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流体包裹体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朱扬明 《勘探家》1999,4(4):29-32
流体包裹体蕴含着孔隙流体性质及其在地质史中演变的信息。油层剖面上含油包裹体的相对丰度可作为一种记录常规方法检测不到的油气显示指标,反映储集层原始含油性和古油藏油水界面变迁。包裹体中水相盐度的能准确提供测井资料,计算原油储量所需的束缚水电阻率数据。  相似文献   

2.
流体包裹体的研究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介绍了流体包裹体在含油气盆地地质研究中的应用及其研究方法和存在的问题,指出合理选择与综合运用流体包裹体的测定方法并结合研究区地质背景资料,才能对油气运移成藏历史作出正确评价。  相似文献   

3.
群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在油气源对比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群体包裹体地球化学性质虽然不及单个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能更准确地反映油气源及成藏方面的信息,但群体包裹体地球化学分析仍是目前技术条件下比较可靠的利用包裹体地球化学信息研究油气源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我国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及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盐下储层群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认为:塔里木盆地志留系砂岩包裹体中原油的生物标志物特征与目前保留下来原油的生物标志物特征一致,目前保留下来的原油来源于中、上奥陶统源岩;鄂尔多斯盆地龙探1井下古生界盐下包裹体中气体的地球化学特征与中部气田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有较大差别,乙烷同位素差别更大,它不能反映天然气的来源。包裹体中与气藏中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对比说明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天然气的来源主要是煤成气。  相似文献   

4.
谢家湾构造流体包裹体及油气运移期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谢家湾构造下三叠统的有机包裹体可分为5种类型,4类组合。各类组合的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具有低较高低的变化特点,说明嘉陵江组五段经历了浅较深浅的埋藏历史。根据包裹体的组合分析,该区液态烃的运移应在早燕山期之前,而气态烃的运移则在晚燕山喜山期。  相似文献   

5.
王家岗地区油气成藏条件复杂,对研究区构造带内20口井100余块沙河街组储层样品中流体包裹体与微观沥青进行了显微观察与定量统计,并完成了微束荧光光谱分析和均一温度测试,结合区域埋藏史、热演化史和生排烃史分析,对该区油气充注幕次、运移方向与时间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油气包裹体和微观沥青分布可以根据荧光特征划分为相互对应的,以蓝色和黄色荧光为主的2类,分别代表了2次油气流体成藏活动的过程,一期为东营组末期(34~24Ma),另一期为馆陶组末期-第四纪(13.8~0Ma),以第2期蓝色荧光油气包裹体和沥青为代表的第2期油气成藏是研究区的主成藏期。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盆地油田水具有复杂多变的有机地球化学特点,本文对其人机质、有机酸三维荧光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综合分类。初步建立了油田水与油气性质及油气藏的联系,讨论了该盆地油田水有机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气藏的关系,提出“含油气流体系统”的新概念。  相似文献   

7.
油田断裂中构造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及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造流体包裹体是构造热事件的流体代表,在断裂构造岩中大量保存。利用构造流体包裹体的成分、荧光、均一温度及同位素等调试结果,分析研究了其在油气运移和保存条件,以及断裂的力学性质、应力场等方面的应用,并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流体包裹体在油田断裂研究中的某些应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流体包裹体是构造热事件的流体代表,并在断裂构造岩中得以大量保存,通过对油田断裂构造岩中的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能直接或间接得到许多有关流体(油、气、水)性质、活动特点及断裂构造特征的信息。论述了流体包裹体应用于油田断裂研究的理论基础、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内容及流体包裹体在烃类运移研究、油气保存条件研究及断裂构造分析中的某些应用,并探讨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塔西南群苦恰克构造带油气运移与聚集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群苦恰克构造带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麦盖提斜坡上倾部位,石炭系多个层段获商业性油气流及油气显示。分析该构造带4 口井( 西侧群5 井和曲3 井,原油主要来自奥陶系;东侧群4 井和曲1 井,原油主要来自石炭系) 产出的石炭系Ⅲ油组原油,其苯并咔唑绝对浓度和苯并[a] 咔唑/苯并[c] 咔唑的变化规律显示两种来源的原油运聚方向均为从东向西,与该构造带现今东高西低构造格局有矛盾。根据该构造带的演化史,石炭纪早期古巴什托普背斜已具雏形,二叠纪晚期西高东低的构造格局基本定型,晚第三纪受柯坪推覆体的影响才变为东高西低。源于奥陶系的原油运聚应发生在二叠纪晚期( 正是下古生界烃源岩生油高峰期) ,聚集于统一的古巴什托普背斜;晚第三纪构造格局变为东高西低后,发生源于石炭系原油的运聚,同时已聚集的源于奥陶系的原油进行从西向东的调整。因此,群苦恰克构造带的东部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带。图2 表1 参4(王孝陵摘)  相似文献   

