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同步法合成了聚碳酸酯型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网络聚合物(PCPU/EPIPN)。红外光谱分析表明两组分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化学结合。动态力学性能分析表明:由于两网络间的互穿、缠结以及接枝反应的发生,使体系中PCPU和EP的相容性得到改善。用溶胀法测定了IPN体系的交联密度,结果发现形成IPN后体系的交联密度相应比纯组分有所提高。力学性能测试表明:在m(PCPU)/m(EP)=25/75处IPN体系的力  相似文献   

2.
用同步法合成了聚碳酸酯型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网络聚合物(PCPU/EPIPN)。红外光谱分析表明两组分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化学结合。动态力学性能分析表明:由于两网络间的互穿、缠结以及接枝反应的发生,使体系中 PCPU 和 EP 的相容性得到改善。用溶胀法测定了 IPN 体系的交联密度,结果发现形成 IPN 后体系的交联密度相应比纯组分有所提高。力学性能测试表明:在 m(PCPU)/m(EP)=25/75处 IPN 体系的力学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3.
聚碳酸酯型聚氨酯—环氧树脂IPN的性能及结构形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由甲苯二异氰酸酯和聚六亚甲基碳酸酯二醇制备聚氨酯预聚体,再由该预聚体、双酚A环氧树脂等用同步法合成了聚碳酸酯型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网络聚合物(PCPU-EPIPN)。红外光谱分析表明PCPU和EP两组分间存在一定的化学结合。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及热重分析研究表明:IPN在高温区存在单一玻璃化转变峰,当PCPU与EP的质量比mU/mE=25/75时,IPN的Tg最高且热稳定性最好。透射电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表明,PCPU与EP的配比对IPN的形态结构有显著的影响。应力-应变测试发现:当mU/mE=25/75时IPN体系力学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4.
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聚合物网络阻尼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采用同步法合成一系列聚氨脂/环氧树脂(PU/EP)IPN 试样,研究改变多元醇类型,分子量大小,交联剂(3OH/2OH)及催化剂用量等对 IPN 阻尼性能、形态和涂膜的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聚氨酯所采用的多元醇链结构越柔曲、分子量越大,阻尼温度区间越宽广,涂膜的力学性能也越好。IPN 的互穿程度随交联剂(30H/2OH)的提高而增加,动态力学谱上两个为Tg 转变峰消失变为单一Tg 转变峰,相分离逐渐减少,电镜形态分布证实了上述结果。  相似文献   

5.
热塑性聚碳酸酯型聚氨酯弹性体的合成与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6.
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网络聚合物阻尼涂料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7.
脂肪族聚碳酸酯型聚氨酯互穿网络聚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东山  陈立班 《化学世界》1998,39(8):395-398
简述了脂肪族聚碳酸酯聚氨酯(PCU)互穿网络聚合物(IPN)的发展及最新研究动态。介绍了其制备、表征、结构与性能的关系。预示了聚碳酸酯型聚氨酯互穿网络聚合物材料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8.
9.
聚丁二烯型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聚合物网络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10.
聚氨酯互穿网络聚合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莉  陈苏 《粘接》2002,23(4):27-30
概述了聚氨酯-丙烯酸酯互穿网络溶液法和乳液法合成工艺,性能:介绍了环氧丙烯酸酯-聚氨酯,聚碳酸酯-聚氨酯互穿网络的合成工艺,性能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以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聚醚二元醇(Diol-1000)、二羟甲基丙酸(DMPA)、乙二胺(EDA)和环氧树脂(E-20)等为主要原料制备了聚氨酯-环氧树脂复合乳液。研究了聚醚二元醇含量、羧基含量对复合乳液的稳定性及涂膜柔韧性和耐水性等的影响,用电化学阻抗技术研究了涂层的耐腐蚀性能。  相似文献   

12.
聚碳酸酯型水性聚氨酯分散体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聚碳酸酯二元醇Desmophen C与TDI合成了水性聚氨酯分散体。拉伸试验结果表明,乳胶膜具有优异的拉伸强度(高达60 MPa)和断裂伸长率(高达600%)。研究了软段分子量、软段用量对聚碳酸酯聚氨酯力学性能和微观相分离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软段用量的增加,乳胶膜的断裂强度迅速下降,断裂伸长也有所下降。不同分子量的聚碳酸酯也具有相同的规律。但相同软段用量,随着分子量的增加,断裂强度并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且断裂伸长略有下降。同时聚碳酸酯型水性聚氨酯乳胶膜具有优异的水解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以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端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聚丙二醇、二羟甲基丙酸、环氧树脂为主要原料,通过异氰酸酯基和羟基的加聚反应合成了环氧树脂-有机硅复合改性水性聚氨酯。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表征了其结构,并研究了环氧树脂用量对固化膜热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有机硅用量对固化膜耐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环氧树脂-有机硅复合改性的水性聚氨酯固化膜的耐水性能和耐热性能提高,力学性能也有改善,附着力保持1级且硬度等级最高可达3 H。  相似文献   

