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聚合物驱已成为渤海SZ36-1油田高效开采主要的稳产、增产支柱技术。在聚合物驱开发过程中,随着聚合物累计注入量的增加,总体注入状况变差,有相当一部分井的注入压力已经接近或达到油层的破裂压力,达不到配注,间歇注入等技术要求,严重影响了聚驱效果,进而影响正常生产。因此对渤海SZ36-1区块砂岩储层注聚井进行堵塞机理分析和降压增注迫在眉睫。从储层地质潜在伤害分析、聚合物吸附滞留岩心流动伤害、垢样成分分析和高价离子伤害分析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渤海SZ36-1油田聚合物驱时注聚井堵塞的原因以及堵塞范围,并提出相应的解堵建议,对今后注入困难井措施改造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特高含水油田二类油层聚驱全部采用高分高浓的注入方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因为二类油层与一类油层相比发育较差,存在部分的非河道砂体,3-4#站约1/3井出现注入困难,部分井吸水剖面严重不均匀,吨聚产油明显低于一类油层等现象,理论研究表明:段塞式交替注入不仅可以降低化学剂费用,同时可以明显提高聚合物溶液的驱油效率,从而提高采收率,达到较好的开发效果。为进一步提高二类油层聚合物驱开发效果,于2011年4月在3-4#站开展了不同分子量及浓度的交替注入试验,这在特高含水油田开发还属首次。通过两年试验表明,在保证高浓度聚驱开发效果的同时,达到了降低注入压力,降低聚合物用量,保证开发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油层沉积条件的差异决定油层平面和剖面上存在非均质性,也必然造成油田开发上注采连通状况的差异性,即采出井与周围的注入井之间存在着主要的受效方向,这在聚合物驱开发油田中表现的尤为明显。采出井随聚合物的注入能否见效主要取决于主要受效方向上注入井的注入状况,注聚过程中的挖潜对象也主要存在于注入井与采出井相连通的次要方向。因此,研究注采连通状况,搞清注入井与采出井之间的主要受效方向,对聚驱开发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大庆油田南一区东部聚驱区块注采连通状况对聚驱开采的影响作用及如何确定注入井与采出井之间的主要受效方向作了初步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二类油层聚驱区块空白水驱阶段和注聚初期注入困难井较多、经过增产增注措施后仍难以保证注聚效果,注聚后部分井注入压力上升幅度大、注入能力下降等问题,经综合分析认为,影响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一是区块构造复杂、断层发育、注采关系不完善、多向聚驱控制程度低,二是套损治理防控等因素使注入浓度及注入速度难以保证。经过针对性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同类油层后续开发的区块注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利用测试资料对聚驱提效试验区注入、产出井的调整措施进行跟踪监测。评价聚驱提效试验区产出井注入井的动用状况,分析存在问题和调整方向,最终到达指导其它工业化区块的综合调整及开发管理,提升聚驱井开发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聚合物驱在油田提高采收率方面具有显著成效,但聚合物的长期注入容易造成注聚井和地层堵塞,导致注入困难、注入压力升高等问题,从而严重影响了开采效果和油井正常生产。因此,对注聚井和地层进行有效解堵非常重要。本文在总结了注聚井的堵塞机理的基础上,对注聚井解堵技术及机理进行了综合分析,对比分析了各技术的优缺点,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渤海JZ9-3油田实施二元复合驱后,起到了降水增油、抑制聚驱后含水回升的作用。目前,井组含水下降,产油上升。在分析总结中心井W7-4井见效特征的基础上,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海上油田由于井距大、油层非均质性影响,注入段塞体积相对较小,见效时间相对较晚,适当运用措施可改善复合驱开发效果,为下步JZ9-3油田二元复合驱扩大方案的编制及动态跟踪分析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室内研究表明,一类油层聚驱后高浓度聚驱仍能进一步提高采收率8个百分点左右。为进一步探索聚驱后提高采收率方法,在喇嘛甸油田北东块葡Ⅰ1-2油层开展了聚驱后缩小井距高浓度聚合物驱现场试验。试验注入高浓度聚合物0.095PV后油井开始见效,取得明显增油降水效果,但随着高浓度聚合物溶液的注入,目前试验区含水出现回升趋势。文章通过对注采井开发状况分析,结合油层剖面动用状况、射孔情况、连通和发育状况等地质因素研究,分析含水回升原因,对试验区下步综合调整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经过近十年的注聚开发,萨南油田南二区葡I组油层处于聚合物驱油后续水驱阶段,目前的注入井注入的溶液是经过处理的油田污水,采油井采出液的平均综合含水是97.6%,区块的采出程度是64.75%,聚合物驱油累计增油390.2万吨,提高采收率19.88个百分点,提高采收率方案设计9.8个百分点。在2011年11月,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对南二区东部的注水井南2-2-P40及井区的4口采油井开展微生物吞吐和微生物驱油现场试验,将对采油井微生物吞吐和对注水井注入微生物菌溶液、聚合物混合溶液组合在一起进行试验,化验注入液和采出液的组分检查微生物菌液的物理化学性质和与岩石及其流体的适应情况,判断微生物菌溶液驱油技术在萨南油田南二区东部葡I组油层经过聚合物驱油后的注入油田污水开发阶段中是否能应用,其应用的效果如何。  相似文献   

