效率提供一定的依据.通过实例分析表明,建立在动静态资料基础上的"四参数判别体系"方法能够在一个开发区大量的油水井中圈定低效无效注水循环的可疑井组,为进一步寻找具体层位指明了方向,是识别油田注水开发中低效无效注水循环体的一种有效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克拉玛依砾岩油藏稀油老区大都已进入中、高含水期开发阶段,油藏油、水分布日益复杂、挖潜难度增大。针对出现的问题,以“稳油控水”为目的,在开展油世故跟踪研究和油藏精细描述基础上,在一些区块因地制宜地完善注采系统,提高配套技术水平,加强经常性的调控管理,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优选潜力零散块欢2-XX-Y块开展综合挖潜对策,在精细落实地质体的基础上定量评价剩余油,精确剩余油分布。针对区块剩余油的分布情况,多措并举,制定合理有效综合挖潜对策,采用堵水、补层、压裂、复产、部署新井等措施,充分挖潜区块剩余油,实现低效开发零散区块的增产增效。  相似文献   

20.
油藏长期注水开发后,河道砂体内部部分高渗条带出现注入水低效甚至无效循环,剩余油富集在夹层附近,而河道砂体内薄夹层识别率仍较低,不利于剩余油挖潜。以大庆长垣油田北二区西部为例,应用小井距密闭取心井资料,开展河道砂体内部薄夹层精细描述,对夹层测井响应特征进行分类评价,明确其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夹层分为岩性夹层和物性夹层,以泥岩和粉砂岩为主,纵向上主要分布于沉积旋回顶部,平面上主要位于沉积相相变区,而剩余油集中分布于夹层附近。以薄夹层识别成果为依据,针对不同河道砂体内剩余油分布特征,采用不同方法实现厚砂体层内调整挖潜,增油降水效果明显,可供同类区块的二次开发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