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菌方普洱熟茶水提物和茶褐素的组成及对大鼠肥胖的调节作用。基于居里点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及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分析菌方普洱熟茶水提物和茶褐素的组成成分。设置正常对照组、高脂模型组、菌方普洱熟茶水提物组和菌方茶褐素组,连续灌胃16周,分析SD大鼠生长指标、血清生化指标、氧化应激及炎症相关指标,并对肝脏组织HE和油红O染色切片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菌方普洱熟茶水提物与茶褐素粗品中茶褐素、蛋白质和多糖占较大比重;没食子酸、表儿茶素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等儿茶素及衍生物类化合物含量存在明显差异(P<0.05),菌方普洱熟茶水提物中生物碱类咖啡因和可可碱含量显著高于茶褐素粗品(P<0.05);在不同居里点热裂解温度下,菌方普洱熟茶水提物与茶褐素的裂解产物分别有7种(380℃)和12种共同成分(600℃),两者在不同温度下的裂解产物中,酚类种类最多,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是咖啡因。与高脂模型组相比,菌方普洱熟茶水提物组和茶褐素组体质量、Lee’s指数显著减轻(P<0.05),血清甘油三酯、血清空腹血糖、肝脏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显著降低(P<0.05),脂肪累积减少,血清...  相似文献   

2.
不同发酵程度普洱茶香气成分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富集普洱茶香气物质并用GC-MS分析香气成分.探讨不同发酵程度普洱茶主要香气成分的变化情况.研究表明,不同发酵程度的普洱茶香气品质存在很大差异,良好的加工工艺是普洱茶特殊香气品质形成的关键.所以可以通过普洱茶主要香气成分的变化情况,来控制普洱茶发酵程度,从而实现普洱茶的规范化加工.  相似文献   

3.
渥堆发酵过程中木糖添加量对普洱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实验室环境模拟普洱茶发酵过程,研究木糖添加量(0.2%~0.8%)对普洱茶渥堆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多酚氧化酶酶活、理化性质和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空白组相比,添加0.8%、0.6%木糖的渥堆平均温度相对较高;发酵前期的霉菌总数和多酚氧化酶活最大值与木糖添加量正相关;茶多酚、儿茶素指标变化速度加快,且与木糖添加量正相关;而木糖添加量对茶黄素变化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92。与空白组24 d发酵周期相比,添加0.8%木糖组的发酵时间可以缩短到18~19 d,0.6%木糖组可以缩短到19~21 d,0.4%可缩短到21~23 d。添加木糖各组茶汤滋味比空白组更甘甜,香气更浓郁,优于空白组。  相似文献   

