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自然发酵与乳酸菌发酵风干香肠的理化特性及微生物变化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对哈尔滨正阳楼风干肠自然发酵及成熟过程中理化特性及微生物变化进行了研究,并研究了接种植物服杆菌对风干香肠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风干香肠在发酵和成熟过程中细菌总数最初增加,在第5d达到高峰,而后下降,水分含量及水分活度、pH值逐渐下降,酸价与过氧化物值逐渐上升;对比之下,接种发酵肠,过氧化物值高和pH值低,而酸价高,细菌总数在第5d达到最高值;而接种乳酸菌香肠中总菌数始终低于自然发酵香肠,接种乳酸菌香肠成熟快而且脂肪氧化慢。  相似文献   

2.
商业发酵剂对发酵香肠成熟过程中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SBM-52、SHI-59、VBM-60复合型商业发酵剂生产发酵香肠,以不添加发酵剂作为对照组,在成熟第0、1、4、7、10天检测4 组香肠的pH值、非蛋白氮(non-protein nitrogen,NPN)含量、酸价、亚硝酸盐含量、水分活度(water activity,aw)、色差等理化指标的变化,考察不同商业发酵剂对发酵香肠成熟过程中理化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成熟终点时,4 组发酵香肠的pH值均小于5.0,亚硝酸盐含量低于30 mg/kg,充分保证了发酵香肠的安全性;NPN含量、aw和失重率的测定结果表明,添加3 种商业发酵剂均有助于发酵香肠中蛋白质的分解,加快成熟进程;SBM-52和VBM-60组香肠的酸价低于对照组,表明SBM-52和VBM-60具有较好的抑制脂肪氧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复合发酵剂和天然香辛料对羊肉发酵香肠品质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接种复合发酵剂和添加天然香辛料,采用相同的工艺条件生产4组羊肉发酵香肠,1组为对照组,2组为接种发酵剂组,3组为发酵剂+黑胡椒组,4组为发酵剂+黑胡椒+孜然组。分别测定4个组羊肉发酵香肠在发酵成熟和贮藏过程中pH值、Aw值、水分含量及微生物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发酵结束(即第1.5天)时,试验组和对照组的pH值、Aw值和水分含量均呈下降趋势,试验组的pH值迅速降到最低值(即5.0以下),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在干燥成熟过程中,试验组的pH值、Aw值和水分含量迅速下降,添加香辛料组的pH值迅速回升,同时乳酸菌数维持在108cfu/g以上水平,高于对照组,细菌总数却低于对照组;在贮藏过程中,试验组的pH值和水分含量基本保持不变,且均低于对照组,而Aw值始终呈下降趋势,细菌总数小于对照组。上述结果表明,接种复合发酵剂和添加天然香辛料能迅速降低pH值、Aw值和水分含量,有效抑制腐败菌和致病菌的生长,提高羊肉发酵香肠的品质和保藏性。  相似文献   

4.
采用传统方法制作香肠,对香肠发酵过程中感官指标、质构、pH、水分含量、水分活度、蛋白水解指数、TBA等理化指标及微生物指标进行测定,确定香肠发酵过程中各项指标范围。结果表明:水分含量、pH、水分活度呈下降趋势,蛋白水解指数、TBA值呈上升趋势。检测指标的变化趋势表明:香肠发酵16天,各项指标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5.
自然发酵中式香肠加工成熟过程中乳酸菌菌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自然发酵川味、广味香肠加工成熟过程中乳酸菌菌群,旨在探明乳酸菌在香肠加工成熟过程中菌群分布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发酵初期两种香肠中乳酸菌数量均在104cfu/g水平,2d后不断增加,广味香肠中乳酸菌数量增加更快,第12天两者趋于一致,达到106cfu/g,第21天数量均跃升至107cfu/g,第30天达最大值,接近108cfu/g,40d后数量开始下降。(2)香肠中水分含量和pH值在加工成熟过程中总体呈下降的趋势,其乳酸菌数量变化与pH值和水分含量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3)分离出的115株菌株经初步鉴定,杆菌80株,球菌35株,均为G ;从3个不同时期选出14株有代表性的菌株进行生理生化鉴定,拟确定S1-4、S3-2为清酒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kei),G21-10、C50-6、G50-4为戊糖乳杆菌(L.Pentosus),C21-6、C50-8、G50-9为植物乳杆菌(L.plantarum),其他的仅能鉴定到属,有乳杆菌、乳球菌。  相似文献   

