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氧化硅去除微囊藻毒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考察了氧化硅对微囊藻毒素—LR(Microcystin—LR,MLR)和—LA(Micmcystin—LA,MLA)的等温吸附行为,并通过微观结构分析和红外吸收光谱对其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氧化硅对MLR和MLA有着良好的吸附作用,吸附率随氧化硅含量的增加而提高;同等条件下,氧化硅对分子质量较低的MLA具有明显的吸附倾向性;氧化硅的吸附能力不仅依赖于其突出的微观结构,分布于表面上的大量化学“活性”基团——“自由振动”羟基在吸附过程中同样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生物活性炭去除微囊藻毒素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生物活性炭(BAC)工艺去除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MC),HRT为1,5h时对CODMn和UV254的去除率分别为55.3%和35.1%,对MC—RR、MC—YR和MC—LR的去除率分别为60.57%、63.30%和68.79%。原水中较高浓度的易生物降解有机物会抑制BAC对MC的去除,大部分MC可通过微生物降解去除(同时使活性炭得到一定程度的再生),部分MC通过吸附作用被去除。  相似文献   

3.
利用小试试验研究了粉末活性炭对黄浦江原水中不同浓度的微囊藻毒素的吸附去除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粉末活性炭对水中微囊藻毒素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10mg/L的粉末活性炭在40min内对MC-RR、MC-LR的去除率分别达到55%和45%,而且在一定初始浓度范围下,对于给定的吸附时间、活性炭投加量,在天然有机物存在的条件下,两种微囊藻毒素的去除效果与其初始浓度无关;粉末活性炭对疏水性较弱的MC-RR的吸附效果要略高于疏水性较强MC-LR的吸附效果,原因为两种微囊藻毒素分子在吸附条件下所显带的电荷之间的差异有关,在中性条件下,MC-RR、MC-LR显带的电荷分别为0和-1,从而造成微囊藻毒素与活性炭颗粒之间静电引力有一定的差别。  相似文献   

4.
卢涛  黄棚兰 《城镇供水》2007,(3):20-21,27
目前我国大部分湖泊、水库受到不同程度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现象严重。在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阳光下,藻类大量繁殖,形成水华,已成为备受关注的饮用水水源污染问题。尤其近年来由藻毒素引起的家畜、家禽乃至于人中毒的现象时有发生,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本文将主要针对藻毒素的生成原因和影响因素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5.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微囊藻毒素-LR的方法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国标(GB/T20466-2006)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检测水中微囊藻毒素-LR(MC-LR)的方法进行了改进,改进如下:C18柱活化前分别用CH2Cl2和CO(CH3)2清洗固相萃取抽吸管路和C18柱填料;样品富集流速取3~5mL/min;洗脱液(CH3OH)用量取3mL;洗脱液流速≤1 mL/min。通过对固相萃取(SPE)操作步骤和色谱条件进行改进,可使高效液相色谱法对MC-LR的最低检测限达10ng/L,固相萃取对不同浓度MC-LR样品的回收率均高于95%,重现性试验标准偏差〈0.02ng/L。  相似文献   

6.
蓝藻所产生的微囊藻毒素具有急性和慢性毒性,会对饮用水的安全保障带来威胁.二氧化钛光催化氧化技术能够有效破坏水体中的微囊藻毒素,并且其降解产物没有毒性或生物毒性极低.介绍了目前光催化降解微囊藻毒素的研究进展,包括微囊藻毒素的生物化学性质、目前的处理方法、降解的机理和影响因素、降解产物及其毒性和可见光催化降解等方面的内容.今后应重点研究微囊藻毒素的降解途径和具有良好可见光催化性能的二氧化钛光催化剂,以及开发应对水体微囊藻毒素污染和饮用水安全保障的二氧化钛光催化新技术.  相似文献   

7.
目前水体富营养化引起的水华问题越来越普遍,其中水华中蓝藻产生的微囊藻毒素带来的饮水安全问题越来越不容忽视,文章综述了UV/H2O2、UV/Ti O2、UV/O3高级氧化处理微囊藻毒素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7,(4)
水体富营养化引起蓝藻水华产生微囊藻毒素(MCs)。MCs的肝毒性和促进肿瘤的潜力已被广泛研究,但动物模型和体外试验观察到MCs暴露对免疫系统的不良效应。MCs的免疫刺激改变免疫调节活性,产生免疫毒性,长期低水平暴露可能对人类和动物的免疫系统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回顾以往MCs免疫毒性的体外和动物模型等试验研究,综合MCs免疫毒性相关的重要信息,讨论当前的认知和研究需求现状,以利于MCs长期饮水暴露与免疫相关疾病之间的潜在关系及机制的进一步调查研究,为环境卫生研究与管理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帮助与参考。  相似文献   

