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中国古典舞审美角度探讨"身韵"所包含的"形"、"神"、"劲"、"律"这四个方面认为一个成熟的民族舞演员在舞台上展现的动作之所以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是因为体现了"形"、"神"、"劲"、"律"的高度融合.  相似文献   

2.
谈现代标志设计中的传统艺术理念的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标志设计需要传承中国传统的艺术理念,在借鉴其表现形式、图像元素和思维方式、审美精神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取其“形”、延其“意”,更要传其“神”。这是使标志设计获得民族文化精髓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神形兼备”这一说法已逐渐被越来越多的翻译工作者所接受并奉为一般文学乃至诗歌翻译的最高标准。这足以说明达到“神形兼备”这一境界之艰难。就诗歌本身的特点而言,其“神”主要指其神韵与意境;其“形”主要指其音韵与格律。所谓诗歌翻译中的“神形兼备”,就是指在译入语中将原诗的“神”和“形”两方面的内涵尽可能兼顾地、淋漓尽致地再现出来。从理论上讲,译诗的上乘之作无论从“神”或从“形”方面均应与原诗有同等的审美效果。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认为好的译作应该是“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基本一致”。他认为一切翻译的目的在于努力寻求与原文最接近、最自然的对等语。然而论及诗歌翻译时,人们却发现真正做到“神形兼备”,“反应基本一致”,绝非轻而易举。  相似文献   

4.
变革大学并非一味求变,不变与变都是大学发展需要面对的重要命题。大学的不变在于“神”,应继承与坚守其使命、属性和品格;大学变革的变在于“形”,应扬弃和革新其战略、结构和管理。理性的辨别大学的“形”与“神”有利于处理好大学发展中变与不变的关系,这是变革大学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5.
数字“五”体现了人类与许多事物完美存在方式及宇宙空间方位对立统一的结构律,诸多客观实体及人类活动方式的集合律,人类生命与许多事物运动变化的节律,同时体现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及相关物象的结构律、集合律与节律。由此,“五”在古人心目中产生某种审美价值取向和神秘崇高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林纾论古文的审美艺术,推“意境”为“文之母也”、“神味”为“行文之止境”,其下以“敛气蓄势”论“气势”,以“天下之最足动人者”论“声调”,以“最灵动、亦最绵远”论“筋脉”,着意于对古文形式因素的考究,这也是林纾意境理论的组成部分,无论对古文的审美欣赏还是艺术创作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设计。文章从标志设计入手,从传统图形的“形”、“意”、“神”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艺术相结合。  相似文献   

8.
诗与画异形同体,诗要描绘出画意,画要营造诗境。用文字营造画意,就要借鉴和运用一定的绘画元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田园”、“山水诗”巧妙地用文字呈现了绘画的形和神、空间和意境。  相似文献   

9.
章对以江苏宜兴为代表的紫砂陶艺及其非物质设计内涵进行了剖析,指出紫砂陶艺在创作中所追求的心法、韵味和意境,在审美上所崇尚的形、神、气、态等,对紫砂陶艺之外其他设计艺术的非物质性设计不无启发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艺术形象总是有限的具体:把场景铺的再长,也不能写尽生活现象,把花朵刻划的再细,毕竟仍不如自然物本身。所以,要突破形象的有限,就不能只着重在表面的外形模写或在“形似”上作文章,而更应尽量使形象具有深度,尽量提炼形象,使它最大限度地反映和表达出丰富的生活真实,也就是使“形”来传“神”,只有“以形写神”,深刻了解和掌握艺术中有限与无限,偶然与必然,对今天创造一个万紫千红,百花齐放,富有多样性独创性的艺术形象的苑地,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盛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繁荣,文化辉煌的历史阶段.当时的一些绘画作品真实地反映了那一时期人们的生活习俗和服饰形态,折射出服饰文化的审美内涵和意境.情与景、形与神的交融,体现出如诗如歌般的意境,包蕴了中国服饰艺术的精华.本文就盛唐时期几位著名画家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妇女服饰审美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2.
多丽斯·莱辛的《金色笔记》在内容上实现了作者与作品中人物的契合,在形式上实现了“形”散而“神”不散,充分贯彻了柏格森生命哲学中的直觉理念,也体现了在破碎的生活中寻求生命完整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绘画"形""神"兼重的思想可分为三个阶段:汉朝时期为"形""神"兼重绘画思想的提出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为"形""神"兼重绘画思想的发展时期,唐朝时期为"形""神"兼重绘画思想的深化时期。  相似文献   

14.
盛唐时期是我国封闭社会经济繁荣,文化辉煌的历史阶段。当时有一些绘画作用真实地反映了那一时期人们的生活习俗和服饰形态,折射出服饰文化的审美内涵和意境。情与景、形与神的交融,体现出如诗如歌般的意境,包蕴了中国服饰艺术的精华。本文就盛唐时期几位著名画家伤口中所表现出的妇女服饰审美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易传》中“神”、“道”及“阴阳”的相互关系。认为《易传》之“神”是在人学意义上建立的范畴,不同于宗教之“神”,也不同于西方哲学所讲的“神”,《易传》以“神”这个范畴来类扩宇宙的生成发展变化过程以及人的价值本体建构途径,其形而上学的人学化比较彻底,从根本上避免了将其“神”论导向宗教和神秘主义。  相似文献   

16.
简要分析了宜兴砂陶的传统文化内涵和工艺,认为传统工艺在现代设计中应把握继承与创新的设计思想以及两者之间互动的“度”的关系,寻找传统文化、艺术与当代文化、艺术之间的内在联系,梳理出现代产品设计的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在具体的酒包装设计中,运用这些理念,可使酒瓶设计达到“形”、“神”兼备的高境界。  相似文献   

17.
虎纹样文化作为民间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积淀深厚。徐州民间虎纹样形拙神真、粗放质朴,反映了当地的民俗民风、人文历史。文章从徐州民间虎纹样的表现载体入手,对其文化内涵、审美特征进行分析论述。这将对今后虎纹样的应用、研究以及保护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虎纹样文化作为民间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积淀深厚。徐州民间虎纹样形拙神真、粗放质朴,反映了当地的民俗民风、人文历史。文章从徐州民间虎纹样的表现载体入手,对其文化内涵、审美特征进行分析论述。这将对今后虎纹样的应用、研究以及保护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宋代画意论     
宋代是中国诗歌与绘画艺术高度繁盛并交融的时代,“尚意”的美学思潮决定了“意”被奉为诗歌与绘画创作的规范.通过宋代画论中的“画意与画形”、“诗画一律”等重要理论的考察,以期对宋代诗画理论的特点及其美学影响进行深入认识.宋代诗话多处提到“画意不画形”,欧阳修、苏轼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同时,以诗句入画也为宋代文人画家所重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成为当时诗画艺术的一种创作追求和审美理想.宋代诗话中揭示出的诗学观念深刻影响和渗透到了绘画当中,从而提升了宋代绘画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素有“衣冠王国”之美称。数千年来,随着朝代的更迭,服饰的演变多姿多彩。然而,中国历代服饰具有的共性以及个性化之规律性是显而见的,即通过单一的“平面结构”所体现的统一的风貌和利用无穷的“衣缘变化”而追求的通异风格。在“平面结构”和“衣线变化”之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本文在上篇中主要从中国传统美学角度论述“乎面结构”确立了中国服饰“以形传神”的审美原则;在下篇中论述“衣缘变化”造就了中国服饰线性艺术的审美取向。一、“平面”加“衣线”完成了中国传统服饰的基本来构“平面结构”是指服装的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