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蔡雨坤 《科普研究》2017,12(5):50-57
为了认识我国新媒体科学传播的现状,本文对样本科学类微信公众号进行了量化分析,以了解其科 学信息传播内容和信息表现形式。结果表明,科学类微信公众号的出现拓展了科学传播的传播渠道。科学类 微信公众号在科学主题上均比较多元,同时也积极使用图片、动图和视频等多媒体元素以提高文章的生动性, 在内容建设和信息形式方面是积极向好的。  相似文献   

2.
关茜  刘兵 《科普研究》2017,12(3):19-25
在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讨论“公众理解科学”的同时,国际上已经有一些学者将视线转到“公 民理解科学”的讨论上。“公众理解科学”与“公民理解科学”两者之间是有着紧密联系和重要差异的,这 种差异给出一种新的看待科学传播问题的立场。本文通过对于“公众理解科学”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讨论,进 而对“公民”一词进行概念分析,讨论了公民教育与公众教育、公共教育等的差别。针对“公民理解科学” 中比较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指出以公民的立场或视角看科学传播,与以往“公众”的立场看科学传播 的不同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SAARC(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建立在不同的层次上,比如社会、文化、政治、宗教、科学、经济和自然,这些层次之间的双边和多边共享、交换、互动和沟通可以说是该地区全面发展进程的一个转折点,而在这一点上,公众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各种不同的项目和活动被采纳,用以把科学带入到大众的生活,并且在他们心中培养对科学的喜爱,但是通常可以看到,所有这些层次都处于相互隔离的状态,并且几乎没有什么互动。当下的研究显示了在这些国家中流行的一系列科学传播模式和方法,并且试图确认出某些共同思路,以使这些国家具有更多的互动、增强相互沟通,这样他们也得以共享科学知识和科学智慧的力量。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南盟地区,比如孟加拉国、不丹、印度、马尔代夫、尼泊尔、巴基斯坦,以及斯里兰卡,科学传播借助各种媒介进行——出版、广播,数字化、民间的和交互的活动,而看起来,我们还有必要投入更多的努力,使得这些国家极为糟糕的科学素养水平能够得到提升,能够根除迷信,并且让公众对科学具有基本的理解。充分利用诸如欧盟第六框架这样的项目,尤其是指向欧盟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科学合作(包括科学传播)的项目,现在正是时候。这些层次之间的密切交流和沟通将让各个层次彼此呼应,也铺平了增进了解与合作,以此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国内10 个科学类微信公众平台展开调研,归纳了科学成果的微信公众平台四大特征,讨论了科学成果的微信公众平台影响力的两大要素,最后提出完善科学成果的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议:提高多类型功能利用率,丰富科学信息传播形式;强化多类型营销理念,扩大科学传播范围;细分多类型受众群体,明晰不同受众关系属性;强化多类型制度监管,营造良好的科普环境。  相似文献   

5.
昌晓红 《科普研究》2011,(Z1):33-36
2010年"伪养生"等现象震惊了医学界,本文从科学传播的角度,分析医学科普的现状、存在问题,提出医学科普应由医学专业人士来做,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巧使公众易于接受,政府支持是医学知识传播的组织保障,大众媒体是医学知识科学传播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胡昭阳  汤书昆 《科普研究》2015,10(4):12-20,34
众包科学是由科学研究主体与活跃在社交网络的社会公众组成,将科学研究中的相关人员、数据资料、研究创意通过网络技术动态地联系在一起,跨越时间、空间及传统科研组织边界,以提高科研任务完成的效率和质量的一种新兴科学生产方式。英国“星系动物园”的实践表明,公众会在众包科学组织中经过认同、学习、表达三个阶段达到良好参与的效果,以此丰富网络时代科学传播的内涵,为科研组织形态和科学生产范式的演进带来源源不断的创新力量。  相似文献   

