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校验低力率瓦特表方法很多,但多数过于复杂,有的需要特殊的仪器,有的则对电源要求较高,往往因条件不具备而无法采用。鉴于上述情况,本文介绍一种简便的校验方法,这一方法是在cos(?)=0下测出瓦特表的相角误差;并在交流cos(?)=1下用直接对比法校验各数字刻度点;最后将相角误差计入直接对比法校验的结果,算出额定力率(cos(?)H)下的误差(注:在cos(?)=0的条件下,测出瓦特表的相角误差之后,可以用计算的方法求出cos(?)为任意值时由相角误差引起的误差[文1、2、3])。在cos(?)=0下测定瓦特表的相角误差时,存在的主要困难是电源不稳,往往使测定无法进行。对此,经改用单相稳压移相(即用单相稳压和移相)取代通常试验台采用的稳压移相方式(即用受掣的三相异步电动机移相和三相  相似文献   

2.
校验三相力率表的方法颇多,计有如下几种:直接比较法,瓦特表法,双电压表法和差式瓦特表法等。通常,根据被试表准确等级、接线方式及结构型式等选择不同的校验方法。具体选择如下: (1)1.0级三相力率表通常推荐采用差式瓦特表法进行校验; (2)1.5、2.5、4.0级三相力率表通常采用和标准力率表直接比较的方法进行校验;  相似文献   

3.
校验单相力率表的方法颇多,计有如下几种:直接比较法,瓦特表法,交流电位计法和差接(双元件)瓦特表—双电流表法等。通常根据被试表准确级选择不同的校验方法,具体选择如下: 1、1.0级单相力率表通常推蔫采用差接(双元件)瓦特表—双电流表法进行校验,1.5级及以下各级单相力率表亦可采用此法; 2、2.5和4.0级单相力率表通常可采用和0.5及1.0级标准力率表直接比较的方法进行校验;  相似文献   

4.
交流瓦特表的误差包括刻度误差和角误差。刻度误差可以用直流补偿器确定,角误差,正如所指出的那样,以大约相同的准确度用交流来检验,在 cosφ=0时确定。本线路是针对频率50赫和500赫而设计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一种新的误差概念和计算方法,探讨了按两个单相标准瓦特表校验三相双元件瓦特表时,在各种不同情况:cos_ф=1,cos_ф=0.5和 cos_ф=0的校验误差,从而在理论上明确的规定出标准表与被校表准确度等级之问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φ585型自动补偿式低功率因数微瓦表已在精密电表厂制成,它供在cosρ=0.05~0.1低功率因数下,频率范围在20赫—40千赫内测量交流从5·10~(-8)至90瓦的有功功率用。微瓦表基本技术特性基本误差cosφ=0.1时1.5  相似文献   

7.
对于一个单相电度表校验台的组成应能满足下面三个要求:一是能输出一定范围的电压;二是能在需要的范围内任意调节输出电流;三是至少应能在cosφ=1和cosφ=0.5的两种力率范围内改变电压与电流之间的相位差。对于以上要求之一、二是不难做到的,对于要求之三可以用移相器或跨相法来达到,可是移相器较难买到,若采用跨相法则力率又不够满足1.0和0.5的要求。跨相法的最大缺点在  相似文献   

8.
简介通常回转表的校验是采用瓦特表——秒表法,这种方法的缺点是:效率低;校验人员易疲劳;要求技术熟练的工作人员进行操作;并且对电源的稳定度要求高等等。为了克服上述缺点,本文介绍了一种自行设计的半自动校验装置。用比较法使被试表与标准回转表相比较进行校验,用光电管,放大线路和继电器组成的自动控制部分测量其误差。装置同时可以校  相似文献   

9.
一、用途 TYC—4型三相仪表校验台(下称校验台)是校验精度为1.5级以下各种交流仪表的专用设备。校验台配备三只0.5级D51型瓦特表作为标准表,因此可用此校验单相、三相四线和三相三线瓦特表;用瓦秒法校验单相、三相三线、三相四线有功电度表及各种类型无功电度表;也可以校验交流电压和电流表。标准表由用户自备。  相似文献   

10.
一、概述标准电度表的校验目前均采用“瓦秒法”,即把标准瓦特表的读数乘以标准时间,再换算成被试标准电度表相应的转数后,进行下列误差计算,则被试标准电度表的误差γ=(nC-Pt)/(Pt)×100% 式中:n—测得被试表的转数P—被试表常数(瓦秒/转)C—标准瓦特表的读数t—时间(秒) 上述这种方法除了要保持一段时间内电源稳定不变和标准瓦特表及其附件的准确度外,还需要这一段时间的准确。如果时间采用秒表计时,则存在着秒表自身的误差,以及人为的手揿造成的误差,这些误差,影响了校验的准确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试制了一台标  相似文献   