10.
申文  吕新彪 《南方油气》2006,19(4):31-35
准噶尔盆地是我国目前极具勘探前景的含油气盆地。该盆地多套烃源岩经历了多期生、排、运、聚的过程,具有多期成藏特点。运用先进的微观测试手段(流体包裹体、荧光显微技术和显微激光拉曼光谱)对准噶尔中部Ⅰ区块沉积岩系中流体包裹体进行研究,深入分析中部Ⅰ区块侏罗系储层油气运移期次,揭示侏罗系储层油气系统的热演化历史,并为该区油气勘探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1.
塔北隆起哈拉哈塘凹陷奥陶系原油正构烷烃分布完整,但色谱基线有不同程度的抬升;原油中普遍含有25-降藿烷;原油正构烷烃系列低碳数(nC15-nC26)的碳同位素偏重且变化平缓,高碳数(nC27-nC30)的碳同位素逐渐变轻,这些特征表明,该地区油藏经历了至少2期成藏过程,现今油藏以晚期充注原油为主.油包裹体红外光谱分析表明,早期充注原油为低成熟油,m(CH2)/m(CH3)为4.5~7.3,直链碳原子数约为18~25个;晚期充注原油m(CH2)/m(CH3)为1.9~2.8,直链碳原子数约为7~11个,为正常成熟原油.因此,塔北隆起哈拉哈塘凹陷现今原油为早期低成熟油遭受生物降解作用后又得到正常成熟度原油充注的混合原油.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盆地孔雀河地区复式油气系统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塔里木盆地孔雀河地区主要发育了寒武系_下奥陶统盆地相烃源岩及侏罗系湖沼相烃源岩并形成多套成油气组合,且局部构造成排成带展布油气具有多期成藏、破坏的过程。现今的油气藏定型于燕山运动晚期至喜马拉雅运动期,该地区为一逐渐被油气勘探所证实的复式油气系统,位于侏罗系生烃中心和寒武系_下 奥陶统二次生烃叠合区的北西向构造带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3.
吐哈盆地鲁克沁构造带流体包裹体特征与油气运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鲁克沁构造带储集层含油砂岩石英颗粒裂纹中存在两种类型的有机包裹体。第一类为大小不等、褐黄色、发黄色荧光、分不出气液相的纯液态烃包裹体,温度86~118℃;第二类主要为气相占10%~30%,透明无色或浅黄色、发褐黄色荧光的气液两相有机包裹体,温度113~157℃两组类型的有机包裹体反映出该区存在两期油气注入,第一期原油注入发生于早燕山运动期,成熟度相对较低;第二期原油注入为燕山运动中期,成熟度相对较高。两期油源构来自台北凹陷上二叠统。原油主要以油相及油、水混合相由西北向东南运聚成藏,运移过程中原油已发生了一定程度的稠化,源岩较低演化阶段成烃及构造带持续的隆升背景是导致原油稠化的主要原因,稠变时期主要为中、晚侏罗世。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盆地古生界流体的垂向分隔性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塔里木盆地古生代寒武-奥陶纪泥岩、晚寒武世和石炭纪的膏岩层及较为致密的岩性阻碍了地层流体的垂向运移。塔里木盆地古生代经历了加里东(早、晚、末)和海西期(早、晚、末)6期构造运动,除海西末期外,其他期次的构造运动主要以升降运动和弱挤压运动为主,破坏范围局限,所产生的断层规模小,导致地层流体具有较强的垂向分隔性。塔里木盆地古生界地层水矿化度达到卤水级别,奥陶系最高,石炭系次之,志留系最低。志留系低矿化度特征得以保持,表明了古生界地层流体的分隔性强,决定了油气主要以古生界区域性不整合面为通道进行侧向运移。在剖面上,油气主要是沿生烃层系分布,在平面上,沿油气运移路径,从坳陷至隆起皆有油气分布。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盆地构造枢纽带及其油气成藏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里木盆地经历了多期差异升降运动和周缘造山作用,形成了一系列构造枢纽带。枢纽带的形成与隆起、斜坡的形成演化密切相关。根据枢纽带的形成特点及其发育部位的不同,将其分为3类:隆起翘倾型枢纽带、斜坡反转型枢纽带和斜坡-隆起复合型枢纽带。塔里木盆地构造枢纽带油气成藏条件优越:枢纽带邻近烃源区,碳酸盐岩岩溶、风化壳、礁滩型储集层发育,圈闭以潜山、构造-岩性圈闭为主。相对于凹陷或烃源区,枢纽带处于高部位,是油气运移的指向区,而相对隆起高部位,其又处于相对较低的位置,有利于油气的保存,免遭破坏。因此,不管是对于油气的捕捉还是保存,枢纽带都处于极其有利的位置。枢纽带油气分布具明显的复式油气聚集特征。  相似文献   