4.
5.
本文观察了普洱茶提取物、玉米须提取物、低聚果糖及其复合配方对糖尿病模型大鼠糖脂代谢及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80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8组:正常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模型对照组、普洱茶组、低聚果糖组、玉米须组以及低、中、高剂量复合配方组给予高脂饲料,受试物组经口灌胃给予6种受试物4周后,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造模,继续给予受试物至实验结束。实验前后分别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实验结束后测定各项指标。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普洱茶组大鼠体重、血清甘油三酯、肝脏胆固醇、肝脏甘油三酯、腹壁脂肪含量、脏体比、胰岛素抵抗指数分别降低了14.87%、77.59%、40.18%、39.18%、63.06%、55.81%和79.88%,但血糖和葡萄糖耐量无明显变化;低聚果糖组大鼠腹壁脂肪重量、脏体比、胰岛素抵抗指数分别降低了30.99%、29.46%和57.09%;玉米须组大鼠仅肝脏甘油三酯降低了36.06%;而三者复合配方能够显著降低大鼠的体重、体脂、血脂和肝脂水平,有效改善糖脂代谢紊乱和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6.
吕海鹏  王梦琪  张悦  朱荫  林智 《食品科学》2018,39(23):306-312
普洱茶产于云南,属于后发酵茶,是我国黑茶的典型代表之一。微生物参与的后发酵过程使晒青毛茶中的多酚类成分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诸如氧化、聚合、缩合、分解等为主的电化学变化,奠定了普洱茶的化学物质基础,赋予了普洱茶特殊的风味品质和保健功效。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普洱茶后发酵过程中,在微生物分泌的胞外酶作用下,糖基化、甲基化以及其他类型取代方式的化学结构修饰也是多酚类成分生物转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以此形成了众多多酚类成分的化学结构修饰产物。现有研究表明,这些结构修饰产物对普洱茶的风味品质和生物活性产生重要影响,是普洱茶中潜在的重要品质化学成分和标志性成分,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综述了普洱茶中多酚类成分化学结构修饰产物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红茶菌发酵普洱茶茶汤过程中主要成分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蔗糖(50g/L)、不同贮藏年份的普洱茶(8g/L)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糖茶水,经微孔滤膜除菌后接种红茶菌母液发酵,于28℃恒温静置培养8d,研究微生物总数、pH值、茶多酚、总酸度、蛋白质含量、成膜生物量及发酵液中高沸点物质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采用普洱茶茶汤培养的红茶菌,发酵过程中各项基本指标(如微生物总数、pH值等)的变化规律与采用绿茶或红茶茶汤发酵没有多大差异,说明普洱茶茶汤是培养红茶菌的较好原料;发酵过程中采用GC-MS从发酵液中共鉴定到了35种非挥发性成分,其中主要是醇类(14种)和酸类(13种),发酵初期(0~4d)以产生醇类物质为主,之后则以酸类物质为主;柠檬酸、nonahexacontanoic acid、2,6-十六烷基-1(+)-抗坏血酸酯等物质出现在菌液成熟期(7d),可能是成熟的红茶菌菌液中起保健作用的关键成分。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红茶汁液态发酵过程中生成的泡沫组成,对通气发酵过程的泡沫进行分离,采用分光光度计和高效液相色谱仪分析茶多酚、氨基酸和茶皂素、儿茶素、茶黄素等非挥发性化合物,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挥发性化合物的含量分布。结果表明:红茶汁匀浆和通气过程产生的泡沫中茶皂素、茶多酚、咖啡碱、部分儿茶素和茶黄素的质量浓度较隔离泡沫的茶汁中高,挥发物总量和癸醛、柠檬醛、芳樟醇、香叶醇和β-紫罗兰酮5 种呈甜花香化合物,己醛、1-辛烯-3-醇、苯乙醛、水杨酸甲酯和(E)-2-己烯醛5 种呈青气化合物也有提高,这表明产生的泡沫会带走较多的品质成分。为保留品质成分,向红茶汁发酵液中添加消泡剂防止泡沫形成,发现体积分数0.2%的消泡剂可有效控制泡沫形成,对茶多酚、氨基酸的质量浓度无显著影响,对发酵进程无不利影响,而且可促进茶汁中挥发物的释放。  相似文献   

9.
冯超浩  刘通讯 《食品科学》2013,34(7):135-139
通过设置不同潮水量进行实验室模拟普洱茶渥堆过程,系统地研究堆表与堆芯主要理化成分含量的变化规律,找出普洱茶快速模拟发酵的潮水量。结果表明:至渥堆结束,茶坯的茶多酚、儿茶素、茶黄素、茶红素、氨基酸的含量均呈减少趋势,水溶性糖、茶褐素、咖啡碱的含量则呈增加趋势。不同潮水量条件下渥堆茶样的堆温以及参与发酵的微生物的差异,显著地影响普洱茶的品质。结合感官评价得出,潮水量为45%的普洱茶表现出较佳的品质。  相似文献   

