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近几年国家大幅度调整对农民进城就业管理服务的有关政策,逐步推进以消除城乡二元分割体制为特点的社会管理制度的改革,各地创造了不少新经验,但管理转变进展不平衡。对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并总结了近期农民工社会管理的重要创新经验。  相似文献   

2.
乡城人口流动与城市服务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武汉市为例 ,通过大量实证材料分析 ,指出农村流动人口进城不仅弥补了城市服务业的就业岗位空缺 ,促使城市失业、下岗职工参与服务业就业竞争 ,同时 ,大量乡城流动人口的存在也为城市服务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对乡城人口流动我们不能简单地采取“堵”而只能采取“导”的措施 ,通过设置合理的进入条件 ,加强管理 ,引导他们有序流动 ,通过乡城人口流动解决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 ,促进城市服务业发展  相似文献   

3.
产业发展是解决农民就业的基本出路。我国目前的产业发展不能适应农民就业的需要:工业化和城镇化没有为农民创造足够的就业岗位;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不够;中小企业发展不充分;农民的创业和就业环境不理想。促进产业发展,创造农民就业岗位的对策建议有:大力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工业化;重点发展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多的企业;为农民创业和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4.
城乡二元结构是大连城乡收入差距形成的根本原因。大连城乡二元结构主要包括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城乡二元保障制度、城乡二元就业制度和城乡二元教育制度。要缩小大连城乡收入差距,就要提高大连农民的工资性收入,让农民进城。工资性收入提高的核心是加快城镇化的发展,加快城镇化发展的关键在于破除城乡二元户籍制,打破户籍坚冰,给予进入城市的农民市民待遇。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进城就业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但由于就业渠道不畅,致使大量农民工进城后搜寻工作面临很多困难,出现了农民工就业难的局面。本文在对农民工就业渠道调查的基础上,从农民工、劳务中介和用人单位三个方面对就业渠道不畅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6.
对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镇化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征地补偿标准偏低、进城就业缺乏竞争能力、社会保障不足,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失地农民的生存和发展。在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机制的同时,应进一步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在构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过程中政府要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重点是促进进城人口实现身份、地域和职业的三个转变。同时要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对进城农民工加强人文关怀,营造和谐宽容的社会融入心理和环境,积极开展健康城市创建活动,把生态文明的理念贯穿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每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8.
选取皖北S行政村的4户进城农民家庭为样本,分析皖北农民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在过去的30多年里,我国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迅速推进,但是,皖北进城农民并未呈现普遍的向上流动趋势,相反,代内向下流动的压力却在增加。认为这一状况既与"弱市场"机制导致的进城农民外部"赋权"不足相关,也与"强关系"社会网络导致的农民自身"增能"不足相关。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中国社会进入快速转型时期,出现在中国广阔的农村地区的一个最为声势浩大的潮流就是农民进城——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这一宏大的社会历史事件背后隐藏着诸多的结构性原因。本文剖析了农民进城这一现象的动因,对如何妥善解决农民进城问题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0.
产业发展是解决农民就业的基本出路.我国目前的产业发展不能适应农民就业的需要:工业化和城镇化没有为农民创造足够的就业岗位;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不够;中小企业发展不充分;农民的创业和就业环境不理想.促进产业发展,创造农民就业岗位的对策建议有:大力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工业化;重点发展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多的企业;为农民创业和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1.
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应该与农村社会转型的要求相适应。近年来,浙江省农村出现了农民收入、农民就业、农村生产、农村建设的“非农化”转型。为了适应这些新变化,农村职业教育应该在价值取向、专业设置和层次提升等方面积极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12.
与繁荣的城市和发达的工商业相并存的是农业的落后和农村的贫困. "三农"问题成为新世纪中国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从我国"国情"、"农情"出发,寻找农村反贫困的内在机理,提出从减负增收、调整结构、减少农民、加大投入、发展教育和形成农民"压力集团"等几个方面入手,解决农村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农民市民化的制度约束及其消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呈现出明显的非同步性,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农业部门的富余劳动力及相关人口却没有相应转移,大量滞留在农业内部和农村,使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十分突出,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论述了制度因素是我国城市化滞后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变革相关制度,消除制度约束,促进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加速农民市民化进程,是解决现阶段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4.
2004年人口、就业形势与2005年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中国总人口继续增长,自然增长率继续下降,新生儿性别比居高不下,农村人口继续向城市转移,老龄人口比例继续上升,“两个确保”工作成果得到巩固,城镇登记失业率略有下降,部分地区农民工出现短缺。2005年城镇人口绝对值将会上升,乡村人口绝对值呈下降趋势,老年人口将突破1亿人大关。2005年预计新增就业人员900-93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0-520万人,下岗职工数量呈减少趋势,农民工短缺状况将得到缓解,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相似文献   

15.
农村城镇化是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共同选择.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目标必须推进我国城镇化,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以实现农村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6.
面对日益壮大的失地农民队伍,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必须予与高度重视。而就业是解决保障问题的重要环节。在推进失地农民就业扶持的过程中,政府要切实加强发挥应有的职能。  相似文献   

17.
农村消费疲软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通过对初次分配的公平性考察发现,我国长期以来城乡初次分配严重不公,剥夺了农民应有的权益,导致农民福利水平十分低下,制约了农村消费与经济增长。因此,要扩大农村消费,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需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取向,使初次分配充分体现公平,让农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使农民的福利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增强农民的消费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东北新型农村住宅设计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住宅是广大农民最基本的生活生产场所,其建设水平是农民生活水平的直接反映.而我国广大农村,特别是北方农村的住宅仍然处在不规范、不节能、不安全、不集约、不环保的原始状态.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在这次农村住宅设计中,从单元组团及农民间的交往空间;农民与外界的交往空间;先进建筑技术的应用等几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从而达到建造既安全环保、又节能省地的新型农村住宅.  相似文献   

19.
金融危机使以劳务输出为主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遭受了严峻的考验。本文根据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分析激发农民参与职业技术教育的积极因素,提出从本地资源着手,开发适宜本土化发展的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提升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预见性,为切实提升农村人口素质和农民生活质量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