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3.
模糊物元模型在地下水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模糊物元分析的基础之上,与熵权法相结合,构建了用于评价地下水水质的模糊物元分析模型。在进行水质评价时,把水质的分类等级作为物元的事物 , 以它们的各项评价指标及其相应的模糊量值构造复合模糊物元,通过计算与理想模糊物元之间的海明贴近度,实现对水样水质的等级评价。采用熵权法确定权重,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影响。应用此模型,对焦作市主城区中深层地下水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模型应用于地下水水质评价,是合理可行的,且方法简单,便于操作。为水质综合评价提供了新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模糊物元模型在岩土边坡稳定性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模糊物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欧氏贴近度的概念,应用基于欧氏贴近度的模糊物元分析方法对岩土边坡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将各边坡的稳定性作为物元的事物,以它们的各项评价指标及其相应的模糊量值构造复合模糊物元,通过计算与标准模糊物元之间的欧氏贴近度,并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实现对岩土边坡稳定性的综合评价与排序.通过对实际边坡稳定性的分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基于熵权的模糊物元模型在水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88,自引:5,他引:88
鉴于水质评价中各指标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将熵值理论与模糊物元建模相结合,应用于水质综合评价中,建立了基于熵权的模糊物元模型。引用信息熵所反映数据本身的效用值来计算指标的权重系数,有效地避免了权重分配困难的问题。该模型以一种新的方法进行水质综合评价,并结合实例进行应用,通过与综合评判法及属性识别法的比较,进一步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简便和实用。 相似文献
6.
用模糊物元模型综合评价陕西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模糊物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欧氏贴近度概念,建立了基于欧氏贴近度的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模糊物元分析模型,并将之用于陕西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的评价。实例研究表明,相对于常规的矢量模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人工网络法,模糊物元分析方法所得结果更能反映问题的实质,取得的效果更好,评价结论更为科学合理,有助于解决陕西省的水资源问题。 相似文献
7.
8.
9.
10.
11.
12.
模糊综合评价法能反映水质评价中的模糊概念,是客观评价目标水质的一种常用水质评价方法。但在传统的模糊综合评价法中,多采用"超标法"计算权重,为了避免超标法计算权重的不合理之处,笔者分别用"改进超标法"和"层次分析法"计算评价因子的权重,以中卫美利纸业工业园区四个监测井的水质监测资料为例,采用改进模糊综合评价法做出了生活饮用水质量评价,并对比分析评价结果,提出了新的权重计算方法来实现对传统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改进。 相似文献
13.
将四元联系数引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结合改进的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构造加权平均联系度,确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所属等级,建立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模糊四元联系数模型。以延安市为例,通过构建模型对延安市2005年和2010年水资源利用情况进行评价,结论表明延安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由较弱转向中等,可持续状况有所改善,其结果与模糊综合评价法和人工神经网络法的结果基本一致。模糊四元联系数法计算简便,能够克服确立权重的任意性,信息利用率高,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15.
将模糊数学原理引入到湿地水质评价中,建立适合西溪湿地的评价体系。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2009-2011年西溪湿地水质监测数据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西溪湿地水质状况2009年略好,除沿山河、蒋村港属于V类水质外,深潭口、秋雪庵、百家楼、水贸市场属于III类或IV类水质。而2010-2011年,所有研究的断面基本都处于V类水质,污染仍然十分严重,主要超标因子为总氮、总磷及溶解氧。 相似文献
16.
17.
基于层次分析与模糊综合评价的辽宁省《行业用水定额》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辽宁省《行业用水定额》的制定及发展历程,分析其在辽宁省水资源管理各工作环节中的应用情况。基于层次分析法建立《行业用水定额》应用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分目标层、主准则层、次准则层3层,共有23项量化评价指标。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法构建《行业用水定额》应用评价模型,并给出了具体评判过程。模型计算结果表明,辽宁省《行业用水定额》在水资源管理工作中的综合应用情况为优,最终得分为5.888。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水电工程项目管理效益,提出应用熵权可拓物元评价法对水电工程施工质量进行评价。在分析水电工程施工质量评价相关特点的基础上,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进而依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建立了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熵权可拓物元评价模型。通过实例评价证实,所建模型的评价结果与工程实际相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