10.
该研究选用贮藏时间在3~20年的18个普洱生茶茶样,通过感官审评和理化成分分析,探究贮藏过程中普洱生茶品质指标的规律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增加,普洱生茶的汤色色泽逐渐加深,香气由清香转为陈香,滋味由醇厚转为醇和,叶底颜色变深变暗,贮藏10年及以上感官品质有所提升,但贮藏18年后,感官品质开始下降;水浸出物、咖啡碱、GC、C、CG的含量呈不规则变化,没食子酸含量逐渐增加,游离氨基酸、EGC、EC、EGCG、GCG、ECG的含量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对17个品质指标标准化后进行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发现品质指标间存在显著相关性,通过系统聚类可将茶样分为5类,每间隔3~4年聚为一类,其中,A类综合得分最高,D类次之,E类最低,说明品质指标随着贮藏年份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且在3~4年贮藏时间内保持稳定。该结果为深入研究普洱生茶贮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紫鹃茶和苦丁茶中功效成分的提取分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优选降压效果显著的紫鹃茶和苦味特征明显的苦丁茶为原料,采用微波辅助有机溶剂提取法对紫鹃茶和苦丁茶中的功效成分进行分离提取获得茶提取物,通过添加茶提取物解决整米苦荞茶热加工过程中特征风味和部分功效成分严重缺失的技术难题。结果表明,不同贮藏期的紫鹃茶除茶黄素含量差异不显著外,其余功效成分差异显著(P<0.05)。苦丁茶老叶、嫩叶及其超微粉营养成分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通过正交试验优化,紫鹃茶提取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65%、微波功率540W、提取时间50s、液料比为10:1,其提取物富含花青素(δA示差值0.925),茶多酚27.709%,茶黄素0.707%,茶红素15%,儿茶素259.735mg/g,咖啡碱7.053%;苦丁茶提取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55%、微波功率360W、提取时间120s、液料比25:1,其提取物苦味浓烈,含黄酮30.79%、叶绿素0.699mg/g、茶多酚13.619%、咖啡碱4.812%、儿茶素26.161mg/g。紫鹃茶和苦丁茶提取物均可作为苦荞茶风味与功能强化用基料。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绿茶水提物对蛋氨酸和胆碱缺乏(MCD)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的药效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将4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MCS组)、MCD组、绿茶水提物低浓度组(0.15 g/kg)和高浓度组(0.30 g/kg)。小鼠饲喂MCD饲料,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模型,造模同时给予绿茶水提物进行干预。8周后,测定血清的谷丙酸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浓度以及肝组织的甘油三脂(TG)和胆固醇(TC)浓度;油红染色检测肝组织脂肪堆积情况和HE染色对肝组织病理等级评定;Western blot检测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和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表达水平。结果发现,与模型组相比,绿茶水提物显著降低小鼠血清AST、ALT、IL-6和TNF-α水平,其最大降幅分别约为38%、45%、46%、74%,并且可以降低肝脏TG、TC水平以及减少脂肪堆积面积,TG和TC的最大降幅分别约为44%和37%,同时改善肝组织的脂肪变性、炎症反应和细胞气球样变。Western blot显示,绿茶水提物降低GRP78蛋白水平,同时升高LC3-II的表达水平。因此,绿茶对MCD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小鼠模型有明显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GRP78蛋白和LC3蛋白相关。  相似文献   

13.
采用水提醇沉法从塔宾曲霉液态发酵普洱茶粉和传统固态发酵工艺所产普洱熟茶中提取茶褐素。应用居里点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及比色法研究液态发酵茶褐素样品和固态发酵茶褐素样品的化学组分。结果显示,液态发酵样品中的茶褐素、总多酚、总黄酮、总儿茶素和氨基酸显著高于固态发酵样品(P<0.05);液态发酵样品中的总糖、多糖、茶黄素显著低于固态发酵样品(P<0.05);液态发酵样品与固态发酵样品的蛋白质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在不同居里点热裂解温度下,固态发酵样品与液态发酵样品的裂解产物分别有12?种(380?℃)和9?种共同成分(600?℃),两者在不同温度下的裂解产物中,酚类种类最多,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是咖啡因。  相似文献   

