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随着川北元坝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相邻的阆中地区须家河组的油气资源潜力开始受到重视。由于前期针对研究区须家河组烃源岩生、排烃演化以及生、排烃量等方面的研究较少,制约了须家河组油气资源潜力评价。文章从研究区的基础地质特征入手,运用三维盆地模拟技术开展烃源岩生、排烃演化史研究,并最终落实资源潜力。研究表明:须家河组烃源岩具有分布广泛、厚度大、处于生烃中心、有机质丰度高、热演化程度高等特点;该组烃源岩从中侏罗世晚期开始大量生烃,到早白垩世末期生烃结束,生、排烃期与构造形成期之间匹配关系良好,有利于油气的近源成藏;该组烃源岩生、排烃能力强,单位面积累计生、排烃量分别达94.25×108m3/km2和90.18×108m3/km2,资源潜力大,须三、须四段油气勘探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2.
川西坳陷上三叠统烃源岩排烃特征与排烃史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四川盆地西部(简称川西)前陆盆地构造具有多期性,导致油气生成和聚集过程的复杂性,其中烃源岩排烃特征和排烃史的研究,对于明确油气成藏期,理清油气藏成因类型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应用排烃门限理论,利用生烃潜力法研究了川西坳陷上三叠统烃源岩的排烃特征和排烃史。结果表明:①川西坳陷上三叠统烃源岩在早侏罗世(J1)末期即开始进入排烃门限,晚侏罗世(J3)早期—中期开始进入排烃高峰期;②马鞍塘组—小塘子组烃源岩的排烃高峰期处于J3p—K,T3x3烃源岩排烃高峰期处于J3sn—J3p,T3x5烃源岩排烃高峰期处于K1—K2;③川西地区不同层段不同地区进入排烃门限和排烃高峰期的时间存在差异:马鞍塘组—小塘子组和须家河组三段烃源岩,鸭子河地区排烃时间相对较早,马井、孝泉—新场—合兴场地区次之,大邑和丰谷地区较晚,须五段烃源岩在洛带排烃时间较早,马井、孝泉—新场—合兴场和丰谷地区次之,大邑地区和鸭子河地区最晚。  相似文献   

3.
叶军 《天然气工业》2003,23(1):21-25
川西坳陷上三叠统的勘探主攻目的层须家河组二段,其主要烃源岩为下伏马鞍塘-小塘子组。该套烃源岩沉积于浅海陆棚海湾环境,生烃岩石主要为海湾泥坪和滨岸沼泽相为主的泥灰岩,泥页岩。有机质类型以及I,Ⅱ型为主,生烃潜力巨大,最好的烃源岩可能位于龙山推覆带以下。须二段储层经历了印支晚期聚油和燕山中晚期裂解成气两个阶段。早期原油运移的有利指向是坳陷上倾斜坡,可形成成岩圈闭,岩性尖灭圈闭和构造成岩复合圈闭以及印支期古构造圈闭。须二段气藏勘探成败关键取决于圈闭类型研究和圈闭识别技术的突破。  相似文献   

4.
二连盆地阿南凹陷浅层低熟油气勘探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沉积环境、烃源岩分布、浅层断裂构造等条件,初步探讨了阿南凹陷浅层低熟油气的勘探潜力,认为下白垩统腾格尔组一段上部和腾格尔组二段发育厚层低熟烃源岩,具备一定的生烃潜力;浅层断裂带可构成烃类垂向运移的优势通道;浅层大型背斜是形成规模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建议开展针对浅层腾格尔组二段油气目的层系的勘探研究。  相似文献   

5.
川西坳陷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天然气气源对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川西坳陷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是近年来四川盆地海相天然气勘探和研究的热点层系,目前对其碳酸盐岩生烃潜力的认识存在一定分歧,由此导致该地区雷口坡组气藏的主力气源存在较大争议。通过对川西坳陷潜在海相烃源岩开展较为系统的地球化学分析,揭示了雷口坡组碳酸盐岩和筇竹寺组、龙潭组、马鞍塘组-小塘子组泥质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和生烃潜量等特征。其中,雷口坡组碳酸盐岩的原始有机质丰度和生烃潜量整体偏低,有机质丰度相对高的层段发育规模十分有限,不足以形成规模性油气聚集,且雷口坡组高产井与其碳酸盐岩烃源岩的发育程度明显不匹配。气源对比研究表明,雷口坡组天然气主要来自下伏上二叠统龙潭组烃源岩,与下寒武统筇竹寺组或上三叠统马鞍塘组-小塘子组烃源岩不具有亲缘性。雷口坡组储层未经历大规模古油藏聚集,其气藏为龙潭组烃源岩所生成的原油在高演化阶段热裂解生成原油裂解气并直接充注到雷口坡组而形成。  相似文献   

