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008年,中国南方都市报主办了首届中国建筑传媒大奖,“土楼公舍”荣获了居住建筑奖项。颁奖评语写道:“将‘新土楼’植入当代城市,利用城市高速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不便使用的闲置土地建造,作为一种解决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大量人口迁入产生的居住问题的实验,这个项目有积极的意义。建筑师希望通过‘土楼公舍’这个实验,为中国大量性的城市低收入住宅打开一条思路。  相似文献   

2.
王路 《世界建筑》2007,(8):20-21
2007年5月31日-7月31日,在里斯本以“城市空墟”为主题的建筑三年展中.都市实践展示了以“城市填空”为共同主题的一系列公共项目。其中包括针对深圳和北京城市中心的“人民公园”主题项目,和针对珠三角城市边缘空地为低收入群体设计的“土楼公舍“主题项目。这两组颇具代表性的项目系列展现了都市实践通过结合城市设计,[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土楼是客家民居独有的建筑形式。它是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一个集合体,即用集合住宅的方式,将居住、贮藏、商店、集市、祭祀、公共娱乐等功能集中于一个建筑体量。土楼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将土楼作为当前解决低收入住宅问题的方法,不只是形式上的承袭。传统土楼将房间沿周边均匀布局,和现代宿舍建筑类似,但又具有现代板式宿舍所缺少的亲和力,有助于保持低收入社区中的邻里感。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城市化的急剧变革,城中村住宅中本土文化丢失、城市肌理断裂、空间环境恶化等问题逐步显现。土楼是客家移民在漫长历史中演化出的民居建筑形式,蕴含着浓厚充盈的土楼文化,成为城中村住宅值得参考借鉴的典范。本文选取土楼为研究原型,挖掘了传统民居土楼特征,进而从城市关系布局和单体设计理念方面,探索城中村住宅中土楼原型的应用模式。  相似文献   

5.
<正>土楼公舍的设计将中国传统客家土楼的居住文化与低收入住宅研究结合在一起,将居住、商店、公共娱乐等功能集中于一个建筑体量,创造出温馨的小社区。为城市低收人人群提供具有高水准设计的廉租住宅。2008年首座实验性集合住宅"万汇楼"落成。建筑面积13,711m~2,总户数为287,可居住1860人。The architects created a warm and friendly communit7 by combining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living of the Hakka people with the research  相似文献   

6.
土楼公舍     
2008年10月,都市实践组团赴美国纽约参加十月三日在库伯-休伊特国立设计博物馆开幕的"个展·土楼--中国的低收入住宅"展览的开幕式[1].此次土楼主题展览是库伯-休伊特国立设计博物馆2003年启动的个展系列中的第五个展览.  相似文献   

7.
“城市空墟”这一现象是随当今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产生的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也是URBAIVUS都市实践长期以来特别关注的领域,通过探讨一系列城市策略,我们试图把城市中的某种缺陷转化为重组被割裂的城市元素的机会,本文通过“人民公园”与“土楼公舍”两级主题项目展示了针对“城市空墟”提出的“城市填空”策略“人民公园”意在城市中心地带经营城市公共空间,尝试用“都市造园”的手段逐步梳理、连接,充实和转化高速城市化所形成的“物体城市”,进而建立开放的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土楼公舍”从建筑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挖掘传统建筑价值,探讨一种独特的为低收入群体设计的小单元的居住模式。两项提案均致力于通过填补城市残余边角和重建公共领域来重新定义城市表层。逐步将当今城市中有着巨大潜力的大量空墟,转化为可以激发社区居民互动交流的城市新领域。  相似文献   

8.
成就与差距 为了使2000年人民的居住条件达到小康水平,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除了进行住房体制改革以外,在住宅科研方面进行了“改善城市住宅功能与质量”和“中国城市小康住宅的研究”等课题,以从理论上完善与转变住宅建设观念与论点;在住宅设计方面举行了多次全国性的方案竞赛活动以提高设计水平;还推出了三大重大举措,即安居工程——解决中、低收入职工和住房困难户的居住问题;小区试点工程——全方位(包括规划、设计、工程质量、施工组织与管理、“四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房地产快速发展背景下,“城市住宅设计”教学中容易出现重点不清,以及学生对设计素材抄袭的问题。文章针对以住宅设计原理的掌握为主的教学要求,进行了“基于问题驱动的城市住宅课程设计”的实践探索。力图通过一条“问题驱动”的设计链条,引导问题的“发现”,控制问题的 “转化”,帮助学生结合设计条件对城市住宅进行主动的思考以及有目的的设计,以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实现设计创新,并能够开拓具有社会角度的专业视野。  相似文献   

