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谢凝高 《规划师》2005,21(5):5-7
风景区总体规划是综台性规划,在风景区规划编制过程中,有关方面应在总规或详规阶段充分协商,尽力完善。在国家风景区内,离开总体规划再做条条系统或块系统独立性规划,不仅没有必要,还会导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破坏性开发后果。  相似文献   

2.
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的时俱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敏 《中国园林》2002,18(5):17-20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专项规划之一,直接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本文论述了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工作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国情对习用的一些规划编制理论与方法进行了反思,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应当贯彻“生态优先、绿地优先、开敞空间优先”的规划原则,并需要在规划指标、规划方法和规划管理方面与时俱进,求实更新。  相似文献   

3.
风景区生态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况平  夏义民 《中国园林》1998,14(2):8-12
本文初步探讨了风景区生态规划的理论,提出植物群落学,景观生态学和环境规划学应在为风景区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然后介绍了在刚风景区总体规划中土地利用规划,保护规划和绿化蝗应用案例,最后对方法的系统化,应用与普及,规划的管理与实施问题提出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杨韬  张德顺 《华中建筑》2012,(9):110-113,118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有利于简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过程的影响识别、影响预测、影响评价的步骤。将风景名胜区内纷繁复杂的各种要素和关系简化为有限的若干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判断影响的可接受程度。基本指标模式结构清晰、简单明了,能够最直观地反映风景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该文对风景区规划评价指标体系做了系统的研究,总结归纳了一套风景区环境景观评价的基本指标模式。  相似文献   

5.
刘学 《城市规划》1994,(3):55-58
九乡风景区总体规划,在规划方法上,尝试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景点进行定量评价,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全面保护、重点开发的指导思想,将景区划分了四级保护区、五个景区和三个层次,满足了不同层次游人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的与时俱进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李敏 《中国园林》2002,18(5):17-20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专项规划之一,直接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本文论述了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工作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国情对习用的一些规划编制理论与方法进行了反思,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应当贯彻“生态优先、绿地优先、开敞空间优先”的规划原则,并需要在规划指标、规划方法和规划管理方面与时俱进,求实更新。  相似文献   

7.
对县域规划的几点认识——以南京市江宁县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童本勤 《城市规划》2001,25(7):31-32
1 县域规划的作用县域规划是以县域范围为基本单元而进行的空间总体规划 ,它的作用主要有 :( 1)“承上启下”。县域规划一方面要承接上一层次规划的要求 ,并对其进行深化、细化及落实 ;另一方面要有效地指导下一层次规划的编制 ,使其作为县域内重点城镇发展规划、风景区规划、小城镇等规划编制的依据 ,可以避免目前有些项目本身规划编制不错 ,但与上一层次规划衔接不够的矛盾。( 2 )县域规划不仅将社会经济发展目标落实到空间布局之中 ,还可以从空间发展角度进一步优化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实现物质空间发展规划与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8.
索溪峪风景区是湖南武陵风景区的组成部分,规划方案包括总体规划及部分详细规划。本文着重探讨了规划指导思想及包括旅游村在内的旅游服务设施的规划设计问题。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柳河旅游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借鉴了国际上较为先进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结合柳河农场实际的旅游发展需要,研究出适宜柳河风景区的规划技术及方法.本文首先介绍了柳河风景名胜区的总体规划思路及规划主要流程,将整体规划过程分阶段介绍,指出规划中的四个主要特色,然后论述了整体规划过程中所做的技术探索:三层次协同规划体系、管理政策分区规划、解说规划及社区规划.  相似文献   

10.
《百年建筑》2005,(1):22-25
南京现行总体规划规划期为2010年.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现行总体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南京都市圈——主城.本次规划调整对此没有修改。市域以及主城范围也没有改变,仅对南京都市圈作局部调整:鉴于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把以南京为核心的宁镇扬地区称为“南京都市圈”.本次规划调整把现行总体规划中的“南京都市圈”改称“都市发展区”。都市发展区范围根据乡镇行政区划撤并.以乡镇为完整单位作了局部调整。  相似文献   

