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γ-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季铵盐的合成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γ-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12/14叔胺为原料,碘化钾为催化剂,采用一步反应直接合成出三甲氧基硅烷季铵盐;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原料配比、反应时间以及温度对反应的影响。确定的最佳反应条件为:用乙醇作溶剂,反应温度80℃,在氯气保护下反应39h,叔胺、硅烷、催化剂的量之比为1:1:0.01。  相似文献   

2.
张帅  赵素合  吴友平 《橡胶工业》2015,62(3):140-144
研究相对分子质量及端基改性对炭黑补强星形溶聚丁苯橡胶(SSBR)各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SSBR生胶和混炼胶的门尼粘度增大,拉伸强度和拉断伸长率先增大后有所减小,撕裂强度和耐磨性能改善,压缩疲劳温升及永久变形不断减小。分子链末端经叔丁基二苯基氯硅烷改性的SSBR硫化胶的物理性能、耐磨性能和动态力学性能达到平衡,符合高性能绿色轮胎胎面胶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4.
以丁二烯和苯乙烯为单体、正丁基锂为引发剂、双四氢糠丙烷为结构调节剂、1,1-二苯基乙烯为“盖帽剂”、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TIOS)为封端剂,采用负离子聚合法合成了TIOS封端的溶聚丁苯橡胶(SSBR)。采用凝胶渗透色谱和核磁共振波谱表征了封端前后SSBR的结构和分子量及其分布,考察了封端反应时间、反应温度、TIOS用量及SSBR分子量对封端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封端反应时间为30 min、反应温度为60 ℃、TIOS与正丁基锂摩尔比为2.0及SSBR相对分子质量约为60 000时封端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以1,1-二苯基己基锂(DPHL)为引发剂,SnCl4为偶联剂,采用2种聚合工艺(工艺Ⅰ和Ⅱ)合成端基改性杂臂星形溶聚丁苯橡胶[PB-Sn-(SBR)n,其中PB指聚丁二烯,SBR指丁苯橡胶]。工艺Ⅰ将PB、SBR活性聚合物按1∶3(摩尔比)充分混合后,加入SnCl4偶联得到产物A;工艺Ⅱ先将PB活性聚合物与SnCl4 1∶1(摩尔比)反应得到PB-SnCl3后,PB-SnCl3再与SBR活性聚合物以1∶3(摩尔比)偶联得到产物B。结果表明,与工艺Ⅰ相比,采用工艺Ⅱ,有更多的PB进入偶联分子。与PB(由n-BuLi引发)/星形溶聚丁苯橡胶共混胶相比,产物A的拉伸强度较低,撕裂强度、磨耗性能有显著改善,滚动阻力略高,抗湿滑性大幅提高;产物B力学性能全面优于共混胶,有更好的抗湿滑性和低的滚动阻力。  相似文献   

6.
以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四丁基溴化铵为相转移催化剂,以丙二醇等组分为稳定剂,以30%盐酸等组分为pH调节剂,在充入N2和CO2使釜压达0.1~0.12MPa条件下,将γ-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以及NaHS溶液分别打入反应釜进行合成反应。反应液经分层、脱色、蒸馏等工序获γ-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该工艺具有反应温度低、反应时间短、产品纯度高达98.5%(优级品99%以上)\质量稳定、综合成本低等优点,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和工业化前景。  相似文献   

7.
1,1-二苯基己基锂为引发剂合成星形溶聚丁苯橡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n - BuLi和1,1-二苯基乙烯通过加成反应制备了1,1 -二苯基己基锂(DPHL),以DPHL为引发剂合成出聚丁二烯(PB),并分别以n - BuLi和DPHL为引发剂,SnCl4为偶联剂合成出普通星形溶聚丁苯橡胶(C-SSBR)和含改性基团的星形SSBR(T- SSBR).结果表明,PB的链端引入了苯环,说明...  相似文献   

8.
《有机硅材料》2004,18(2):13
陕西科技大学的张晓镭等人在碱性条件下,将92g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于120℃下开环聚合1h;降温至90℃后,在二甲基亚砜促进下,与7.36gγ-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和0.6~1.2g六甲基二硅氧烷反应3h,制成聚氨基硅氧烷(氨值0.6mmol/g)。然后与4.9g顺丁烯  相似文献   

9.
纪秀俊  余江  金一丰  张玉桥 《广东化工》2022,49(1):53-55,61
采用氰酸钾和3-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为原料,以氰化法合成3-异氰酸酯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反应温度105℃,催化剂用量1%,投料比n KOCN︰n3-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2.5,保温时间4 h,保护试剂为己内酰胺,最佳用量n己内酰胺︰n3-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1.6,溶剂为N-甲基甲酰胺,添加量为45%...  相似文献   