7.
徐凌  蔡仲 《科普研究》2014,9(4):45-53
探讨公众参与香山科学会议对于促进科学传播的意义;区分了初步的和深入的参与,以及相应的初阶的和高阶的传播,论述了公众参与和科学传播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交相促进;进而,在实践层面,分析了高科技内容不应成为阻碍科学传播的理由之原因,就公众逐步深入地参与会议提出了初步设想,并阐述了在会议原有功能基础上的制度创新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8.
9.
王以芳 《科普研究》2011,6(2):40-45
近几年,随着博客技术的发展和日臻成熟,科学博客浮出水面,逐渐形成了一股蓬勃发展的在线科学群体力量,在科学公共领域发挥着一定的影响。一方面,科学博客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科学传播方式,使科学家进入科学传播的媒介系统,成为科学传播的主体,显示了"自媒体"越来越大的传播潜力。另一方面,它以其开放性、互动性、高效性,成为科学传播的一个便捷、高效的载体,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新的获得科学知识和科技信息的渠道,继而影响着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和对科学技术态度。尽管科学博客想取代大众传播媒介还为时过早,但科学博客与专业媒体的汇流趋势已经在科学传播的变革中逐渐凸现。本文将从科学博客的现状、传播手段、传播主体、传播内容、未来发展趋势等几方面研究科学博客在现代传播体系中的特色,探讨科学博客在促进公众理解科学中发挥的作用和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10.
韩扬眉  诸葛蔚东 《科普研究》2017,12(4):17-24,76
在哥本哈根、南非、巴黎等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使得“气候变化”问题关注度日益高涨,学术 界也从不同视角对此进行研究。在西方,气候传播经过近50 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较为系统的研究领域和 学科体系。那么近十年来,国际上气候传播的研究程度如何?都在关注哪些议题?学者的分布和合著状况怎 样?本文以《公众理解科学》和《科学传播》两本SSCI 期刊在2006 年至2015 年所发表的以“气候传播”为 主题的学术文献为研究对象,从文献类型、发表年份、国家/ 地区分布、发表机构、研究主题、研究方法、 理论运用、合著情况、关键词等方面建立类目,进行定量地统计分析。研究发现:气候变化的学术研究伴随 着相关会议热点起伏,不具连贯性和系统性;“媒介”是气候传播框架与话语的制定者之一、多元化传播者 之间的互动和影响;以及公众的态度与行为是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吸取自然观、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社会学、科技伦理、科学技术与社会等对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设置一系列与科学观念相关的问题,对中科院研究生院理工科硕士研究生进行调查.调查统计数据表明,他们的许多科学观是错误的和不恰当的,科学主义观念是比较浓厚的,与科学研究及其应用相关的人文素养成存在圈套的欠缺.进一步地,通过对我国科学教育现状的简要分析表明,这种状况也存在于我国的科技工作者和中国的公众之中.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完善科学传播的内容和方式,以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相似文献   

12.
科学传播和技术传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科学传播研究和技术传播研究在国内已经成长为颇有吸引力的研究领域,但一些基本概念的不甚清晰,人们的理解也不甚一致。科学传播与技术传播的区别并不在于传播的内容是科学还是技术,而是在于传播的目标与任务、技术的角色、流动的关键信息、面对的对象群体、利用的渠道手段等一些方面。  相似文献   

13.
手机科普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分析了移动通信产业链的结构特点和手机媒体传播的特点,报告了手机科普产业的发展现状,对青少年、农民工、白领三个不同的手机用户群体进行了需求分析,指出当前的移动通信渠道垄断是阻碍手机科普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需求牵引、市场导向、技术推动”是目前手机科普产业发展的运作规律,手机终端技术及应用的发展、三网融合的趋势、民营资本进入电信领域等因素或将为手机科普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以PM2.5议题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传播为例,探讨社会化媒体对科学传播模式的影响及因应策略。研究发现,这一影响主要表现在“用户参与科学传播内容生产”、“传播路径社群网络化”、“沟通不确定性与谣言自我澄清”等方面,并提出改造科学信息话语形态、凝聚科学网络社群、培养科学传播意见领袖等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5.
牛桂芹 《科普研究》2014,9(3):23-28
中国的科学传播实践在内容上始终存在着失衡现象,技能性较突出。究其原因,技能性的科学传播理念应该起着决定性的引领作用。针对这一重要问题,本文对科学观、学术界的理论研究、国家意识形态及西方思想等重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剖析,论述中国技能性科学传播理念传统的形成与发展历程,最终诉求为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及传播实践提供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赵蕾  刘兵 《科普研究》2009,4(4):29-35
调查表明,科学家肖像画在形成学生对科学家及科学的认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介绍了科学家肖像画研究常见的理论方法,运用问卷调研与访谈的方法,从实证角度证实了科学家肖像画在形成小学生对科学家的认识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将国外肖像画研究与对国内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进行了比较,试图为科学传播引入新的研究视角,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为科学传播实践提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与青少年科学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峥 《科普研究》2007,(3):46-50
网络时代的来临为科学传播提供了新的载体和方法。网络以其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交互性和多媒体等特点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更为青少年的交流和学习开辟了重要阵地。网络使青少年获取信息的方式及过程变得主动、开放、交互,使资源得到共享。本文结合网络科学传播的优势和目标对青少年科普网站的内容进行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8.
李浩鸣 《科普研究》2012,7(5):17-21
经过25年的发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现已成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在基础科学多个领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提供了强有力保障,支撑着我国社会科学事业的持续创新发展。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科学基金管理经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基金管理制度。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由项目申报到结题过程中形成的成果、人才、平台等信息,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科学信息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科学传播应以政府管理层、科学家群体、社会公众对科学基金信息的诉求为出发点;运用现代科学传播方法和不同传播媒介,有效构建新型的科学传播体系,以科技新闻报道为主体,多种科学传播形式综合运用,向社会广为传播;在营造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科学事业的加速发展。同时,使政府、科技界和全社会对科学基金工作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推动科学基金未来更好地发展;自然科学基金科学传播应遵循针对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时效性原则和保密原则;科学传播要注重多种媒体组合宣传和宣传时机及时段,强调"内宣"与"外宣"的有效结合,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和科技媒体的组合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9.
秦枫 《科普研究》2014,9(1):20-25
新媒体利用自身的优势,促使科学传播与普及产生新的特点。它消解科学与公众的边界,改变科学传播主体、科学内容产生机制、传播路径,促使科学知识的普及与传播,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弊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