14.
以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聚碳酸酯二元醇(PCDL)为主要原料与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反应所得预聚体PCDL-PUA,再分别用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和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PET3A)为封端剂,合成了一系列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PCDL-H-PUA和PCDL-P-PUA)。用FT-IR、GPC、UV光谱仪、拉伸测试表征所得产物结构和性能,分别考察PCDL相对分子质量和封端剂对产物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PCDL相对分子质量增大,PCDL-PUA相对分子质量和黏度增大,其固化膜杨氏模量逐渐减小,断裂伸长率增大;PET3A封端的PCDL-P-PUA相对分子质量、黏度和杨氏模量均大于HEMA封端的PCDL-H-PUA。所有PCDL-PUA系列光固化漆膜性能均有优异的耐化学性。  相似文献   

15.
以甲苯二异氰酸酯、聚碳酸酯二元醇、2,2-二羟甲基丙酸等为原料合成了聚氨酯预聚体,通过KH-792[N-(β-氨乙基)-γ-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对其进行双氨基扩链,并中和乳化合成PCDL-WPU(聚碳酸酯型水性聚氨酯)胶粘剂。研究结果表明:随着KH-792加入量的增加,制备的水性聚氨酯乳液凝胶温度最高可达89℃,乳液粒径变大,胶膜的吸水率降低;当加入w(KH-792)=2%(相对于水性聚氨酯乳液总质量而言)时,扩链的乳胶膜失重5%,分解温度最高可达271℃;当加入w(KH-792)=3%时,乳胶膜拉伸强度最高可达14.2 MPa,断裂伸长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为改善环氧沥青的柔韧性,促进其在桥面铺装中的应用,采用聚氨酯(PU)和环氧树脂(EP)复合改性沥青.通过拉伸性能和粘度测试研究了PU和EP含量对沥青性能的影响,并借助扫描电镜(SEM)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揭示PU/EP含量增加时沥青试件断面形貌和相态分布的演变过程.结果 表明,添加PU能够改善环氧沥青的柔...  相似文献   

17.
以异氟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聚四氢呋喃醚二醇(PTMG)以及二羟基甲基丙酸(DMPA)为主要原料合成水性聚氨酯(WPU)预聚体,在此基础上加入环氧树脂(EP,E-44)制备了环氧树脂改性水性聚氨酯(PUE)复合乳液。探讨了不同环氧树脂含量对复合乳液性能的影响,并对胶膜的力学性能、吸水率、接触角和热性能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适量的环氧树脂改性过后的复合乳液比较稳定;随着环氧树脂含量的增加,乳液粒径和黏度增大,同时胶膜的拉伸强度增大,水的接触角增大,胶膜的热稳定性增加。E-44质量分数为7%~9%时,复合乳液及其胶膜的综合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8.
环氧树脂/聚氨酯梯度聚合物的弯曲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了不同层数的环氧树脂/聚氨酯(EP/PU)梯度聚合物弯曲性能,采用有限元法分析了材料在弯曲状态下的应力分布,从理论上解释了EP/PU梯度材料弯曲性能的试验结果,并与相同组成的均质材料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EP/PU梯度材料的弯曲强度和模量随梯度层数的增加而增加,当梯度层数超过5层以后,EP/PU梯度材料的弯曲强度高于相同组成的均质材料.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在EP/PU梯度材料中,应力的分布与各层材料承受的强度相匹配,即应力大的部位材料的强度也越大.梯度层越多,各层之间强度变化越小,应力变化越为缓和,且应力分布与材料强度之间匹配越好,在受外力时,材料断裂强度越高.梯度材料中应力分布方式的理论计算结果很好的解释了实测的各种梯度材料强度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9.
增韧环氧树脂/蓖麻油聚氨酯IPN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0.
环氧树脂改性水性聚氨酯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采用环氧树脂(EP)、聚酯二元醇、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二羟甲基丙酸(DMPA)等制备了环氧树脂改性水性聚氨酯。实验选择环氧树脂E-51为改性剂,讨论了EP含量、NCO/OH比值、DMPA含量对体系耐水性、粘接性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EP质量分数为6%~8%、NCO/OH比值为1.3~1.4、DMPA质量分数为6%时,水性聚氨酯样品的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