6.
渤海边缘洼陷整体勘探程度较低,烃源岩生、排烃能力分析是研究重点。为明确庙西凹陷中南洼地区油气富集规律,从烃源岩分析和油源对比入手,明确低熟油优势运移通道类型,进而预测油气富集层位与区带。研究表明,中南洼地区发育巨厚沙三段,其有机质母质类型以混源为主,沉积水体为半咸水-咸水环境,现处于低熟阶段,为蓬莱25-6油田主要油源,证明其为研究区主力生烃层系。烃源岩热演化与排烃强度分析表明庙西凹陷中南洼烃源岩热演化程度较低,而低熟油初次运移动力较弱,因此单一型的油气二次运移通道运移量高于复合型通道,沿断层近距离运移馆陶组就近成藏几率较大。研究区中部走滑带断层活动性强且深切油源,主干走滑和其派生断层形成背斜形态圈闭,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7.
根据沾化凹陷沙河街组三段泥页岩有机地球化学参数分析,研究区以生油为主。通过对沾化凹陷构造运动史、断层活动时间、岩浆活动的研究以及烃源岩生烃门限;结合页岩油的勘探情况,结果表明沾化凹陷沙河街组三段泥页岩生烃潜力巨大,并且泥页岩裂缝发育,油气运移发生在构造运动和岩浆侵入停止之后,油气可运移到泥页岩裂缝储层中,从而预示着沾化凹陷具有形成页岩油的良好地质条件,勘探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8.
为了厘清四川盆地川西坳陷新场构造带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气藏的成藏过程,在对气藏构造特征、储层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烃源岩生排烃特征及储层致密化特征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的新场构造带须二段关键时期的埋深图,明确了其成藏过程。结果表明:①三叠纪晚期,下伏马鞍塘组、小塘子组烃源岩开始生烃,此时储层尚未致密化,生成的油气通过广覆式的面状供烃,围绕构造形成了大面积低丰度油藏,在构造位置相对较高的地区形成了相对高丰度的常规油藏;②侏罗纪末期-白垩纪早期,烃源岩进入生烃高峰期,此时储层致密化,天然气主要聚集在断层附近,首先通过断裂向上运移至须二段砂体中,然后通过砂体和层间小断层进行横向、纵向的再运移;③喜马拉雅期,新形成的断层及大量未充填的有效缝使油气聚集发生了调整和改造,油气主要聚集在构造高部位及断裂带附近。  相似文献   

9.
川西北地区海相油气成藏物质基础——优质烃源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川西海相油气勘探程度低,油气成藏条件研究薄弱。通过区域地质、烃源岩形成环境、有机地化和有机岩石学等综合研究,重点探讨了龙门山构造带北段海相优质烃源岩发育情况。龙门山北段海相油气成藏的烃源条件好,主要有筇竹寺组、大隆组优质泥质烃源岩和栖霞组、茅口组优质碳酸盐岩烃源岩,而泥盆系烃源岩分布有限,奥陶纪—志留纪缺乏优质烃源岩形成条件。该区经历过大规模油气运移、聚集成藏和后期破坏过程,分析这一过程对川西海相油气勘探具有借鉴意义。预测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和川西坳陷深处具有良好的海相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0.
伦坡拉盆地是西藏地区已发现的最具油气勘探潜力的盆地,勘探前景广阔。为研究该区烃源岩热演化史和油气运聚规律,开展了钻井岩心分析、二维地震资料解释、单井热演化史模拟、油气运聚模拟及分析等研究工作。结果表明:①在W1和W2井牛堡组三段下亚段底部识别出厚层的浊积砂体;②始新世末期,受高热流和高地温梯度双重作用的影响,牛堡组二段中亚段烃源岩开始生烃,并一直持续至今,烃源岩的成熟呈现出西早东晚的趋势,期间油气主要在蒋日阿错凹陷和江加错凹陷发生少量运移,并在凹陷内部的隆起带及周缘聚集;③渐新世早期,爬错凹陷发生大规模运移,油气沿优势运移通道向北和向南,并通过断层向上覆地层运移。由此推测,在盆地北部的逆冲推覆带中段和南部冲断隆起带中西段,以及江加错凹陷的东部和爬错凹陷的西部存在10处有利油气聚集带。该研究成果为伦坡拉盆地的油气勘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陈国民,刘全稳,徐剑良,胡海涛,张学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是四川盆地的主要烃源岩层和勘探目的层之一,对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天然气储集特征和成藏规律的认识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但针对蜀南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赋存地质条件的研究不多。该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可供勘探面积大,以此作为目的层的探井少,研究程度低。文章分析了蜀南地区须家河组烃源岩母质类型与生成时期、储层主要发育层位与控制因素、圈闭、保存条件及它们之间的匹配关系,搞清了影响蜀南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赋存的各项地质因素。认为蜀南地区油气来源较为充足、有利储层广泛存在、裂缝发育程度较高、盖层条件良好;圈闭的生储盖组合良好,烃源区油气大量生成时间、运移时间与圈闭形成时间和构造改造配套,具有良好的成藏地质条件,有望获得较好的勘探效果,这为蜀南地区须家河组下一步勘探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2003年在赤水地区官南构造钻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须四段气藏以来,针对赤水及邻区陆相碎屑岩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地质综合研究及勘探工作,但大多侧重于地震资料的重新处理及解释、区带及圈闭评价、地层沉积及储层研究。为了进一步深化对该区须四段气藏成藏的认识并指导勘探工作,在系统总结上述诸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通过对烃源岩、天然气组成与碳同位素特征及储层沥青等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须四段储层发育于辫状河河心滩亚相,为特低孔低渗的孔隙-裂缝型储层;须家河组烃源岩具有一定的生烃能力,须四段气藏是一个以海相为主、陆相为辅的上移新储型混源气藏;须四段气藏主要受气源输导体、沉积相、裂缝发育程度及适时的圈闭条件等的控制,气藏具有“多源混合,多期充注”的油气成藏特点。最后提出建议:该区下一步的勘探必须寻找大的断裂带(未断穿侏罗系区域优质泥岩盖层并与下部海相烃源岩沟通)及裂缝发育的部位。  相似文献   

