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迅速推进。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党的十六大提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并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大确定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确定,是建立在对传统工业化反思基础之上的。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历史性任务,是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新型工业化,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普遍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资源消耗和生产成本,减少了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和加速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从循环经济的理论和一些发达国家及我国的实践看,发展循环经济符合国情,反映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将从根本上减轻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压力,实现环境与资源对经济建设的持续支撑。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判断,是因为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循环经济要求按照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过程,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大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要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  相似文献   

6.
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根据目前国内外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情况,只有高度重视并认真研究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CIO机制,才能够加快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7.
两化融合是国家战略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十七大进一步强调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中国工业化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体现了信息化与工业化关系的本质,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目前,我国已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阶段,信息化建设虽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没有实现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因此信息化制约着工业化推进的进程。一方面,中国的工业规模很大;另一方面,中国仍旧处于传统工业化的老路上,表现为"三高两低",即物耗高、能耗高、环境代价高,生产效率低、产品附加值低。环境与资源的全  相似文献   

8.
秦军 《中国信息界》2009,(12):42-43
信息化是当今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关系到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的全局,已成为衡量一个省的竞争力、现代化程度、综合实力的主要标志。山西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省委、省政府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努力实现山西省深化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发展战略,充分认识到加快推进山西信息化发展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通信》2009,(12):71-73
2002年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谓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两化融合作为新型工业化的核心内容,成为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第一动力。  相似文献   

10.
《中国数据通信》2009,(12):71-73
2002年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谓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两化融合作为新型工业化的核心内容,成为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第一动力。  相似文献   

11.
卢娟 《移动信息》2023,45(4):76-77,86
新时期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的深入融合,可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地方经济取得高质量增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建立新时期信息化与新型经济工业化融入发展的指标体系,整合熵值法与灰色关联度分析技术对新时期信息化和新型经济工业化整体发展能力作出全面评估,进而为推进两者的深入融合开发提供依据。我国整个系统和四大板块区域的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融合发展的程度不断提高,但离高度融合仍有很大差距。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深度融合开发是未来区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增长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两化融合定义中“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已成为当今社会对两化融合最普遍的认知,而“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理念,基本无人提及。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工业化较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更为悠久,其技术、管理水平更为成熟。作为信息化工作人员,我们应认清信息化发展的不足,在现阶段应提出“学习工业化、发展信息化”的口号和方案,以促进信息化的更大进步,进而更好地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电子商情》2004,(3):13-13
实现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这是本世纪头20年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一个长期的战略。  相似文献   

14.
郑昕 《中国信息界》2006,(22):17-19
一、信息化是中小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可逾超的阶段 党的十六大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本世纪前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之一,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指导方针。中小企业是推动网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芟力量,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吸纳就业、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对外开放和保持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代表着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是占领后危机时代制高点的重要措施。通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并以此形成诸多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应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抓手。积极推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战略进程,是兴安盟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的重大战略选择。未来20年,必须遵循"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的要求,努力探寻兴安盟从工业化中级阶段跨入高级阶段的路径,实现兴安盟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但增长方式的粗放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表现任通过扩大投资规模以及资源的大量耗费,来实现经济增长。为此,中国政府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的制造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等等。由此看出,信息技术及产业在其中的作用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17.
四、加快中国信息化发展的总体思路 1.指导思想与基本方针 (1)指导思想 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举措。要紧紧抓住信息化发展的机遇,进一步增强加快信息化进程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伞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19.
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日前正式颁布,积极推进信息化成为关键词之一。在第一篇“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中明确提出,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第三篇“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第十五章中,  相似文献   

20.
电子商务是网络化的新型经济活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已经成为主要发达国家增强经济竞争实力,赢得全球资源配置优势的有效手段。“十一五”是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的战略机遇期。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