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商务部近日发布《酒类商品批发经营管理规范》和《酒类商品零售经营管理规范》两项行业标准,于2005年7月1日起实施。酒类商品批发、零售经营管理规范的发布,旨在进一步加强酒类市场管理,实行经营者质量责任制,有效防止假冒伪劣酒品流入市场,提高酒类批发、零售企业的整体经营管理水平及诚信意识,推进酒类流通现代化。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白酒行业的品牌优质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2.
《食品科学》2005,26(7):105-105
商务部近日发布《酒类商品批发经营管理规范》和《酒类商品零售经营管理规范》两项行业标准,这两项标准将于7月1日起推荐实施。  相似文献   

3.
9项食品安全法规即将出台据透露,目前商务部新制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已进入送审阶段,《食品卫生法》、《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和《生猪屠宰管理条例》正在抓紧修改,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信用体系正在抓紧建立健全。同时《食用农产品市场准入管理办法》和《全国酒类流通管理办法》也在研究制定之中。为进一步加强“三绿”工程标准体系的建设,商务部还在加快制订和发布《生产屠宰企业资质等级要求》、《酒类经营批发规范》和《零售规范》等标准。政策法规标准酒类两项标准即将实施高端白酒将有较大市场商务部近日发…  相似文献   

4.
本刊讯:广西出台有关酒类生产流通管理条例,对从事酒类生产经营实行许可证制度。条例规定,酒类生产企业必须持有酒类生产许可证,从事批发、零售饮用酒的经营者必须持有酒类批发、零售许可证;从事进口酒类批发、零售业务的经营者,必须持有进口酒类特种批发许可证或进口酒类特种零售许可证。条例规定,进口酒必须加贴卫生监督检验标志和符合饮料酒签标准的中文标识,优质酒类产品还须有优质产品证明文件。条例已于今年7月1日正式实施广西酒类管理条例实施@晓  相似文献   

5.
《新食品》2005,(14):9-9
7月1日.我国将实施《酒类商品批发经营管理规范》和《酒类商品零售经营管理规范》两项行业标准.这两个规范的内容与酒水经销商的生意、生活密切相关。新标准来临.且昕业界部份酒水商的心声。  相似文献   

6.
《中国食品》2020,(7):59-60
4月起,上海市范围内从事酒类商品批发、零售的经营者须持有《酒类商品批发许可证》和《酒类商品零售许可证》。这标志着上海市将正式进入酒类商品经营许可证"时代"。为了规范酒类商品交易活动,加强酒类商品流通监督管理,保障酒类商品安全,2月28日,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印发了《上海市酒类商品经营许可和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  相似文献   

7.
吴冕 《新食品》2005,(9):22-22
4月20日前后,《中华工商时报》、《中国经济时报》、《南方日报》等传媒在猛炒一则“新闻”,说是“商务部将出台《全国酒类流通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所谈均指向酒类流通行业的混乱,认为需“重典治理”。只不过,《办法》何时出台.几家传媒略有出入:有说“拟于上半年出台的”.还有说“不出意外应该在11月份出台”.而新华社北京4月13日专电则称“商务部将于近期实施酒类批发和零售流通标准”。  相似文献   

8.
肖玉华 《中国酒》2013,(4):37-37
全国政协委员、海南省政协副主席史贻云提交提案,建议面对当前酒类商品市场存在的问题,应该从法律监管、设立酒类流通管理机构、监管进口酒类商品等多角度,加大对酒类流通市场的监管。据了解,全国诸多省市对酒类商品实行了批发许可或登记备案和随附单溯源制度,但依据商务部的《酒类流通管理办法》,对酒类经营实施监管的手段明显偏弱。史贻云说,面对酒类市场问题频现的现象,国内酒类商品市场监管手段力度不够,给假酒销售提供了温床。  相似文献   

9.
吉林省政府决定,规范酒类管理,通过总量调控、规范流通,合理调整生产、流通环节的利益关系,提高行业经济效益,增加财税收入。实行持生产许可证规范生产制度。实施总量控制,扶优汰劣,调整企业结构;不再批扩建项目;鼓励兼并、联合,走集约化之路。调控年度生产总量,按市场需求总量,核定企业年度生产总量配额。整顿流通。实行批发许可证制度;控制批发企业数量,合理布点,防止过滥;整顿零售网点,零售网点进货渠道必须是有许可证的批发企业。实行市场调节价格。由物价局制定啤酒最低限价和反暴利界限。如有违反,对生产企业除处以…  相似文献   

