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问题的提出1.1我国水泥与国外水泥的质量差距 水泥工业已有180年的发展历史,但就目前我国水泥质量而言,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诸如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最显著的问题就是水泥细度偏粗,细粉含量低,早期强度低,水泥工作性 相似文献
2.
3.
可用于硅酸盐工业(水泥工业、玻璃工业、陶瓷工业)领域中的固体废弃物种类多,用量大,有着广阔的前景,加大硅酸盐工业再利用废弃物的研究,对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固体废弃物"的定义为"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弃物管理的物品、物质." 相似文献
5.
6.
资源化利用固体废弃物研发生态水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要使我国水泥工业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就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水泥观,充分发挥水泥工业在资源化利用固体废物方面的优势,研发和生产生态水泥,这既是水泥工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又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以此来指导我国水泥工业的规划、设计和自主创新,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水泥之路。 相似文献
7.
0 前言 近来,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开发生产水泥的新型原材料。于是各种废弃物、劣质矿山资源、粉煤灰、煤底灰甚至垃圾相继用来生产水泥,这样既可变废为宝、节省资源、延长矿山使用寿命,又可避免废弃物占用耕地良田,并有利于环境保护。本文就掺入不同比例的废硼钙石、煤底灰和粉煤灰,对波特兰 相似文献
8.
工业废渣——主要指含铝硅酸盐玻璃体的固体废弃物,加入水泥中作为混合材料用,有些废渣如高炉矿渣、粉煤灰还可以直接加到混凝土中使用。 相似文献
9.
1提升水泥生产技术水平应用水泥工艺外加剂可提高水泥产量、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档次。以山东宏艺科技有限公司承担并研制成功的国家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并已被中国水泥协会立窑研究会列为20项重点推广新技术之一的HY族高效复合水泥助磨剂为例,应用该外加剂技术,水泥企业可以在不增加任何固定资产投资,不改变任何生产工艺的基础上,生产出比熟料强度更高的水泥。其方法是熟料加30%~50%混合材,加入高效复合水泥助磨剂和适量石膏,经高细粉磨使比表面积达到380m2/kg;可以提高一个标号生产水泥,其方法是保持水泥混合材掺加量不变,加入高…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决掺膨胀材水泥所产生裂纹和矿渣水泥或粉煤灰水泥早期强度低的技术问题,国外一公司利用矿渣或粉煤灰研制出高性能的特种水泥——低于缩性的早高强低热水泥。该水泥主要由矿渣或粉煤灰、水泥、非晶质铝酸钙与石膏组成的快硬材配成。所用矿渣细度在4000cm^2/g以上,其碱度在1.80以上。粉煤灰细度不小于3000cm^2/g 相似文献
11.
12.
采用钢渣、矿渣、三级粉煤灰、脱硫石膏和碱渣为原料制备全固废无熟料水泥,通过调整各个物料之间的比例,研究其凝结时间和抗压强度。研究发现:当钢渣掺入质量为30%时,28 d胶砂强度可达39.2 MPa;用10%的粉煤灰替代矿渣,28 d胶砂强度有少量降低,其值为36.1 MPa。加入Na2SiO3对全固废无熟料水泥凝结时间具有较好的调节效果,当Na2SiO3掺入质量为0.6%时,全固废无熟料水泥的初凝时间为145 min,终凝时间为239 min,与普通硅酸盐水泥相近。同时,Na2SiO3对全固废无熟料水泥的强度具有较好的激发效果,当Na2SiO3掺入质量为0.6%时,其28 d胶砂强度增大到49.5 MPa。 相似文献
13.
一、问题的提出过去几年,由于矿渣供应不足和运输不便,水泥厂一直采用粉煤灰和矿渣生产双混合材矿渣水泥。至于不用矿渣全用粉煤灰作混合材生产硅酸盐水泥在荆门还没有这种实践。荆门热电厂年排灰渣50万吨,年均综合利用率不到4%。荆门地区有大中小型水泥厂10余家,年产水泥100万吨左右。按生产水泥30%混合材掺加量计,年需混合材30万吨,由此可见,水泥混合材在荆门地区具有一定市场,如能利用电厂粉煤灰充当水泥混合材,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通过实验室制备的钢渣粉与生产用矿渣粉的对比试验研究,了解钢渣粉与矿渣粉制备水泥的性能差异,为钢渣在水泥中的应用奠定实验基础.实验表明,钢渣粉的掺入可降低水泥稠度,延长水泥的凝结时间,实验用钢渣粉水泥体积安定性合格,钢渣粉的活性不如矿渣粉. 相似文献
18.
19.
混合材对水泥与减水剂适应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通过对掺高效减水剂水泥净浆流动性及流动性损失的测定试验,研究了3种混合材(粉煤灰、水淬高炉矿渣和沸石)在不同替代率情况下对减水剂作用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淬高炉矿渣有利于改善减水剂与水泥的适应性,而掺粉煤灰和沸石(尤其是沸石)则会导致减水剂塑化作用的降低,而且浆体流动性损失也有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