10.
采用γ-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90)对纳米二氧化硅表面进行接枝改性,研究KH590用量、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等对纳米二氧化硅相对接枝率和粒径的影响;采用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手段对改性前后的纳米二氧化硅进行表征。结果表明:KH590通过水解后与二氧化硅粒子表面的羟基发生反应,成功接枝到纳米二氧化硅表面;其最佳工艺条件为:KH590用量为二氧化硅质量的15%,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10 h,其相对接枝率达到10.3%;与未改性纳米二氧化硅相比,其平均粒径明显变小,分散性及亲油性明显变好。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有机化纳米SiO2分别填充星形溶聚丁苯橡胶(SSBR)和SSBR/SiO2共凝聚胶(N-SSBR)的结构与性能.结果表明,纳米SiO2在N-SSBR中的混入速度明显快于SSBR,N-SSBR中的SiO2粉体呈纳米尺度分散,N-SSBR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较星形SSBR高1~2℃.有机化纳米SiO2,填充N-SSBR硫化胶的物理机械性能比其等量填充SSBR硫化胶的优异,其Payne效应小,分散性更好,玻璃化转变峰向高温偏移,损耗因子峰值降低,且60℃下的内摩擦损耗较低.  相似文献   

12.
将有机化纳米SiO2混入星形溶聚丁苯橡胶(SSBR)负离子聚合溶液中,制备了纳米填料增强SSBR共凝聚复合材料,研究了纳米增强共凝聚复合材料的相态结构、力学性能及动态力学性能。并与常规共混腔料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含2份的纳米SiO2共凝聚橡胶中再混入18份的纳米SiO2后,胶料的纳米分散状态明显优于常规共混胶料,其300%定伸应力、撕裂强度比常规共混胶料分别提高了100%和48%,损耗因子也有一定幅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13.
官能化溶聚丁苯橡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溶聚丁苯橡胶的发展历程,从官能化引发剂、官能化封端改性等方面详述了官能化溶聚丁苯橡胶的研究进展及溶聚丁苯橡胶的官能化技术在轮胎用橡胶方面的重要作用。将官能化技术和偶联技术结合而产生的官能化星型溶聚丁苯橡胶是丁苯橡胶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4.
齐玉霞 《轮胎工业》2015,35(6):323-327
论述溶聚丁苯橡胶(SSBR)改性技术研究进展.SSBR改性技术包括链末端官能化改性、链中接枝改性、偶联改性和共聚组成改性.分子链末端改性包括官能化引发剂法和分子链末端官能化改性法,可增加分子链末端与填料的相互作用或减少自由链末端,以降低滚动阻力.链中接枝改性和第三单体共聚可使多个极性基团分布于主链,提高填料分散性,加强橡胶与填料的作用.锡偶联是目前应用较多的一项改性技术,可增强炭黑与橡胶之间的交联键,提高胶料的物理性能和耐磨性能,还可以减少分子链自由末端数量,从而降低胶料的滞后损失.  相似文献   

15.
考察了2种牌号充油锡偶联型溶聚丁苯橡胶(SSBR)生胶(NS 424和NS 560)的凝聚态结构与性能,并与充油非偶联型SSBR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与非偶联型SSBR相比,SSBR NS 424生胶的数均分子量和重均分子量均略小,而分子量分布相近,门尼黏度偏大,加工性能较差,弛豫时间较长;SSBR NS 560生胶的数均分子量和重均分子量均较小,分子量分布较窄,门尼黏度略大,热稳定性较好,弛豫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16.
以环己烷/己烷为溶剂,正丁基锂为引发剂,乙基四氢糠基醚(ETE)为结构调节剂,采用间歇聚合工艺对丁二烯与苯乙烯进行负离子共聚合反应合成溶聚丁苯橡胶(SSBR),考察了引发温度、ETE用量对单体转化率及乙烯基含量的影响,研究了偶联剂种类对SSBR性能的影响以及偶联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采用ETE调节体系、甲基三氯硅烷偶联体系,填充牌号为VIVATEC 500的环保型填充油37.5份,当聚合引发温度为35~45℃、ETE质量分数为350×10-6时,可以得到数均分子量约为29.00×104左右、乙烯基质量分数为60%以上的充油星形SSBR,其力学性能和动态力学性能较好。随着偶联温度的升高和偶联时间的延长,偶联效率提高,当偶联温度达到55℃以上、偶联时间为15 min时,偶联效率超过50%。  相似文献   

17.
对中国石油独山子石化公司生产的溶聚丁苯橡胶(SSBR)2557-A的基本性能进行了研究,并与SSBR T 2530、5025-1以及乳聚丁苯橡胶(ESBR)1712的性能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相对于ES-BR 1712和SSBR T 2530,SSBR 2557-A的分子量分布较窄,乙烯基含量高;2557-A与SSBR 5025-1的微观结构基本一致;2557-A的拉伸强度和定伸应力均比1712和5025-1低;同1712和T 2530相比,2557-A和5025-1的硬度较高,回弹性很低,压缩生热较低;2557-A的耐磨耗性能低于1712和T2530;相对于1712,2557-A的热氧老化性能较好;2557-A具有优良的抗湿滑性能,滚动阻力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