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余忠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31(5):90-93,98
以某钢厂生产用地下水池为例,对处于湿陷性黄土场地上的地下旋流池结构的防水性能进行了分析,提出旋流池结构除应满足沉井结构设计要求外,应着重分析旋流池结构的抗渗性、抗裂性和耐久性。旋流池混凝土结构受到各种复杂荷载作用和环境侵蚀,产生裂缝是不可避免的,单纯采用抗渗混凝土进行结构自防水,难以阻止压力水的渗透而造成旋流池的渗漏。通过对旋流池结构的分析,提出旋流池结构设计中井壁选择大直径钢筋及增加池壁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防水设计采用结构自防水与附加防水层防水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结构防水。 相似文献
2.
通过阐述湿陷性黄土和盐渍土地区建筑防水的必要性,着重介绍了当建筑物的防护距离不能满足规范要求时应采取的几种防水措施,提出在设计中应根据场地类型,地基湿(溶)陷等级及地基处理后的剩余湿(溶)陷量,按建筑物类别采取相应检漏设施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3.
通过多年的设计实践,根据湿陷性黄土的等级划分,就给排水管道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设计原则、防水措施、维护管理等方面做了较细致的叙述,提出了给排水管道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防水设计、地基处理的重要性及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为汾河流域及太原市的湿陷性黄土地区的给排水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为了增强建筑物适应和抵抗因地基湿陷引起的差异沉降的能力,并保持结构的强度和正常使用,有必要对湿陷性黄土的特殊性进行分析和探讨,湿陷性黄土的特殊性突出表现在它的结构性,欠压实性和湿陷性三个方面,还针对黄土的湿陷特点,采取适当的地基处理措施,防水措施和结构措施。 相似文献
5.
袁治炳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1991,(1)
本文通过对人防及地下工程防水的调研,阐述了目前防水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混凝土结构自防水和局部防水(如“三缝”等)的关键技术问题没有解决好。笔者结合四川工程实例作一些理论分析,对此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和综合治理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我司在厦门建造的十栋高层建筑地下室施工过程防水、抗渗资料的分析,着重强调结构自防水的重要性,阐述防水混凝土施工防水、抗渗的几项主要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湿陷性黄土是指在一定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土结构迅速破坏并发生显著附加下沉的黄土。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山西、河南、青海、宁夏、河北、山东、新疆、内蒙和东北的一部分地区。其湿陷性具有自西向东和自北向南逐渐减弱的规律。 湿陷性黄土以粉粒为主,孔隙率较大,天然重度变化范围大,一般为13.3~18.1kN/m~3。根据黄土湿陷状况不同分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在土自重压力作用下就产生湿陷)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在自重压力和附加压力共同作用下才产生湿陷)。黄土的湿陷性与一般土浸水时压缩性稍有提高的现象是截然不同的,通过浸水试坑实验,自重湿陷特点是:浸水范围自试坑边缘开始,一般成40°~45°向 相似文献
8.
9.
介绍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从湿陷性黄土的分布、湿陷性黄土的鉴定、湿陷性黄土路基地基的处理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指出湿陷性黄土地基可根据湿陷等级、结构物的要求来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10.
湿陷性黄土结构损伤演化特性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基于Q3黄土三轴剪切试验确定了应力-应变曲线的初始切线模量,结果表明,初始切线模量随同结围压的增大而减小,随含水量的升高而降低。围压作用下湿陷性黄土的结构损伤性较压硬性更加突出。基于初始切线模量定义的损伤比,能够反映球应力增大和进水增湿作用引起的结构破损变化。根据损伤比建立的应力,应变关系能够考虑加载及浸水耦合作用,为评价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可能湿陷变形量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以某风电场工程条件的勘察资料为例,进行了岩土工程条件的初步分析与评价,提出解决问题的地基及基础方案,为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工程勘察设计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2.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由于未能消除地基土体的湿陷性,在施工或使用中由于水的侵入导致黄土湿陷,从而导致隧道内地基失稳而遭破坏或使道路、地下管线等被毁的事故称为黄土湿陷灾害。在隧道基面上设置若干个挤密桩孔,并在挤密桩孔内铺设填料层构成挤密桩。用挤密桩进行地基处理结构简单,施工时产生震动较小,噪声污染小,不仅能够达到隧道内消除地基黄土湿陷性的目的,同时,还能够保证隧道工程内部支护结构的稳定和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13.
1引言CFG桩是水泥粉煤灰碎石桩的简称。当CFG桩用于湿陷性黄土地区时,可采用振动沉管施工工艺,不仅可消除湿陷性,对桩间土也具有挤密作用。在某工程中采用了CFG桩加夯实水泥土的多桩复合地基方案,既消除了地基土的湿陷性,又大幅度提高了复合地基的承载力,且降低了造价,取得了较 相似文献
14.
CFG桩在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中得到广泛应用,分析了该方法的技术要求、布桩形式及工艺流程,载荷试验和桩基检测表明,CFG桩是一种较好的地基处理方法,适用于湿陷性地基土中。 相似文献
15.
孔内深层强夯法(DDC)技术作为一项新型地基处理技术,近年来在许多地区得到较好应用.本文结合DDC技术在蒲城医院综合住院楼工程巾的成功应用,对其技术特点、设计方案、施工工艺及质量检测等进行了重点论述,同时介绍该方法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处理效果,从而加快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6.
17.
18.
根据对载体桩技术作用原理的分析和研究,简明论述了载体桩的受力原理,以及单桩承载力的设计计算方法.文中提出了载体桩的特点及在工程中的适用范围,并且对载体桩的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作了详细的介绍.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载体桩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设计方法.通过检测结果的验证,阐述了载体桩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推广、应用及前景. 相似文献
19.
将现浇U型渠施工技术推广应用到高寒地区湿陷性黄土边坡排水工程中,并采用复合土工膜改进防渗处理;通过PLAXIS岩土工程软件数值计算,改进U型渠其受力及变形性能均优于常规U型渠。且整体性强,施工速度快,造价低,为高寒地区湿陷性黄土边坡排水沟提供一种新的选型并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20.
通过工程实例介绍了钻孔灌注桩基础在湿陷性黄土场地上的应用,对钻孔灌注桩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及桩基沉降进行了计算;给出了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工艺流程,为高层建筑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基础形式的选择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