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余欢 《中国钢铁业》2008,(12):32-32
11月15日,由国家科技部计划司会同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组织11位专家对重庆市科委组织中冶赛迪申报的“国家钢铁冶炼装备系统集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行了可行性论证。与会专家组认真听取了可行性论证报告,审阅了相关材料,进行了现场考察,并经过质疑、答疑及充分讨论后,高度评价并一致同意依托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组建“国家钢铁冶炼装备系统集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  相似文献   

2.
正同家铜冶炼及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铜中心)由江西铜业集团公司、江西理工大学、中国瑞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共同组建,是我国唯一一个国家级铜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铜中心于2012年11月在国家科技部综合评议验收中获得优秀。铜中心是一个集工程化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与孵化、标准化与检测、人才培训与信息交流为一体的技术创新平台,以研  相似文献   

3.
近日,江西省科技厅在南昌组织召开了国家铜冶炼及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项目鉴定会,标志着江西又有3项铜冶炼及加工技术再上新台阶,达国际水平。鉴定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邱定蕃主持。  相似文献   

4.
2003年7月30日,国家科学技术部在郑州主持召开了“国家铝冶炼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项目可行性论证会。国家科技部科农社司副司长曹一化、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研究员黎懋明、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福生、刘业翔、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钮因健副会长等专家参加了评审,中国铝业河南分公司副总经理熊维平及研发中心、郑州研究院有关领导参加了论证会。专家组在认真听取了研发中心总经理李旺兴所作的依托郑州研究院组建“国家铝炼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可行性论证报告后,进行了认真讨论,并对研究院氧化铝研究所、国家轻金属质检中心、特种氧化铝研究所、…  相似文献   

5.
《江西有色金属》2011,(3):I0001-I0002
江西理工大学工程研究院成立于2008年4月,是集钨、稀土、铜等领域的研究、技术开发、产品质量分析测试、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平台。现有国家铜冶炼及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筹)、钨资源高效开发及应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钨与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江西理工大学分析测试中心、赣州市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中心(含赣州市江理节能检测评估有限公司)、新能源材料及动力锂电池研发平台与创新基地(江西省动力电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牵头单位)等科研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6.
江西理工大学工程研究院成立于2008年4月,是集钨、稀土、铜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质量分析测试、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平台。依托学校学科优势,现合作建有国家铜冶炼及铜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钨资源高效开发及应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钨与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等6个科研服务平台,博士后工作站1个,江西稀土工程技术研究院、赣州稀土研究设计院,与白银有色集团共建的"白银有色-江西理工"有色金属新材料重点实验室。拥有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资质、国家计量认证(CMA)资质、国家工程咨询等服务资质。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总价值2000多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50多台套;实验室面积约5 000 m2。  相似文献   

7.
江西理工大学已于2005年在四川省以四川省有色冶金研究院为主体成功举办了第一期在职工程硕士班,现该班即将毕业,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解决企事业单位员工的工学矛盾,培育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共享省外丰富的教育资源,开拓理想的发展空间,2008年,江西理工大学将在四川省由四川省有色冶金研究院牵头招收第二期在职工程硕士生班。江西理工大学创办于1958年,原名为江西冶金学院,2004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江西理工大学。校总部位于江西省赣州市,是一所以工学为主,工、理、管、经、法、文、教等多学科相结合,具有鲜明办学特色、较强办学实力和较大社会影响,面向全国招生和就业的理工科大学。学校下设10个学院,2个分校(应用科学学院和南昌分校),拥有江西省重点学科12个、江西省品牌专业16个,拥有国家钨与稀土产品监督检验中心、钨资源高效开发及应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检验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江西省矿业工程实验室、江西省有色金属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铜冶炼与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矿冶机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高校智能计算与网络测控重点实验室等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  相似文献   

8.
<正>日前,科技部组织专家组在山东南山集团召开了国家铝合金压力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验收会。专家组在考察了该中心的研发平台、中试基地、工程化平台现场,听取了组建工作汇报,审阅了相关文件及资料后,经过质询和讨论,一致认为验收资料准备齐全、内容完整,圆满完成了建设任务要求,同意通过验收。南山集团国家铝合金压力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2013年4月经科技部批准,以南山集团旗下南山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依托单位组建,通过4年建  相似文献   