6.
自然与乳酸菌强化发酵过程中红酸汤品质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红酸汤为原料,以总酸、亚硝酸盐、pH、还原糖、可溶性固形物、水分、抗坏血酸为检测指标,分析不同发酵时间自然与乳酸菌强化发酵的红酸汤品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整个发酵过程中,自然与乳酸菌强化发酵的红酸汤中还原糖、抗坏血酸、可溶性固形物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总酸含量和pH均在第6天达到峰值,分别为10.11 g/kg和3.04与10.26 g/kg和2.84;水分含量在第6天达到最低,分别为84.83%与84.18%;亚硝酸盐含量最高分别为0.052 2 mg/kg与0.030 4 mg/kg,未超标。因此,与自然发酵相比,乳酸菌强化发酵明显减少亚硝酸盐含量,缩短了红酸汤发酵周期,但自然发酵红酸汤品质更好。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川味香肠发酵和成熟过程中的食用安全性,该研究对川味香肠在发酵和成熟过程中的食用安全性指标和理化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川味香肠在发酵和成熟过程中pH先降低后升高,最大值在6.05;川味香肠的酸价呈上升的趋势;亚硝酸盐残留量和组胺含量都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最大值均未超过标准。结果分析表明:川味香肠在传统的发酵和成熟过程中产生了亚硝酸盐和组胺等有毒有害物质,应对川味香肠的传统工艺进行优化改进,从源头上解决川味香肠的食用安全性问题。  相似文献   

8.
文章研究了添加商业发酵剂SM-75(含木糖葡萄球菌和肉葡萄球菌)对广味香肠理化特性和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发酵组和自然组香肠的pH均呈先下降再上升后趋于稳定的趋势,第10天时发酵组香肠的pH略高于自然组。色泽方面,发酵剂的添加能够提高香肠的红度值。两组香肠中,发酵组的水分活度在实验后期显著低于(P0.05)自然组,TBARS值显著低于(P0.05)自然组,挥发性风味物质测定结果表明,发酵组中醛类、酮类、酯类等风味物质的相对含量更高,推测是发酵剂的添加减缓了脂肪氧化速率,提升了香肠的色泽和风味,为香肠制品品质和安全性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不同发酵剂对羊肉发酵香肠理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测定添加不同发酵剂羊肉发酵香肠加工和贮藏过程中的pH值,Aw值,水分含量,TBARS值和色泽的变化,研究菌种对羊肉发酵香肠理化特性的影响。第1组为未添加菌种的对照组,第2组为添加植物乳杆菌组,第3组为按1:2添加植物乳杆菌和木糖葡萄球菌的混合组。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3组发酵香肠pH值均有所下降,但添加植物乳杆菌和混合组下降较多,在发酵结束后的干燥、成熟和室温贮藏过程中pH值有上升的趋势,对照组pH值上升快,而植物乳杆菌组和混合组pH值上升缓慢。各组Aw值在加工阶段迅速下降,植物乳杆菌组最快,混合组其次。水分含量在发酵结束时变化不大,在随后的干燥、成熟阶段水分含量显著下降,贮藏过程中仍缓慢降低。TBA值在发酵、干燥、成熟和贮藏前2周表现上升趋势,而贮藏4周后TBA值显著下降。植物乳杆菌组和混合菌种组红度值(a)分别为16.91和17.17,均高于对照组;黄度值(b)和(L)明度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混合组略低于植物乳杆菌组。  相似文献   

10.
按同样的配方和工艺条件生产2组发酵鱼肉香肠,一组自然发酵(对照组),另一组添加微生物发酵剂(菌种组)。在发酵期间定时取样,分别测定p H值、Aw值、TVB-N值、亚硝酸盐残留量、AAN值、TBA值等理化指标。结果显示:发酵期间,2组香肠的p H缓慢下降,18 h内2组的p H都降至5.7以下。2组香肠的Aw值在发酵中都呈下降趋势,但差异不显著。发酵期间,2组香肠的TVB-N值均有增加,结束时对照组的含量显著高于菌种组。菌种组的亚硝酸盐含量在发酵结束时降至20 mg/kg,远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2组香肠的AAN含量随着发酵时间的增加而上升,18 h后菌种组AAN的含量几乎为初始时的3倍。对照组的TBA值在发酵9 h后,速度加快,结束时为2 mg/100 g,显著高于菌种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