14.
杜伟  王洪新 《肉类研究》2000,14(3):39-40
本文是有关阻断腌制食品中N-亚硝胺生成的发明专利,主要是研究高于120℃温度下萃取所得的红茶提取液在腌制食品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优化lipstatin的发酵工艺。方法采用摇瓶发酵,改变实验条件,通过测定lipstatin含量来确定较为适合的发酵工艺。结果优化后的培养基组成为:豆油8.0%,甘油0.7%,黄豆粉3.0%,酵母粉1.0%,TritonX-100 0.1%。在此条件下lipstatin发酵产量为156.8 mg/L。结论提高了lipstatin产量。  相似文献   

16.
以信阳毛尖和蔗糖为原料,酿酒酵母为发酵菌株,研究茶酒发酵过程中主要理化指标的变化规律,并基于Logistic方程、Luedeking-Piret方程和DoseResp模型,对茶酒发酵过程中菌体生长动力学、酒精生成动力学、底物消耗动力学模型进行模拟。结果显示:拟合平均误差分别为2.32%、3.82%、5.53%,说明模型拟合良好,能较好地反映茶酒在发酵过程中的动力学变化。同时,发现茶酒发酵过程中主要理化指标的变化有一定规律,为优质茶酒的开发和研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以杜仲叶为主要材料,探索冠突散囊菌发酵杜仲茶的最佳工艺条件。以发酵天数、接种量、含水量、渥堆温度、渥堆时间为单因素进行试验,并选取主要因素进行正交试验,并以孢子数、绿原酸含量及发花情况为评价指标,确定冠突散囊菌发酵杜仲茶的最佳工艺。研究表明:其最佳工艺条件为接种量20%、含水量35%、渥堆温度45 ℃、渥堆时间3 h、发酵时间为8 d,在此条件下,所制得的冠突散囊菌发酵杜仲茶金花茂盛,颗粒饱满,孢子数为1.13×106 CFU/g干茶,绿原酸含量为0.478 mg/g,有金花独特香气且气味浓郁。  相似文献   

18.
研究10 种树脂对普洱茶多糖脱色和蛋白质去除的效果及DEAE-52纤维素离子交换树脂对普洱茶多糖的分离效果。结果表明,D101树脂适合于对普洱茶多糖同时脱色和蛋白质去除,当普洱茶多糖溶液体积为50 mL时,在pH 4、温度50 ℃、料液质量浓度3.8 mg/mL、树脂用量11 mL的条件下,普洱茶多糖的脱色率为82.33%、蛋白质去除率为70.89%。DEAE-52纤维素离子交换树脂分离经D101树脂处理的普洱茶多糖能得到6 个不同多糖级分。  相似文献   

19.
为确定红茶果醋的最佳工艺参数,本试验以红茶、石榴为原料,接种酵母菌、醋酸菌进行发酵。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茶果汁比、酵母菌接种量、加糖量为因素进行酒精发酵阶段的正交实验,以初始酒精度、醋酸菌接种量、发酵温度为因素进行醋酸发酵阶段的正交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酒精发酵阶段,微波浸提4 min,茶水比5:100,茶果汁比1:5,酵母菌接种量0.2%,加糖量16 g/100 mL;醋酸发酵阶段,装瓶量30%,初始酒精度7%vol,醋酸菌接种量12%,30℃发酵。在此条件下,发酵的红茶果醋总酸含量为6.48 g/100 mL、茶多酚含量为397.85 mg/L,富含16种氨基酸,总含量为5.93 mg/mL,其中必需氨基酸占总含量的38.45%,其色泽明亮、香气协和、风味独特,理化及卫生指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本研究结果可为红茶果醋的开发和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微生物发酵生产绿茶酒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亚军  赵龙飞 《酿酒科技》2008,(1):96-97,101
以云南大叶种绿茶、玉米为主要原料,进行微生物发酵生产绿茶酒.结果表明,酒精度为8±2%vol,总糖含量≤3.0 g/L,总酸含量≤3 g/L;绿茶酒兼有茶香和醇香的独特的风格,具有保健和营养功效;理化指标、卫生指标符合GB2757-81要求.(孙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