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平面一次包络环面蜗直传动母平面倾角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不同母平面倾角下接触线的分布情况,提出利用提高齿面接触强度的接触线分布形式及相应β角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2.
准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按照形成蜗杆和蜗轮齿面的 2次包络的相对运动规律相同与否 ,分为标准传动和变位传动 2种传动形式。分析计算了在变位情况下各变位参数对齿面啮合性能的影响 ,计算结果表明 ,该传动在采取变位形式加工时其齿面接触线分布形态及接触性能主要取决于变位参数的选取 ,通过变位参数的合理选取能使蜗杆传动齿面接触线得到良好的分布形态  相似文献   

3.
准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按照形成蜗杆和蜗轮齿面的2次包络的相对运动规律相同与否,分为标准传动和变位传动2种传动形式。分析计算了在变位情况下各变位参数对齿面啮合性能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该传动在采取变位形式加工时其齿面接触线分布形态及接触性能主要取决于变位参数的选取,通过变位参数的合理选取能使蜗杆传动齿面接触线得到良好的分布形态。  相似文献   

4.
为提升圆柱齿轮的加工效率与齿轮副承载能力,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平面螺旋齿线圆柱齿轮与该齿轮的快速成形方法,即采用旋转大刀盘快速铣削齿轮,刀盘上按平面螺旋线(阿基米德螺旋线)布置多个刀杆与刀具连续切削齿轮齿槽,平面螺旋线螺距与被加工齿轮齿距相等,刀盘旋转一圈,被加工齿轮旋转一个齿,实现对齿轮的连续快速加工,通过VERICUT加工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并研制专用加工机床,实施新型齿轮的加工;阐明了加工出的平面螺旋齿线圆柱齿轮的主要参数,其凹齿面齿线半径略大于凸齿面齿线半径,轮齿呈微鼓形,可以减弱齿轮副啮合偏载。通过对平面螺旋齿线圆柱齿轮副进行三维模拟啮合分析,得出平面螺旋齿线圆柱齿轮副接触区间主要分布于接触齿面中间的部分区域,且轮齿两端受力逐渐变小,有效减少了轮齿两端齿根处的弯曲应力,提升了齿轮副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关键设计参数对平面包络内啮合蜗杆传动接触性能及承载能力的影响。基于齿轮啮合原理,构建平面包络内啮合蜗杆传动的空间齿面接触线方程,利用数值计算方法求得空间齿面接触线,并将其映射到蜗轮齿面,通过分析中心距、传动比、母平面倾角、蜗轮回转轴倾角、蜗轮转角、蜗杆分度圆系数、主基圆系数等不同参数对蜗杆齿面接触区域的分布情况,找出合理的设计参数范围,此外,根据初步分析结果,选取一组较为合理参数生成了平面包络内啮合蜗杆传动的三维模型。研究表明,传动比、母平面倾角、蜗轮转角对平面包络内啮合蜗杆传动的接触区域有较大影响,母平面倾角在18°~36°、蜗轮回转中心轴倾角在30°~54°、蜗轮转角在90°~138°之间取值时,平面包络内啮合蜗杆传动的具有较好的接触区域。研究结果为平面包络内啮合蜗杆传动的后续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新型平面包络蜗杆式分度凸轮机构的原理与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针对弧面分度凸轮机构变速比、无侧隙、正交交错轴传动特点 ,本文在高副机构线啮合原理的基础上 ,借鉴平面包络蜗轮蜗杆的传动技术 ,首次提出了平面包络凸轮分度机构的基本构思 ,建立了平面包络蜗杆分度凸轮机构共轭的基本方程 ,讨论了机构瞬时接触线方程及其分布规律、啮合面方程、共轭界限条件、诱导曲率的计算、以及设计分析要点等 ,并以计算实例进行验证 ,为进一步的深入分析与制造研究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根据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副空间啮合原理,推导出环面蜗杆副的齿面方程。为改善蜗杆副的啮合性能,提出了采用变中心距和变传动比对环面蜗杆修形,分析了中心距和传动比变化对啮合性能的影响。通过变中心距或变传动比修形可以有效的消除二界限线,得到承载性能更好的II形传动形式。采用接触线点的相对诱导法曲率半径作为微观啮合质量评价参数,构造优化目标函数,确定最优修形参数的值,使接触线的分布更合理。加工了一对变中心距修形的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副,滚检结果显示:蜗轮齿面无二界限线,接触区面积增大,与分析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8.
这里基于弹性力学的接触理论,研究了导向环、工件与抛光垫接触的压力场分布形态,提出了通过改变工件相对夹具的负载比,进行均衡压力场抛光技术的研究,较好地解决了大尺寸硅片的平面加工问题。使用该项技术可使半导体晶片抛光的平面度达到0.25—0.330μm/φ76mm。  相似文献   