11.
韩全 《中州建设》2009,(2):78-78
1南阳丹江风景区的功能组织与宋岗码头功能定位 1.1丹江风景区的功能组织根据丹江风景区旅游总体规划的设计,综合考虑丹江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交通线及未来建设规划、旅游中心地分布特点,按照囊括大多数旅游资源,使旅游格局形成点线连缀、中心辐射、互相衔接、线路合理的环状旅游网络空间结构的目的,将旅游空间结构优化为“一心、两带、三组团、五景区”。  相似文献   

12.
试论城市商业中心系统发展的动态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博敏 《城市规划》1991,15(1):23-27
<正> 一、我国城市商业中心系统规划的传统静态模式 我国目前大多数城市的总体规划对商业中心系统规划都采用三级模式规划,即市中心、片区中心和居住区中心,这一方法的原理可追溯到19世纪末英国霍华德“花园城”  相似文献   

13.
谭峥  陈科豪  张天 《新建筑》2022,(1):27-31
“风景区”是一个伴随着城市化出现的近代概念。既有风景区研究一般聚焦于规划与建筑的实践,缺乏对这一概念产生的技术与社会条件分析。1927—1937年间,得益于近代交通的发展和政府的规划,环太湖地区的风景区规划伴随着“第一机械时代”基础设施的建造而逐步发轫。研究将以环太湖近代风景区的开辟为例,回溯“风景名胜区”与“国家公园”的概念出现及其背后的社会与技术驱动力,并以《国立太湖公园计划书》和1934年举行的东南交通周览会为对象,梳理近代环太湖地区风景区开辟、规划与整理的大致历程,亦以此讨论近代风景区形态演化中的现代性表达。  相似文献   

14.
风景名胜区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具体的风景区内的村庄建设为例,阐述了做好风景区规划,特别是风景区内的村庄建设协调规划备受重视。风景区内的农村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同时纳入风景名胜区的总体规划、协调发展,提升新农村的品位,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浙江省绍兴县作为全国经济十强县和建设部首批6个乡村城市化试点县(市)之一,虽然已在小城镇建设方面率先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但面对小城镇建设的又一个春天,要抓住机遇,找准突破口,推进城市化,从而实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两个率先、一个领先”目标,把一个“实力更强、环境更美、风气更正”的绍兴县带入21世纪。一、现状1.规划体系基本形成。全县已基本形成了从县域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建制镇规划、村庄规划。风景区规划及县域供排水、交通、电力电讯、供气等专项规划的规划体系,确定了小城镇发展的基本框架,使各项建设有章可…  相似文献   

16.
论我国风景区规划中的旅游价值观重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乌恩 《中国园林》2007,23(4):18-21
旅游是风景区最基本的利用方式,但是,指导风景区规划实践的旅游价值观念,并没有在农耕时代“天下名山”思考模式基础上有大的更新和发展,因此,今日的风景区规划需要在深入传统寻求资源的同时,借鉴国外经验,重新建构我们的旅游价值观系统,需要明确风景区旅游不仅仅是产业、更是事业的价值观,需要强调并实践“旅游就是教育”的理念,需要重视风景理解中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新辟风景区需要从“天下名山”审美模板向“国家公园”审美模式转变,游憩形式需要从“观光”向“户外活动”转变。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总体规划的编制背景、编制过程、编制特点的分析.总结了灾后重建总体规划有别于通常规划的特征.并对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总体规划的特点作了系统介绍。  相似文献   

18.
《现代城市研究》2005,20(8):5-5
日前在对江苏省13个省辖市的绿地系统规划进行评审时.来自规划园林建筑方面的专家对绿地建设的看法进行了“纠偏”。他们指出,千万别把“绿地规划”当成城市发展的附属品.在城市总体规划前.应该对土地进行评估.决定绿地,农田,城市的布局,考虑好哪些景观要保留.哪些土地要建绿。而不是只想着通过规划多拿土地.盘活土地,最后才考虑用绿地来改善软环境.“点缀点缀”。  相似文献   

19.
3S技术在风景区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简要介绍GISRS和GPS技术在风景区总体规划和研究中的应用。首次利用栅格制图方法实现规划图件的计算机编制  相似文献   

20.
建设规划是落实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手段,强调“可实施性”。本文介绍了武汉市近期建设规划,创新实践了“两规”协调编制,与区、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各项用地计划衔接、协调的过程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