9.
《有色设备》2013,(3):31
科技部日前公布了全国35家获批立项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名单,依托山东南山铝业股份有限公司组建的国家铝合金压力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入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  相似文献   

10.
《黄金科学技术》2012,(2):70-70
2012年4月16-18日,由江西省人民政府和国家外专局联合主办的第九届中美工程技术研讨会江西分会在江铜召开。会议邀请的来自江铜和加拿大的专家于4月18日召开了铜冶炼炉渣热能回收技术研讨会,围绕铜冶炼炉渣热能回收技术难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广泛研讨。 中美工程技术研讨会始于1992年。当年,国家外专局以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的名义与美国最大的华人专家组织——美洲中国工程师学会签署合作协议。根据协议,自1993年起,双方每两年在中国举办一次工程技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11.
《有色冶金节能》2012,(6):63-63
锡矿山闪星锑业有限责任公司被湖南省科技厅授予“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化示范基地”。这是公司多年来致力于重金属污染防治所取得的成果。近年来,闪星公司始终致力于环境治理,破解行业难题,打造绿色矿山,对砷碱渣的治理有显着成果。砷碱渣是锑冶炼中产生的工业废渣,渣中脱砷(俗称砒霜)是困扰锑冶炼行业的世界性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12.
《有色设备》2008,(2):25-25
近日,依托中国铝业公司所属的郑州研究院组建的国家铝冶炼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的验收并被正式命名。  相似文献   

13.
铜加工是江西具有突出竞争优势的产业,全省铜产业已形成从采矿、选矿、冶炼到铜材加工的产业链。全省铜精矿生产能力接近全国1/4,铜冶炼能力达70万吨,2007年铜材加工产量达88万吨,产能和产量均居全国前列。  相似文献   

14.
《中国金属通报》2013,(44):14-17
中国2013—2015年铜冶炼将新增产能215万吨 大智慧通讯社11月21日讯,江西铜业原副总经理王赤卫表示,2013—2015年中国已确定的铜冶炼新增产能为215万吨,“十二五”末达到1000万吨的精炼铜产能已“毫无悬念”。  相似文献   

15.
《有色冶金节能》2009,24(6):66-66
依托宝钛集团设立的陕西省钛锆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了由省科技厅等部门组织的专家论证会评审,被列入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计划,获准组建,并获得了项目配套经费400万元。陕西省钛锆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依托宝钛集团组建的钛锆镍开发与应用工程化实验基地及应用技术的综合性中试平台,  相似文献   

16.
倾动炉杂铜冶炼新型选渣熔剂的开发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铜业集团公司贵溪冶炼厂(简称贵冶)对倾动炉杂铜冶炼工艺过程进行了一系列研究。针对杂铜冶炼原理、冶炼工艺及过程控制等展开一系列的摸索研究,使得倾动炉杂铜新型选渣熔剂的开发及应用得到成功,提升了倾动炉杂铜冶炼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7.
《有色冶金节能》2006,23(3):25-25
近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西理工大学教授张海领衔,总投资额达1.6亿元人民币的国家发改委重大技术和重大装备专项课题研究项目“新型闪速冶金连续冶炼铜技术”在江西南昌有色冶金设汁院、江西理工大学和甘肃白银公司三地同时启动。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铜冶炼企业不断壮大,需要进口大量的铜原料,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是铜行业原料进口的主要方式,犹如企业"两条腿"走路。而在国家"两高一资"政策的调控下,取消了铜原料加工贸易政策。本文阐述了铜原料加工贸易对企业的重要性、合理性,以及通过本企业对资源、环保等综合利用情况的分析,认同铜原料加工贸易政策存在的可行性,表达了恢复铜原料加工贸易政策对铜企业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江西有色金属资源丰富,矿种齐全,有“有色金属之乡”的美称。建国以来,江西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有色金属矿产品,特别是钨精矿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百分之五十七,接近同期我国出口总量,为国家创造了大量外汇。铜、铅、锌、铋、钽精矿产量也有一定比重。钴冶炼产品尤为突出,从五八  相似文献   

20.
“十五”第一年,江西投资60.8亿元以重点企业的重点项目为主,推出江西铜业公司铜冶炼系统改造等20个技改项目。专家预计,这批项目建成投产后江西可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