10.
聚合物驱三次采油过程中,注聚井堵塞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是:注入压力高、达不到配注、间歇注入等,严重影响聚驱效果。注聚井解堵增注技术分析了聚驱注入井注入压力上升的主要原因及注聚井堵塞规律、并根据注聚井近井地带堵塞物的成分,减少注聚井解堵后因聚合物再吸附而重新堵塞,研究了注聚井油层保护技术。  相似文献   

11.
为实现二类油层工业化聚驱开发,将1m以下油层拓展为聚驱开采对象,在注入中分子量聚合物条件下,0.5-0.9米油层吸水砂岩及有效厚度比例仅达到40%-50%,随着注聚的深入,发育差注入井的注入能力变差,油层动用状况变差,连通井区含水加速回升,阶段提高采收率仅能达到10%左右。因此开展中、低分分子量注入试验,可通过优化段塞组合,优化注聚参数,可以有效改善油层动用,提高聚驱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2.
针对双河油田二类储量聚合物驱单元递减期制约聚驱效果的"四类井层":即聚窜井层、封堵井层、见效差井层、堵塞井层,根据递减期的动态变化特征,集成应用动态调整技术,开展综合治理,可减缓后期递减,改善聚驱开发效果,对同类单元的开发可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3.
针对聚驱后剩余油少且高度分散,油层中残留聚合物的存在使流度控制更加困难、聚驱后没有可行的提高采收率方法、开采难度大的实际情况,为了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系统地开展了聚驱后剩余油分布特征及剩余储量潜力研究。明确了聚驱后剩余储量潜力及挖潜方向,聚驱后油层含水饱和度的上升及残留聚合物的存在使流度控制更加困难,必须在调堵的基础上扩大波及体积,在扩大波及体积基础上提高驱油效率,优化确定了合理的井网。本文利用二类上返井的水淹层解释资料,给出了聚驱后的剩余油潜力的分布特征,对今后油田改善聚驱后开发效果和进一步挖潜地下剩余资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聚合物驱油已经成为渤海油田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技术手段,但是随着聚合物注入量的不断增多,注聚过程中经常出现注入压力过高、无法达到配注量、相应的增产措施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影响了聚驱效果。针对上述情况,在对渤海油田注聚井堵塞原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后,研发出了适用于渤海油田注聚井解堵的体系和相应的施工工艺,其中协同降解剂对聚合物堵塞的解堵率在80%以上,注入强穿透剂可以提高解堵率最高达1 4.3%,加入孔道保护剂后防堵率最高达到4 1%。现场应用了7井次,取得了良好的降压增注效果。  相似文献   

15.
优化布井方式确定合理井网密度一直是油田开发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已投产的聚合物驱区块布井经验表明,聚合物驱布井方式直接影响着聚合物的注入速度和采液速度,决定了注入周期、见效时间、见效程度、接替稳产时机,最终影响采收率提高幅度。因此,合理的布井方式是聚驱开发的基础和前提。本文以优选喇南中西一区二类油层聚合物驱布井方式为研究目的,分不同井距对研究区块的砂体控制程度、聚合物控制程度进行分析,结合喇南中西一区二类油层聚驱数值模拟,优选出喇南中西一区二类油层合理井距范围,最后通过分析对比三套布井方式确定出了喇南中西一区二类油层聚合物驱最合理的布井方式。  相似文献   

16.
喇嘛甸油田聚合驱可以提高采收率12个百分点以上,已经大面积推广应用,喇嘛甸油田聚合物驱已经开发到二类油层,相对于一类油层,二类油层发育较差,聚合物驱效果降低,区块存在注聚后注采能力下降、吸水量降低和注入压力升高的问题,特别是部分注入井出现大规模不吸水问题,本文对不吸水原因进行分析,主要受油层发育、注聚体系和油层污染影响,并针对不同问题提出了通过压裂、参数优化调整、解堵和气举等措施解决不吸水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影响聚合物驱分层注入合格率的各项因素开展了有针对性的研究,对聚驱井的洗井、作业以及日常管理提出了新的认识。通过研究表明,聚驱井的洗井可行、有效,通过有效的管理、及时的调整,聚驱井的分层注入合格率也能达到较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萨北东部过渡带一条带葡Ⅰ组聚驱于2002年12月投入开发,由于受窄小条带发育的油层条件及过渡带原油物性等因素的限制,在250m井距五点法面积井网条件下,聚驱注入状况差,油井见效比例低.为了改善东部过渡带聚驱开发效果,2008年通过利用水驱井网缩小井距进行注采系统调整,再进行聚驱开采的方法,为整个过渡带今后的长远开发效果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注聚井堵塞严重影响开发效果。本文以X油田为例,研究聚驱油田注入流体与地层水的配伍机制。结果表明:Ca~(2+)、Mg~(2+)离子易使聚合物分子链收缩形成包裹结构;地层水与注入水配伍性较差生成无机垢;注入流体与地层水配伍性较差产生絮凝沉淀。  相似文献   

20.
随着大庆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三次采油已成为提高采收率、保持油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其中聚合物驱油以提高原油采收率幅度大和经济效益好的特点,成为油田老区保持稳产的主要技术支撑。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聚驱套损井的分注工艺,以及水、聚驱通用管柱的技术研究,为油田套损井三次分层采油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