10.
邹周 《新食品》2005,(23):58-58
11月7日,由商务部部长薄熙来签发的《酒类流通管理办法》正式发布。这与本刊曾报道过的《酒类流通管理》征求意见稿内容基本一致。该办法主要建立了酒类经营备案登记和酒类流通溯源两个制度,  相似文献   

11.
<正>本刊讯:据《佳酿网-厦门日报》报道,2015年6月15日从厦门市酒类流通管理局获悉,该局开发出"厦门市《酒类流通随附单》管理系统",2015年7月1日起全面投入使用。这项举措属福建省首创,可全程追溯酒品消费安全,进一步保障食品安全。厦门市《酒类流通随附单》管理系统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方便取得酒类经营资质的批发企业快速规范地打印《酒类流通随附单》,没有取得经营资质的批发企业将无法打印相应酒品的《酒类流通随附单》;二是可以直观获得酒类商品产地、品牌、生产厂家、质量标准、酒  相似文献   

12.
王延才 《酿酒》2006,33(3):5-6
一、行业形势 2005年.是酿酒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年,从外部环境看,去年商务部出台了三个有关酒类流通管理的标准和办法。全面展开了规范酒类流通秩序工作。为保护酒类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相似文献   

13.
为加强酒类流通管理,规范酒类流通秩序,商务部近日公布《酒类流通管理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规定我国酒类流通实行经营者备案登记制度和溯源制度。  相似文献   

14.
事件·新闻     
《新食品》2012,(23):34-34
酒类流通管理办法(修订)征求意见 商务部网站11月15日消息称,为加强酒类流通管理,规范酒类流通秩序,促进酒类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商务部日前起草了《酒类流通管理办法(修订)》,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相似文献   

15.
《中国酒》2011,(8):30-41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诗酒文化协会常务副会长蒋秋霞连续三年提出了《关于加强酒类立法的提案》。为此,全国政协、商务部等有关部门组成联合调研组于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就酒类立法问题赴山东、四川、上海、广东等省实地调研,形成两份调研报告。为进一步推进酒类立法工作,今年8月2日商务部在山西省大同市召开酒类立法调研座谈会,参加会议的人员有:商务部市场运行司路政闽副司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诗酒文化协会常务副会长蒋秋霞,全国政协提案办公室,商务部办公厅以及山西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会前,与会同志对太原、忻州、大同市的酒类、生产、管理进行了实地考察。与会人员围绕"加快推进酒类立法、立法的必要性和特殊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山西省、市有关部门领导以及山西省部分酒类企业负责人,介绍了他们在酒类管理、生产流通上的经验,并就酒类立法问题进行了积极的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6.
仲玖 《中国酒》2013,(7):84-84
本刊讯(记者肖玉华)目前,"上海酒类安全溯源管理平台"已经通过网络调试进入试运营阶段,全市共有1771家酒类零售企业和酒类批发企业加入了溯源管理平台。今后,消费者就可以通过这个全新平台实现对酒类经营企业违法行为的投诉和举报。据上海市宝山区酒类专卖管理局局长潘宏祺介  相似文献   

17.
事件·新闻     
《新食品》2012,(9):34-34
商务部9项涉酒行业标准将制定3月22日,商务部发布了《2012年第一批国内贸易行业标准项目计划》,其中《酒类行业流通服务规范》等9项标准涉及酒行业。  相似文献   

18.
<正>为更好地规范酒类市场秩序,全力保障酒类消费安全,按照国家食药总局和省食药局关于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有关精神及工作部署,黑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真组织开展了酒类行政执法检查工作。一是严查酒类备案关,强化来源可溯。严格贯彻落实酒类流通备案登记和酒类流通随附单溯源制度。执法人员深入一线执法检查,特别针对南极市场、大发市场等酒类商品批发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9.
《新食品》2012,(16):154-154
全国酒类流通管理培训会二期在嘉峪关召开 7月31日.由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组织的全国酒类流通管理培训会2012年第二期会议在嘉峪关宾馆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酒类管理部门、行业专家、酒类企业负责人和新闻媒体记者近200人参会。这次会议对于进一步加强酒类流通管理,促进行业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产经     
《中国酒》2012,(12):80-80
商务部酒《酒类流通管理办法(修订)》向社会征求意见本刊讯(记者肖玉华)为加强酒类流通管理,规范酒类流通秩序,商务部网站11月15日公布《酒类流通管理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规定我国酒类流通实行经营者备案登记制度和溯源制度。意见反馈截止日期为2012年12月14日。《征求意见稿》要求,酒类经营者应当在取得营业执照后60日内,按属地管理原则,向登记注册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同级商务主管部门办理首次备案登记,领取《酒类流通备案登记证》。商务主管部门应当完整准确地记录和保存酒类经营者的备案登记信息和登记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