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卓 《当代化工》2015,(4):773-774,796
喇北东块已进入高含水后期开采阶段,为了提高采收率,需要寻找剩余油开采潜力。通过研究喇嘛甸油田北东块高二1-18层,在对此开展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上,根据单井隔夹层识别、沉积微相划分和储层特征研究,结合动态资料,分析总结了该区剩余油控制因素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垂向上储层的韵律结构与剩余油分布密切相关,通过韵律可以划分不同的剩余油分布模式;平面剩余油分布主要受沉积微相和储层特征、平面非均质性和注采关系的控制。  相似文献   

2.
以子洲气田山2段储层的测井资料及地质资料为基础,结合沉积相资料,从层内、层间及平面的非均质性三个方面,研究储层的非均质性特征。研究认为,山2段储层内普遍存在隔、夹层,通过对渗透率非均质性参数的研究,认为该储层的主力层山23段层内非均质较强,山2段储层具有较大的分层系数,存在层间隔层,主要为泥质隔层,分布不稳定,具有层间差异性;山2段储层的各小层砂体连通性受沉积微相控制,山23段砂体连续性较好,物性分布稳定,平面非均质性较强。  相似文献   

3.
以子洲气田山2段储层的测井资料及地质资料为基础,结合沉积相资料,从层内、层间及平面的非均质性三个方面,研究储层的非均质性特征。研究认为,山2段储层内普遍存在隔、夹层,通过对渗透率非均质性参数的研究,认为该储层的主力层山2^3段层内非均质较强,山2段储层具有较大的分层系数,存在层间隔层,主要为泥质隔层,分布不稳定,具有层间差异性;山2^3段储层的各小层砂体连通性受沉积微相控制,山23段砂体连续性较好,物性分布稳定,平面非均质性较强。  相似文献   

4.
根据岩心和测井解释求取的渗透率参数,对高尚堡油田沙一下~沙三1亚段储层层内非均质性进行了详细描述。研究区储层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沉积砂体厚度和展布范围小,结合渗透率参数、韵律模式以及各种物性参数等对主要沉积砂体的储集性能进行了综合评价,同时建立了该区的非均质模式,发现油气分布主要受沉积微相的控制,分布在靠近断层、储集性质最好、层内非均质弱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分流水道和三角洲平原分支水道储层中。  相似文献   

5.
徐岗  张录社  温亮 《辽宁化工》2013,42(3):276-279
从储层宏观与微观非均质性入手,对子长油田中庄区长6储层的砂体、孔隙度和渗透率的空间分布,以及孔隙结构和孔隙类型的进行研究,并建立了储层的三维地质模型。层内非均质性主要受沉积、渗透率以及夹层分布等的影响;平面非均质性特征受砂体及沉积微相展布影响较大,沿河道延伸方向非均质性较好。研究区内主要发育残余粒间孔和溶蚀孔。研究认为主力油层长61在层内、层间、平面上和微观孔隙上,都存在较强的非均质性。  相似文献   

6.
流动单元划分是进行已开发油田剩余油分布研究的重要方法。塔里木盆地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构造因素的综合影响,储层非均质性强,井间和层间矛盾突出,综合含水差异较大,流动层带复杂等问题,在流动单元划分中应从多方面考虑。通过分析从能够反映沉积环境、成岩作用、构造因素、岩石微观孔隙结构和储层物性等18个参数中优选出符合研究区实际的地层流动带指数、砂地比、渗透率、孔隙度、渗透率突进系数、渗透率均值系数和隔夹层分布密度等7个参数,作为流动单元划分依据。将研究区流动单元划分为4类,划分的结果与沉积微相展布及实际开发状况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7.
油田注水开发中后期,储集层非均质性成为研究重点.应用岩心、录井及密井网测井资料,在沉积微相研究成果基础上,综合利用渗透率变异-系数、渗透率突进系数、渗透率级差三个参数加以分析了粒度韵律性,重点从研究粒度韵律性出发研究储层层内非均质性.分析表明:扶余油田扶余油层的正韵律砂体发育好,层内非均质性很强,构成了油气富集的主要储集体及剩余油挖潜的最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克拉玛依五3中区克下组低渗透储层非均质性严重,油田高含水,水驱动用程度低等特点,以精细油藏数值模拟方法详细研究了层内,层间,平面及空间的剩余油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低渗透砂砾岩油藏油水相对渗透率关系复杂多样,总体表现出较差的岩石和流体相互作用;剩余油分布主要受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和井网系统的控制,在空间上主要存在4种类型的剩余油分布,对于指导该区块挖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针对志丹解胡庄油区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长6层各小层的动用及水淹状况不清,剩余油分布复杂的问题,精细研究了该区各小层地质特征以及水淹状况,认为该区长6剩余油分布规律主要受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井网条件三因素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杏南油田现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寻找和开发剩余油非常重要。杏南油田密集井网区的油气开发结果表明,沉积微相是影响剩余油平面分布的主要因素,大型河道砂中的剩余油主要分布于砂体物性变差的部位,分流河道及水下分流河道砂中的剩余油主要存在于薄砂层或孤立的小透镜体中;沉积韵律层渗透性的差异控制剩余油的纵向分布,厚油层顶部是剩余油富集的有利区段。另外,开发因素对剩余油的分布亦有一定的影响。不同成因的砂体中,剩余油分布不同。分流河道砂体、分流间砂体及水下分流砂体因非均质性严重,故易形成剩余油。  相似文献   