10.
结合2006年建设部举办的中国创新′90中小套型住宅设计竞赛,对新型中小套型住宅进行设计研究。在对城市居住现状及社会居住需求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以“租赁”这一市场需求为设计出发点,借鉴高新产业园孵化器的概念,提出“居住孵化器”的设计理念,探讨一种新的居住方式及空间模式。设计研究结果表明,部分中小套型住宅可以成为一种过渡产业,减轻中低收入人群和青年群体的居住负担;多样性与多适应性的设计手法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提高住宅的利用率;精密设计、人性化的空间设计成为中小套型设计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认为,福建传统土楼围合形态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存在着二元矛盾的模糊行为。一方面存在着土楼围合的完形理想,另一方面,由于环境因素的微变化,围合的完形理想在现实当中常常被各种现实力量所解构。由此,也在历史上衍变出各种丰富多样的福建传统土楼围合形态。这些丰富多样的福建传统土楼围合形态,由于其记录着复杂的土楼对环境的生态适应信息,也具有较高的生态文化保护和旅游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2.
钱程  尹培如 《福建建筑》2014,(1):25-27,20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福建客家土楼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本文以圆楼为例,从选址环境和土楼自身、土楼外部与内部、土楼内部之间三个层面对土楼所体现出的对比美学法则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胡洋 《建筑与文化》2013,(1):98-100
土楼文化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民居文化,是一种罕有的巨型传统民居,它聚族而居,循水源而建,依山势而立,形成特有的地域性文化文脉。洪坑村土楼群是土楼文化的代表之一,其形态有圆形,有方形,还有五凤楼那般的等级森严的合院型,集中涵括了福建土楼客家文化的特征。游客服务中心及其配套建筑的设计遵循土楼文化以全面研究土楼平面、剖面及立面为基础,以开放的态度借用现代建筑技术进行合理化的创新,是为一种地域性建筑设计之路的探索,使得传统民居场所在现代公共建筑中得以可能再生。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类设计理论为指导思想 ,以福建土楼中的方楼和圆楼为传统民居范式 ,进行类土楼的设计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对上述两种土楼范式进行要素的提取 ,一是以这些要素为设计元素进行类土楼的建筑设计。  相似文献   

15.
福建土楼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宏大的夯土墙体显出土楼的建筑特色,但这种生土结构易受雨水侵蚀,闽西南地处亚热带温湿海洋气候,雨量充足,台风频发,长期风雨侵蚀严重影响土楼的安全性和耐久性.从永定县非世遗客家民居土楼割取原始夯土块,进行了风驱雨模拟环境下的风洞侵蚀试验研究,研究表明:夯土侵蚀受风速和雨强影响,其侵蚀量随风速与雨强的增加而增加,而风速增加产生的夯土侵蚀量明显大于雨强增加产生的侵蚀量,结合当地风雨气象资料,可计算福建土楼的风雨侵蚀寿命,为土楼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漳州土楼民居建筑特色及其保护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作者通过实地考察、调查访问、参阅有关资料 ,总结了漳州土楼民居的建筑特色 ,并对土楼民居的保护利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研究认为应该将土楼聚落作为一个整体来调查,并引入具体居民的生活史来理解乡土建筑的演变过程;通过综合分析土楼的建造过程、居住方式、代际传承以及社区组织等方面,提出土楼作为一种住宅合作社的可能性;并试图解释其在1949年以后被大量建造的现象,进而提出住宅合作社的概念对当代住宅实践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随着福建土楼申遗成功和旅游业的发展,土楼的用电、用燃气比例增高、人员混杂,着火因素增多,福建土楼的消防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本文根据土楼的建筑材料、结构及消防特点,阐述土楼防火保护的意义及措施。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福建土楼的历史背景,从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入手,从结构制约、防御需求和传统风俗习惯三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土楼采光性能的因素,并尝试以现代化手法针对土楼采光进行改进设计,为福建土楼未来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首先对客家的居住文化作了介绍,然后阐述了客家土楼的建筑形制、空间布局、地域材料与传统技艺、生活方式的特点,最后叙述了客家土楼的影响与启示,从而促进中国居住建筑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