16.
在塔中东部局部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集层中发现一期(第Ⅲ期)发强棕红色荧光的烃包裹体,在荧光特征、组分特征上都有其独特性,预示塔中东部成藏的独特性。将这3 期对区域成藏有意义的烃包裹体分期进行组分提取、组分分析、相图分析、温度压力分析,分析认为,第Ⅱ期形成于海西运动晚期源于中上奥陶统的正常油得以保存;第Ⅳ期形成于喜马拉雅运动晚期由寒武系原油分解的凝析油气大量充注,使整个塔中地区奥陶系的原油具有中上奥陶统源油和寒武系原油混源特征;第Ⅳ期凝析油气的大规模充注,是塔中地区油气藏普遍存在25-降藿烷系列的原因,也是塔中地区凝析油气藏的重要贡献者;第Ⅲ期形成于燕山-喜马拉雅运动早期源于寒武系高成熟油只在塔中东部地区的中下奥陶统及寒武系充注,这就是只在塔中地区东部发现油藏,而在其他地区主要为凝析油气藏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塔中Ⅰ号坡折带奥陶系流体包裹体期次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据方解石脉与含烃愈合缝的穿插关系、烃包裹体特征及其伴生盐水包裹体温度特征,将塔中Ⅰ号坡折带奥陶系烃包裹体分成4期:晚加里东运动期形成Ⅰ期黑色液烃包裹体,为寒武系生成的油向上运移经过奥陶系;晚海西运动期奥陶系烃源岩开始排烃形成Ⅱ期浅褐色液烃包裹体;之后的火山热液作用,深部高成熟度油气大量广泛地进入奥陶系储集层,形成大量Ⅲ期烃包裹体,这是奥陶系储集层第2次、也是一次重要成藏期;Ⅳ期喜马拉雅运动期先是在塔中Ⅰ号坡折带的高部位区TZ26-TZ62油气的大量充注,这是奥陶系储集层第3次成藏,之后,先前形成的油气进行调整,在部分井区天然气直接充注。Ⅰ-Ⅱ期烃包裹体是油气运移的"足迹",Ⅲ-Ⅳ期是油气成藏的"历史",并且是在塔中Ⅰ号坡折带找高产油气的"标志"。  相似文献   

18.
准噶尔盆地腹部断裂带地区含油气流体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流体活动的矿物岩石学和包裹体地球化学研究,揭示了准噶尔盆地腹部断裂带地区含油气流体活动特征,认为断裂是含油气流体活动的重要通道,并且存在多种性质和多期次的流体活动.沿断裂活动的流体富集Mn、Fe元素,流体流动具有幕式特征,断裂上盘可能是优势的运移方向.  相似文献   

19.
采用地质、地球化学分析对哈拉哈塘—英买力地区油气特征、烃源灶部位、油气运移与成藏特征进行了反演研究。结果表明:原油物理与化学特征差异显著但有序分布,原油成熟度差异显著但成因相近。油-油、油-岩成熟度对比显示英买力地区原油与研究区埋深相近的泥灰岩没有可比性,哈拉哈塘地区深部奥陶系原油与埋深6 500~7 500 m的烃源岩成熟度相当,指示烃源灶为相邻凹陷。油气运移与成藏具有:1准差异聚集特征,从斜坡低部位至高部位,油气相态从轻质油—中质油—稠油呈规律性分布;2断层控制油气运移与聚集,油气主要聚集在断层附近,烃类流体性质、储层质量显著受控于断层,高气/油比油气主要出现在断层泄压区;3风化壳显著控制油气聚集与分布,油气主要分布在准层状风化壳上、下的岩溶储层内,具有多期充注成藏特征;4油气成藏模式为异地源-断控运移-准差异聚集-风化壳储油-多期叠加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20.
针对塔里木盆地寒武系超深层含油气系统复杂的成藏特征,采用动力学模拟技术探讨了寒武系“源-圈-藏”的演化过程,揭示了超深层含油气系统油气“生成-运移-聚集-调整”的演化历史。塔里木盆地台盆区烃源岩的生烃史模拟显示:下寒武统烃源岩的热演化存在4个关键时刻,分别为加里东中期、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喜马拉雅晚期;发育3种热演化模式,即盆地坳陷区持续热演化模式、盆地斜坡区接力热演化模式和盆地周缘山前带快速热演化模式。烃源岩的成熟度恢复显示:塔北斜坡带、顺托果勒低隆起和麦盖提斜坡带烃源岩的整体成熟度低于2%,处于高成熟阶段,目前仍然具有较好的生烃潜力。超深层含油气系统的混合流模拟表明:加里东期和海西期断裂对塔里木盆地原生油气藏的运聚较为重要,而喜马拉雅期断裂对次生油气藏的运聚影响较大。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寒武系上、下两套含油气系统流体的流线变化和运聚趋势具有明显的继承性,隆起带和斜坡区的优势运移通道是油气运聚的有利区,其中,卡塔克隆起和巴楚隆起西侧具有多源充注汇聚的特征,巴楚隆起东侧和塔北隆起受单一含油气系统持续充注,是较有利的油气富集区。盆地模拟对塔里木盆地超深层含油气系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