11.
在电度表的校验中,需要在cosp=1和cosψ=0.5的状态下,调整其误差。如有移相器时,则可以用移相器获得任意的cosp值。但由于有的单位目前尚无移相器,因此对准确的调节cosp值产生了困难。下面将我们在生产实践中应用一般调压器进行单相电压的调压移相方法作一介绍。一、原理众所周知,在三相电路正相序时,于感性迴路中,电流和电压之间的相位关系如图1所示(图中仅示出A相情况),即电流I_A滞后于电压U_A一相角ψ。如有0~430V的单相自耦调压器T_1,则可将其输入端接于U_A和U_B,输出端接0~240V的单相调压器T_2,见图2。调节T_1  相似文献   

12.
对电测量仪表准确度的要求不断提高。对于这种发展趋向,各制造商号已在指示仪表结构的改进方面加以考虑。指示误差范围在0.1%以内的瓦特表的制造,目前基本上已没有什么困难,因此它的校验(即通过与基本测量单位相比较来确定它的绝对误差)必须具有相应的准确度。下面介绍一种准确度很高的校验安培表、伏特表和瓦特表用的精密交流测量装置。为了绝对准确地测量交流电流有效值,采用熟知的方法,将热线在直流加热和交流加热  相似文献   

13.
调整(校验)单相电度表时,要使电压与电流的相位差分别为60°、0°、90°以使cosφ=0.5、1、0(滞后),采用调压器移相用倒换电源相序的办法得到不同的相位差是一种简单可行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忽略了电度表电流线圈的电抗,认为电流线圈回路的电压与电流同相。但当在电流回路中接有多个电度表时,就不能忽略电度表电流线圈本身的电抗,该电抗使电流线圈上的电流滞后于电压一个φ角,  相似文献   

14.
电度表的温度附加误差是电度表的重要技术指标之一。一机部部颁标准《JB793—78》电度表技术条件中规定2.0级电度表在100%标定电流、cosφ=1时不超过0.759%/10℃;cosφ=0.5时不超过1%/10℃。我们在试制  相似文献   

15.
在三相电路中,用两只单相功率表测量三相电路功率时,电路的功率因数除用三相功率因数表测量外,尚可用两只功率表读数的比值来确定电路的功率因数值.但三相功率因数表局限于测量cosφ=0. 5~1.0范围内的数值,电路的功率因数低于0.5时,就无法用三相功率因数表进行测定。我们在进行T2系列同步发电机的瞬态电压调整率试验时,按T2技术条件规定,试验应在cosφ=0.4的情况下进行,因此就无法用功率因数表而只能预先计算两只功率表读数的比值,按此比值确定两只功率表各自的读数,顺利地解决了该项目的试验问题。  相似文献   

16.
答:两元件三相电度表含有两个电磁系统,它们共同作用于一个铝盘,其内部接线与两元件瓦特表相类似。对于三相瓦特表我们可以用两瓦特表法试验接线很快地校验其接线及读数的正确性,而电度表因不能直接读数,只能采用抽去电度表的中性电压和倒换第一相(A相)与第三相(C相)电压端子的办法,然后根据铝盘每转秒数的方法来判别其结线的正确性。其理论根据是:  相似文献   

17.
XMD—1型单相电度表脉冲校验台是以光电脉冲法校验单相电度表,一次可校验5只单相电度表,使用方便,校验误差小,使用条件如下: 1、频率对额定值的偏差不超过±0.5%。 2、电压对额定值的偏差不超过±0.1%。 3、环境温度应在额定温度±3℃范围内。 4、输入电源的波形畸变系数不大于2%。 5、除地磁场外,实际上无外磁场存在。 6、功率因数不大于规定的cosφ±0.02,  相似文献   

18.
数字电能表的相位误差及其校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一种用输入交换平衡法来调整数字功率表或数字电能表内相角的方法。并且还介绍了用交换平衡法和倒相法校验数字电能表内相移误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在电机控制中根据场合要求会采用不同的电流控制策略。对永磁同步电机的4种主要电流控制策略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各自的特点。主要针对最大转矩电流比(MTPA)控制、零直轴电流(i_d=0)控制、单位功率因数(cosφ=1)控制以及恒磁链控制方法,在转矩确定的情况下,对交直轴电流、定子电流及功率因数进行比较分析。按照不同控制方式在MATLAB/Simulink中搭建了仿真模型。4种不同控制方法的仿真试验表明:定子电流幅值从高至低依次为cosφ=1控制、恒磁链控制、i_d=0控制和MTPA控制;功率因数从高至低依次为cosφ=1控制、恒磁链控制、MTPA控制和i_d=0控制。最后对比分析了凸极系数不同时4种控制方法的电流和功率因数变化。  相似文献   

20.
我们研究集中荷载P′作用在导线上时的情形(图1)。把垂直力P′分解为两个分力P′和H,其中一个分力垂直于导线悬挂点的连线AB,另一个分力平行于联线AB。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看成为导线的悬挂点是同一高度的,而档距l_0=l/cosφ,垂直荷载为P=P′cosφ,q_1=q_1′cosφ;且水平荷载为H,用虚线表示无附加荷重的导线,张力为T_(c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