9.
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几何参数设计软件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当前比较流行的C 语言开发 ,在运行系统时只需输入基本的几何参数 ,系统完成其他参数的计算之后 ,绘制接触线、根切线、齿厚变化曲线以及蜗杆齿廓线 ,及时修改并确定最优参数。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合理建立平面包络环面蜗杆标架的基础上 ,准确推导啮合方程和蜗杆接触线计算公式 ,并制定相应的计算机算法。在AutoCAD2 0 0 0平台上 ,运用VisualBasic开发工具编程绘制了平面包络环面蜗杆的三维离散模型。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开发三维实体模型  相似文献   

11.
粗糙平面接触刚度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饶柱石  夏松波 《机械强度》1994,16(2):72-75,71
从材料表面微观特征的分析着手,采用弹性接触理论和概率分析方法,对两个粗糙平面间的接触刚度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表面接触刚度的理论计算方法,给出了相应算例,计算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造船行业中大平面平面度误差检验通常采用下述方法:(1)拉钢丝线法;(2)水碗连通器法;(3)光学平直仪法。上述方法存在测量误差大、检验周期长、计算烦琐、对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劳动强度大等问题。其中拉线法每拉一条钢丝线都要计算各测点钢丝的挠度;光学平直仪测量时,每测一个截面基准都要改变,导致基准不重合,因而测得数据必须进行转换处理。 现介绍一种测微准直望远镜与平面扫描仪相结合的检验方法。  相似文献   

13.
平面连杆曲线的分布规律及其曲线绘制的一种简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平面四杆机构的连杆对机架作平面运动的一对瞬心线,研究了连杆平面的运动及连杆曲线的形成情况,从而给出了平面四杆机构的连杆曲线形状变化及其类型分布的规律,并提出一种绘制连杆曲线的简捷方法。  相似文献   

14.
毛强  蒋志强 《机械》2023,(8):69-74
为实现纯铅、纯锡等软质金属平面构件平面度及壁厚的高精度、非接触式无损测量,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双激光位移传感器的非接触式测量方法,采用CL-3000型双激光位移传感器以及高精度两维气浮运动平台构建了非接触测量装置,基于Qt开发环境和MATLAB程序,开发了运动控制与平面度、壁厚测量数据采集、处理程序。与三坐标测量比对结果表明,研制的非接触测量装置能够满足软质金属材料平面构件平面度及壁厚的高精度非接触式测量需求。  相似文献   

15.
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齿面接触线上载荷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有忱  孟惠荣 《机械设计》1999,16(11):21-23
本文推导出蜗杆传动齿面的磨损平衡方程,并用此方程推导了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沿接触线上载荷分布的计算公式,并求解了齿面上的载荷分布。  相似文献   

16.
以弹性接触理论和弹塑性力学为基础,通过分析刚性球与平面弹性接触时的应力变化关系,采用数值方法获得了初始屈服发生时的位置和接触中心处的接触压力。根据Hertz接触理论,建立了两体弹性接触的临界接触参数计算模型,为构件的弹塑性接触变形分析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针对平面锥形针在组织接触变形阶段受力变化难以分析的现状,根据弹性组织与针接触时的变形特点,建立了多平面锥形针的接触模型,并重点探讨了该阶段针的受力与穿刺性能问题。接触模型揭示了在穿刺深度相同的情况下,锥形针的接触受力受组织剪切模量、针形半顶角和针的平面数三个因素共同影响。通过实验对接触模型进行验证,发现实验曲线和理论曲线能够较好地吻合,表明该模型是有效可行的。由研究可得:为减小平面锥形针的接触受力、提高针的穿刺性能,可选择较小剪切模量的组织、减小针形半顶角或减少针的平面数。  相似文献   

18.
含间隙平面连杆机构动态特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非线性弹簧接触力和非线性阻尼描述了含间隙运动副副元素的碰撞接触过程,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含间隙平面连杆机的动力学模型,通过大量的数值仿真,研究了运动副间隙对机构动态特性的影响及副元素的相对运动过程。首次指出了高速运转条件下,运动副副元素由于弹性变形而出现的连续变形接触现象。  相似文献   

19.
作平面复杂运动滚子从动件平面凸轮廓线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常勇 《机械设计》1996,(9):15-16,37
运用运动倒置和坐标变换原理,研究解决了最复杂也是最具一般性的作平面复杂运动滚子从动件平面凸轮的廓线设计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为适应一般空心平面线圈电感的分析与设计需要,本文由有限长直导线磁场空间分布出发,给出了一种空心平面线圈电感与互感的数值求解方法.算法根据电感的计算精度指标、导线线径与线圈曲线部分平均曲率半径,确定线圈直线逼近划分与线圈面积细分方式,进而给出对应电感计算原理性误差界限,由磁链法计算得到一般形状平面线圈的自感,及其对其他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