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一节五年级的美术课,主题是<鞋的联想>.老师先给学生展示了大量鞋的造型,如:拖鞋、运动鞋、皮鞋等,目的是让学生发现鞋的共性:都有鞋底和鞋面.之后,展示出了生活中许多以鞋为造型的物品,如:鞋形房子、鞋形汽车、鞋形提琴、鞋形楼梯等,让学生眼前一亮:原来关于鞋子有这么多的奇思妙想……这位老师就是这样通过大量信息展示,吸引学生,引领学生一步步拓展想象的天空.  相似文献   

2.
汤显祖虽以<牡丹亭>著称,但从其一生的文学活动来看,应是一位诗人.因此,其"四梦"具有明显的诗作特征,在内容上,秉承了自娱言志的传统,表达了其在不同时期的人生观与社会观;在艺术上,为显示才华,语言典雅华丽,长于"辞"而短于"戏",具有案头化倾向.从明代沈璟、冯梦龙的<牡丹亭>改本,一直到清代叶堂的<纳书楹四梦全谱>、钮少雅的<格正还魂记词调>、<缀白裘>所收的艺人改本,皆为"四梦"在舞台上的演出与流传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3.
影片<苏州河>最大的特色莫过于画面中充斥着大量的主观镜头,摄像机镜头作为"我"的第一视角,既能让观众更好地从主观角度去了解和体会影片中人物的悲欢离合,又忠实地记录和再现了导演娄烨独特的影像风格.  相似文献   

4.
有段时期,人们对文革中的内参片很感兴趣,尤其在姜文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公映之后,影片中那段主人公溜到军区大院.偷看内参片<罗马之战>里哥德女王洗澡,不料却被放映员用手将放映机镜头挡掉的戏,尤引起人们的好奇.于是,关于这神秘的"内参片"流传着各种说法,其中谬传甚多.也常有人来问我当年为"内参片"配音的事,搞不清为何会有"内参片".  相似文献   

5.
从<论语>看"孔学",可知其作为自在自足的话语系统,包含了三个子系统,即①以"礼"为主题词、"忠"为关健词的政治话语;②以"仁"为主题词、"孝"为关健词的人文话语;③以"德"为主题词、"道"为关健词的道德话语.三者的关系相当有机并且因其统一与合谐形成了一个超稳定的话语结构.孔子一生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为政以德"为宗旨的治国理想,在<论语>中体现为其政治、人文、道德追求的统一性、同一性、一体化、绝对化.欲知"孔学",不可不懂得这一"奥秘".  相似文献   

6.
班固始以<书序>"三监"说释<邶><鄘><卫>"三国同风"之缘由,郑玄据此又生异说,以致纠结无穷,终成死结.本文认为.根本原因,是在<诗三百>蜕变为<诗经>的过程中,前后推挽、层层相因的经学阐释所造成的干扰和误导.根据历史还原的原则,本文跟踪考察了关于"三监"性质、人物、地域等方面的纠结,进行系统反思,并追溯了班固、郑玄这两个代表人物在经学阐释上的具体作为及其动因.  相似文献   

7.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英语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尝试以"学习为中心"来设计<高职英语>课程.在课程设计的各个环节都考虑了影响学习的各种因素,如学生的需求,社会的需要,语言教学自身的规律等其他因素,建设通过刨设一个支持性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建构语言知识,通过参与大量的语言活动训练语言技能,通过完成各种任务提高语言能力,以提高高职英语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韩愈文集中时常出现"传曰"、"经曰"式样的引文标识.盖韩氏称"经"者如<书>、<易>、<春秋)、<仪礼>等皆先秦之原典,这与韩愈复古崇经有关系.唐代官方列<左传>等<春秋>三传入经,务实而已,<春秋>之书若无三传配之,不可晓明,经传合一自汉代就如此,故<春秋>三传称经不甚奇怪.  相似文献   

9.
剧情片<马背上的法庭>运用纪录式叙述风格与唯美式的镜头语言,讲述了中国边远乡村一个司法实践故事.在"父子"形象的建构、冲突扣潜在的主题逻辑运作中,影片既完成了一段有头有尾的影像叙事,又放大了边远乡村"朝圣"司法的现代主流意识.整部影像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叙事时空和人物关系,在南国的山路绵延中,传统的西方俄狄浦斯情结也发生了一次悄然移位."父子"叙事模式力图通过父子问的默契或对抗来进行影片情节安排、表现人物性格和提升审美特质,这种以"父子"为核心的家庭谱系也可以作为一种镜像来安置多种文本秩序,创造一种隐喻效果.  相似文献   

10.
孔融的"不能持论"说源自曹丕的<典论·论文>,后人对其争议多集中在对孔融以嘲戏为论的看法上,这实际反映了曹丕的"论"体观念,其包括:"论"之文体特征为"宜理","论"之语言风格为"辞义典雅","论"之文体功能为"成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11.
"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是<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语言是思想的载体,学生的语言积累是其语言发展的必备基础.学生只有不断地积累语言,丰富其语言仓库的储存,才能真正地提高语文素养.如何让学生有效地积累语言?笔者认为应该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以来,西方文学传统中作为文体的"史诗"概念逐渐演变为"史诗性"这一审美范畴.随着国外小说及理论的引入,"史诗性"与中国传统的史传传统结合成为中国当代小说最高的审美追求和评价标准.植根于关中地区久远的<诗经>、<史记>之史传传统,陕西作家的创作往往有更深的史诗情结.以柳青、杜鹏程为代表的"革命正史"写作,纪"史"有余,"诗"意欠佳.<白鹿原>以"民族秘史"纠"革命正史"宏大叙事之偏,执着于对民族精神、民族命运的探求,对历史进程中人物文化心理的摹刻;巧设叙事的历史时空,多维透视史诗人物形象,臻于"史"与"诗"的完美融合,丰富发展了了陕西文学的"史诗性"写作传统.  相似文献   