11.
扶余油田泉四段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挖潜有利区带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远峰  邓南涛  杨勇  贺永红  梁卫卫  孙德瑞 《当代化工》2014,(8):1474-1478,1481
针对扶余油田泉四段储层地质研究现状及不足,综合利用地震、测井、钻井、化验分析资料,以储层地质学及沉积岩石学为指导,首先开展小层划分与对比、沉积微相、微构造、储层特征等方面的基础工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并预测了有利挖潜区带。研究表明研究区泉四段可划分为13个小层,主要储集砂体为三角洲平原分支河道和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储层经历了机械压实、胶结等成岩作用,次生孔隙不发育,总体上属于中孔-中渗性储层。沉积微相展布及储层的岩性、物性、非均质性是研究区泉四段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因素,正向微构造,断阶及河道侧翼等区域剩余油潜力较大,I类潜力区是下一步挖潜工作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2.
大庆油田曲流河沉积厚油层聚合物驱油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面临着含水高、剩余油高度分散等难点。为了准确描述剩余油分布特征,需要精细刻画曲流河沉积厚油层非均质性。本文以北一区断东“二三结合”试验区葡I2沉积单元为例,按照平面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两个方面对葡I 2单元非均质性进行了精细刻画。提出聚驱后厚油层非均质性的主要研究内容,即:平面上开展单砂体分布特征研究;层内开展对曲流河侧积夹层的定量描述。该研究成果不仅增加了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深度和精度,而且为精细刻画聚驱后剩余油分布特征奠定了地质基础。  相似文献   

13.
大庆油田曲流河沉积厚油层聚合物驱油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面临着含水高、剩余油高度分散等难点。为了准确描述剩余油分布特征,需要精细刻画曲流河沉积厚油层非均质性。本文以北一区断东“二三结合”试验区葡I2沉积单元为例,按照平面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两个方面对葡I2单元非均质性进行了精细刻画。提出聚驱后厚油层非均质性的主要研究内容,即:平面上开展单砂体分布特征研究;层内开展对曲流河侧积夹层的定量描述。该研究成果不仅增加了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深度和精度,而且为精细刻画聚驱后剩余油分布特征奠定了地质基础。  相似文献   

14.
南沙二上2+3油藏该项目针对油藏综合含水高,隔层小,剩余油分布零散;基于高分辨层序地层格架,建立了精细地质模型,并对隔夹层分布、沉积微相及沉积模式进行研究;通过数值模拟及油藏工程方法,确定了剩余油分布规律;依据剩余油在宏观和微观上的分布比较零散的特点,立足井组进行挖潜;依据隔夹层研究成果,利用分层手段强化二、三类层的动用,对应油井实施差异性提液与卡堵水相结合,提高油藏层间动用程度。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北三西东南块萨葡高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认识,从影剩余油饱和度的控制因素分析入手,阐明了储层非均质性及注采状况是剩余油分布的五大控制因素,进而认识到河流成因储层沉积微相是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宏观地质控制因素。对研究区成因储层剩余油的认识和挖潜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濮城油田西沙二上2+3油藏项目针对油藏综合含水高,隔层小,剩余油分布零散;基于高分辨层序地层格架,建立了精细地质模型,并对隔夹层分布、沉积微相及沉积模式进行研究;通过数值模拟及油藏工程方法,确定了剩余油分布规律;依据剩余油在宏观和微观上的分布比较零散的特点,立足井组进行挖潜;依据隔夹层研究成果,利用分层手段强化二、三类层的动用,对应油井实施差异性提液与卡堵水相结合,提高油藏层间动用程度.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营8断块在开采后期采收率,解决4、5级断层认识不清、小层划分太粗、油层内部非均质程度及隔(夹)层认识不清等问题,本次研究通过地层精细对比、地震构造解释、沉积相分析等方法,结合实际生产情况,描述了目的层主力含油小层的砂体分布情况,分析研究了目的层砂层组沉积相及代表性主力小层沉积微相。结果显示河口坝微相及席状砂微相的储层,储量丰度高,物性好,开发后期剩余油仍非常可观,为进一步挖掘剩余油提供了有力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8.
W22块为一非均质性较强的复杂断块油藏,含水上升快,产量递减迅速,经过二十多年的注水开发,目前已进入高含水期。论文从剩余油分布的地质控制因素入手,认为该区块的剩余油分布受断层、微构造和沉积微相控制。剩余油主要富集在河道砂体发育的正韵律水淹层上部,河道间湾及河口坝反韵律油层下部,开采程度较低的前三角洲亚相带的差油层。地质控制因素的分析研究为剩余油的进一步挖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魏家湾井区是南泥湾采油厂主力产区之一,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段,油藏为典型的低渗、特低渗油藏,地质条件复杂,纵、横向非均质性突出。魏家湾井区长4+5段主要的沉积相类型为三角洲平原亚相,微相以分流河道、河漫滩为主。根据成因类型和控制因素的差异,可以分为三大类不同的隔夹层,分别为泥质、钙质、物性隔夹层。通过测井曲线的解释可以识别出钙质、泥质隔夹层,研究区块主要以泥质隔夹层为主,其形成主要受沉积微相的控制,成岩作用和断裂作用也对形成有一定的影响。根据鄂尔多斯盆地南泥湾魏家湾井区为例来进行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是泥质隔夹层。通过测井综合分析确定了隔夹层的识别标准并绘制了隔夹层的展布特征。  相似文献   

20.
营86-87区块构造较为复杂,地层平缓,储层描述难度大,含油层系多,纵向上渗透率差异大,渗透率低的非主力层采不出,使剩余油高度分散状分布于地下,限制了该断块的储量动用程度,通过本次研究,准确划分出该断块的沉积微相,揭示了沉积微相与储层性物之间的关系及剩余油分布范围,达到了挖潜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