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Cs-1型聚丙烯高效载体催化剂在液相本体聚丙烯装置上的工业应用试验结果表明:催化剂活性高(29kg PP/g Cat或1270kg PP/g Ti),定向能力强(产品等规度在98%以上),产品氯含量低(小于50ppm),产品质量明显优于络合Ⅱ型催化剂生产的产品。该催化剂适应性强,现有液相本体装置,原料丙烯不作深度精制、聚合釜撤热系统基本不作改造即可直接应用。 相似文献
2.
国产高效催化剂在间歇本体法聚丙烯装置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内目前正在应用(试用)的几种国产高效催化剂进行了分析,指出了间歇本体法聚丙烯装置在应用高效催化剂时存在的问题;并就生产及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了国产高效催化剂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4.
阐述中聚丙烯市郊和催化剂的工业试验情况,通过分析与对比,对试验结果作了初步评价,为今后我厂聚丙烯装置选用适宜的高内化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DQ-2型球形高效催化剂在间歇式液相本体法聚丙烯生产装置上进行工业应用的试验研究,试验证明,该催化剂具有节水、节电、反应平稳且操作时间短等聚合反应特性,催化剂活性平均为42kgPP/(gCat),一级品率达90%,并与非球型高效催化剂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6.
7.
高效催化剂本体法聚丙烯纺丝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本体法聚丙烯的纺丝研究,找到了较合适的纺丝工艺,实验证明,利用高效催化剂生产的本体法聚丙烯,灰份少、氯含量低、熔融指数高、等规度高,能生产出性能优良的聚丙烯纤维。 相似文献
8.
对国内目前正在应用(试用)的几种高经剂进行了分析,指出了间歇本体聚丙烯装置在应用高效催化剂时存在的问题;并就生产及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了国内高效催化剂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本高效载体催化剂用于合成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具有催化剂活性高,粒度细、匀,所得树脂堆密度较高等特点。本文研究了各种聚合因素对催化剂效率、树脂性能的影响;以及聚合反应动力学行为和聚合物分子量随聚合时间而增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N-Ⅲ型聚丙烯催化剂的在间歇聚丙烯装置上的工业应用情况。对催化剂的性能、工艺反应特性和产品质量状况进行了研究。与Cs-Ⅰ型催化剂对比发现,N-Ⅲ型催化剂具有活性高、抗杂质能力强、定向能力强和受氢调效果影响小等突出特点, 但不足之处是聚丙烯细粉稍大,需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1.
探讨了国产高效聚丙烯催化剂(N型及CS-Ⅱ型)在抚顺乙烯公司聚丙烯装置大环管生产工艺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并通过对工业应用技术数据和经济效益的对比分析,阐述了国产高效聚丙烯催化剂替代同类进口催化剂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2.
13.
14.
DQ球形催化剂在间歇式本体丙烯聚合装置上的工业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介绍北京奥达石化新技术开发中心生产的DQ球形高效催化剂在中国石油哈尔滨石化分公司间歇式液相本体聚丙烯生产装置上进行工业应用的试验情况 ,并与CS -Ⅰ型、N -Ⅲ型高效催化剂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 ,DQ球形高效催化剂活性高 ,对丙烯中杂质的适应能力强 ,反应初期无明显放热高峰 ,反应平稳 ,操作性能良好 ,生产的球形聚丙烯产品直径为 1~ 5mm的占 90 %左右 ,力学性能优异 ,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16.
聚丙烯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聚丙烯(PP)的生产工艺以及催化剂的研究开发新进展。多区循环反应器技术和双峰技术将成为今后PP的主要生产工艺,Ziegler—Natta催化剂将不断向系列化、高性能化方向发展,茂金属催化剂的应用将进一步得到发展,非茂催化剂将成为今后研究开发的热点。 相似文献
17.
18.
马来酸酐功能化聚丙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聚丙烯作为一种通用塑料,由于分子的非极性,较大程度上限制了在工程中的应用。本文介绍了使马来酸酐接枝到聚丙烯大分子链上,从而实现聚丙烯功能化的几种实施方法:单体直接共聚反应,溶液反应,熔融反应,辐射反应以及固相反应。同时概述了各过程中可能的接枝机理。阐述了接枝产物的表征方法——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流变性,广角X射线衍射,差示扫描量热法和化学滴定。最后介绍了该功能化产物的性能以及在胶粘剂、界面增容剂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国内外聚丙烯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聚丙烯催化剂的发展历程及现状。针对国内外聚丙烯催化剂的催化特点,并根据市场对聚丙烯性能的要求,提出了聚丙烯催化剂的主要开发方向。 相似文献
20.
聚丙烯膨胀阻燃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近年来聚丙烯膨胀阻燃改性的研究进展,介绍了混合磷-氮类膨胀型阻燃剂、单组分膨胀型阻燃剂和可膨胀石墨(EG);分析了膨胀阻燃剂存在的不足,指出了膨胀阻燃改性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