13.
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了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流,翻译作为各国人民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变化以及翻译学本身的发展,人们认识到翻译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学的层面上,而应进一步深入了解.发掘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从而更加准确理解语言内涵.于是近年来,翻译学的重点逐渐转移到文化层面,关于翻译与文化关系的研究开始盛行,"文化转向"概念被广泛接受."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这句话的重点在一个"心"字."心"在<文心雕龙>整部书中是个重要的概念,心是美的,结合整部<文心>来说,心美哉何处呢?本文主要论述<文心雕龙>中"心"这一个带有浓厚中国色彩的字的翻译,从文化转向背景出发,分析了在各种语境下"心"的准确理解和翻译,强调了背景文化知识在翻译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每一个词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它的所指会有不同.尤其是古典诗歌,文学的语言更具有蕴藉性.但是一定的意象只有在一定的意境中才更具羡的特质.李白<静夜思>中对"床"这一意象的解读,既不能泛化,也没必要附会.本文认为,<静夜思>的床就是床.而非其他.  相似文献   

15.
一、有关"普粤之争" 2010年7月,广州市政协向市长提交了一份<关于进一步加强亚运会软环境建设的建议>的提案.该提案说,考虑到亚运会期间有大量外宾和全国各地的游客来访,建议"把广州电视台综合频道或新闻频道改为以普通话为基本播音用语的节目频道,或在其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的主时段中用普通话播出",以便营造一个好的语言环境,让外地人更好地了解广州.  相似文献   

16.
<暮光之城>系列小说以人鬼恋为题材,描写了中学生贝拉与吸血鬼爱德华之间的爱情故事.<纽约时报>称其"有若即若离的情感纠葛,有一波三折的冒险历程,有瑰丽奇异的超凡想象,有惟妙惟肖的场景描写,有惊心动魄的阅读快感,也有直击心灵的温情慰藉".小说把吸血鬼传说、狼人故事、校园生活、恐怖悬念、喜剧冒险、浪漫爱情等诸多题材熔于一炉,尤其是其中恐怖、神秘、悬疑、罪恶、复仇等哥特元素的加盟,极大地增强了其可读性.本文拟从此入手,对照传统哥特小说的创作特点,解读<暮光之城>系列小说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恐怖场景的描写等方面对传统哥特小说的继承和超越,揭开<暮光之城>系列小说独特的哥特魅力.  相似文献   

17.
春秋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面对这种时境,坚持依礼而行,以礼救世,<论语>中就具体的记述了孔子对"礼"的一些观点.在对<论语>中"礼"的集注的基础上采用整体结构分析的符号方法与具体文化语境分析的方法,按照<论语>中对"礼"的源起、发展这一流动过程来进行分类,在集注的基础上对"礼"加以解读,以期望接近孔子的原意.按照<论语>中对这一流程的记载,大致可分为五个方面:一是礼之因革;二是礼之本;三是礼-乐-仁;四是礼之规定;五是礼之实践.  相似文献   

18.
<新月集>作为泰戈尔伟大的诗歌成就的代表作之一,集中体现了诗人的哲学和美学思想以及从容驾驭诗歌语言的笔力.本文欲在总结前人对于"陌生化"理论的论述和阐发的基础土.以"陌生化"的角度切入<新月集>,探究诗集抒情视角的"陌生化"艺术.具体表现为:1.儿童视角的新奇性--天真,对人事的初觉;2、母爱视角的纯粹性--角色身份的单一,情感的非社会性、无功利化;3、全知视角的超脱性--非客观无情化,而是身兼孩子母亲更是超然的神的身份.  相似文献   

19.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经历历史潮流沉浮后,终于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登上汉代政治舞台,成为两汉的统治思想和主流文化.以仁学为核心的儒家思想认为,"孝"是仁的基础,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是教化的源泉.汉代独尊儒术,也是首次公开倡导孝治的朝代,且"以孝治天下"著称.那么,<白虎通义>作为由汉章帝亲自主持会议而编纂整理而成的一部书,以最权威的形式对儒家思想作了官方总结,并有汉代"法典"的美称.所以书中对"孝"的论述,既是因为"孝"是儒家思想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为了迎合统治者的需要.以下将浅论<白虎通义>中"孝"的内容、"孝"观念的延伸--尊师和忠君.参考资料: [1]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9年版.[2]陈立:<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2007年版.[3]汪受宽:<孝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相似文献   

20.
孔子在<论语·阳货>中云:"子日:‘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现,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①寥寥数语,就十分简洁而又高度概括了以<诗经>为代表的诗歌所具有的审美功能(即"兴")、认识功能(即"观")、社会交往与心灵沟通的功能(即"群"与"怨").其实,词也具备这些功能,只是一直被人们所忽视,所以笔者拟借苏轼词来阐释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