9.
混凝对微囊藻毒素的去除效果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静态试验研究了混凝工艺对水源水中的细胞内和溶解性(细胞外)微囊藻毒素的去除效果,并初步探讨了其去除机理。试验结果表明,混凝剂投加量为25mg/L时,将原水pH值调节到5.5~6.0可有效地去除水中的细胞内微囊藻毒素,去除率可达97.4%;投加10mg/L的粉末活性炭对致嗅物质有一定的吸附效果。强化混凝工艺可显著提高对溶解性微囊藻毒素的去除效果,对MC-RR和MC-LR的去除率均达到60%~70%,原因为强化混凝工艺强化了对小分子弱疏水性有机物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0.
紫外光对微囊藻毒素-LR的去除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紫外光(UV)对微囊藻毒素-LR(MC-LR)的去除效果,探讨了反应时间、初始pH、UV光强、反应温度及初始浓度等因素对MC-LR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时间的延长和UV光强的增大有利于对MC-LR的去除;中性和弱酸性环境有利于对MC-LR的去除,而在强酸性和碱性条件下的去除效果较差;温度的升高可促进UV对MC-LR的去除,且去除率随温度呈线性变化;MC-LR的初始浓度越低则其去除速率越大。在10℃、中性(pH=7.00)条件下,采用153μW/cm2的UV光照射84.786 4μg/L的MC-LR溶液,反应110 min后去除了99.01%的MC-LR,残余浓度仅为0.843 1μg/L,达到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直接超滤、粉末炭/超滤、混凝/超滤三种工艺的除污特性和相应的氯消毒效能。结果表明:三种超滤工艺的除浊率均能达到99%以上,但直接超滤工艺对溶解性有机物、氨氮、氯消毒副产物前体物的去除效果较差,粉末炭/超滤和混凝/超滤工艺集合了超滤和预处理工艺的优点,除污效能得到强化。由于微生物个体生长和挤压变形,超滤膜后仍有少量菌落检出,加氯1.0 mg/L后,三种超滤工艺的出水水质在48 h内均优于国标要求;粉末炭/超滤、混凝/超滤组合工艺均能降低氯消毒副产物生成势,且对HAAFP的去除效果较THMFP的好。  相似文献   

12.
针对当前国内二氧化氯发生器以及二氧化氯消毒工艺的应用现状,结合实际应用经验,阐述了二氧化氯净化工艺在工艺设计、安全设计、设备选型以及自动控制等方面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为二氧化氯净化工艺的设计及改造提供参考经验。  相似文献   

13.
微电解消毒工艺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和探讨了微电解消毒饮用水工艺中Cl- 浓度和电解时间对消毒效果的影响规律和机理 ,认为微电解消毒的灭菌率与Cl- 浓度和电解时间的关系符合经验公式 :e =1.0 -exp(- 1.2× 10 4 c0 .5871×t1.6865) ,而电解产生的余氯具有持续消毒能力。为取得可靠的消毒效果 ,必须使待处理水中的氯离子浓度≥ 15mg/L、所需电解时间≥ 60s。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二氧化氯水处理原理和特点,并就消毒的效果、使用范围、建设费用、用地等方面与液氯、臭氧、紫外线作了比较,说明二氧化氯是一种新型高效多功能的水处理消毒剂。  相似文献   

15.
顺序氯化消毒控制卫生学指标的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开发了一种短时游离氯消毒后加氨转化为氯胺的顺序氯化消毒工艺,该工艺可充分利用游离氯灭活微生物迅速彻底、氯胺生成消毒副产物少的优势,安全经济地实现对微生物指标的双重控制。在天津市某水厂的中试表明,该消毒工艺对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的控制效果略好于单纯游离氯消毒,说明游离氯和氯胺可能因为攻击位点不同而存在一定程度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6.
给水处理厂氯消毒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了模拟给水处理厂氯消毒过程的八类余氯模型和三类消毒副产物模型,分别介绍其建模方法、基本方程、主要参数等。近30年来,氯消毒模型在建模方法、计算需求、反应级数、反应组分等方面的复杂性明显上升。今后我国应加强氯消毒技术的基础研究,建立实用的氯消毒模型,同时开展模型的不确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三碘树脂用于饮用水消毒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研制新型便携式净水装置提供必要的技术依据,通过试验考察了三碘树脂对饮用水的消毒效果。选用颗粒状三碘树脂填充在无菌玻璃管中制成消毒柱,对添加了人工培养的纯大肠杆菌菌种的Ⅲ类地表水进行过滤消毒,以出水的细菌总数、大肠菌群数、浊度、pH值及余碘浓度等指标来衡量三碘树脂的消毒效果。结果表明:在出水流量为110mL/min的条件下,当接触时间为12.05s时,消毒后出水的细菌学指标可达到军队战时饮用水卫生标准,出水余碘浓度始终低于0.7mg/L,对人体无害。三碘树脂具有良好的消毒效果,杀菌快速、持久,可作为便携式净水装置的消毒剂使用。  相似文献   

18.
高锰酸盐复合药剂预氧化对耗氯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烧杯试验,分别以湖水和水库水为对象,研究了高锰酸盐复合药剂(PPC)预氧化对给水消毒过程中余氯消耗速度的影响规律,并对其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经过PPC预处理后氯的消耗速度明显降低,对应于一定浓度的余氯保持时间比经常规工艺处理的延长一倍以上。从水样有机物浓度和氯仿生成量等综合指标及藻类在处理前后的变化规律可以看出,PPC预处理提高了对有机物及藻类的去除效率,降低了可与氯作用的前驱物质浓度,从而使余氯消耗速度降低。  相似文献   

19.
以天津市某自来水厂的滤后水为研究对象,采用二氧化氯、氯胺顺序投加联合消毒工艺对其进行消毒处理。运用化学分析和生物学试验的方法,考察了经不同投量的组合消毒后消毒剂残余量的变化,以及联合工艺的消毒效果和持续消毒能力。试验结果表明,经不同投量组合的二氧化氯、氯胺顺序投加联合消毒后,出水中的细菌总数及总大肠菌群均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氯胺投量对总余氯和二氧化氯残余量的影响显著,而二氧化氯的投加量对其残余量的影响不大。二氧化氯、氯胺顺序投加联合消毒工艺在低投量组合下就能达到良好的消毒效果,且持续消毒能力强。  相似文献   

20.
电化学法进行饮用水消毒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以饮用水中细菌总数和大肠杆菌群为指标,以石墨板和钛板为电极,对电化学消毒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发现在处理时间相同时,镣菌率随电充密度的增大而增大,随水样PH的降低而增大,杀菌率与处理时间之间的关系为:a=K1e^-k2/t。并对能量的消耗和杀菌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