13.
川东北五宝场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勘探获重要突破,中侏罗统沙溪庙组勘探也有重大进展,但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与川中地区典型须家河组自生自储天然气有较大差别。基于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氢同位素、轻烃等实验分析数据,结合具体的地质条件,对五宝场地区须家河组和沙溪庙组天然气成因进行了系统研究,明确下一步的勘探方向。结果表明:①五宝场地区须家河组和沙溪庙组天然气均为以烃类气体为主的干气,干燥系数分别为0.984~0.990和0.950~0.960。②较之于川中须家河组自生自储天然气,五宝场地区须家河组和沙溪庙组绝大多数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组成重、乙烷碳同位素组成轻、甲烷氢同位素组成重。③五宝场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轻烃组成有以正构烷烃为主,也有以环烷烃为主,沙溪庙组天然气以正烷烃为主,芳烃含量低,其特征均介于须家河组自生自储天然气与川东长兴组—飞仙关组天然气之间。结论认为,川东北五宝场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源岩和二叠系龙潭组源岩共同供烃,但混源比例在不同地区有差异;沙溪庙组天然气主要是源于下侏罗统和须家河组烃源岩,可能有少量下伏海相天然气的贡献。在川东北地区应围绕深层通源断裂发育的地区,寻找有效的储—盖组合,以发现下一步勘探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14.
与四川盆地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岩性气藏相对比,近年来蜀南地区须家河组勘探和开发一直没有获得重大突破,蜀南低缓构造区须家河组是否存在岩性气藏形成条件和勘探潜力一直为众人所关注。综合分析露头、岩心和测井资料,并通过对该区须家河组构造背景、沉积砂体、烃源岩和储层等成藏条件、成藏主控因素研究认为:蜀南低缓构造之间存在大面积地层平缓区,具备大面积岩性气藏形成的构造背景;须家河组一段、三段、五段及六段二亚段为广覆式分布烃源岩,具备面式生烃特征,为岩性气藏的形成奠定气源基础;大型敞流型湖盆内须二段、须四段、须六段一亚段和须六段三亚段以砂岩沉积为主,砂体分布广并多层叠置,具备较好储集条件;源岩层与储集层间互沉积,源储一体使蜀南须家河组与川中须家河组具有相似的面状供烃、近源高效聚集成藏特征。蜀南地区须家河组具备岩性气藏形成基础,可形成大规模岩性大气区,勘探潜力巨大。该认识为低缓构造区须家河组勘探部署提供充分地质依据,并指明低缓构造之间的平缓区域是下一步勘探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15.
川东北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浅层致密气具有投资成本低、见效快、分布广、资源量大、埋深浅等诸多优势,是一个高效的勘探开发对象.通过对川东北五宝场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天然气与下伏烃源岩实地采集,进行了相关的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镜质体反射率、显微组分以及总有机碳测定等地球化学实验,根据天然气和烃源岩样品分析,对川东北侏罗系沙溪庙...  相似文献   

16.
依据天然气化学组分及碳、氢同位素等地球化学资料,分析了四川盆地东北部马路背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天然气成因及来源。研究表明,马路背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组分以甲烷为主,含量介于92.60%~99.04%,平均为97.59%,干燥系数普遍高于0.990 0,平均为0.992 2,热演化程度较高;与邻区须家河组天然气对比,马路背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碳同位素明显具有甲烷碳同位素偏重、乙烷碳同位素偏轻的特征,δ13C1值介于-33.70‰~-28.60‰,平均为-30.88‰,δ13C2值介于-36.40‰~-28.90‰,平均为-33.11‰,甲烷和乙烷碳同位素多表现为倒转分布。天然气成因鉴别及气-源对比研究表明,马路背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为Ⅲ型和Ⅱ型干酪根生成的煤型气和油型气的混合热成因气,天然气主要来源于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煤系烃源岩及上二叠统吴家坪组海相烃源岩,甲烷和乙烷碳同位素倒转正是煤型气及油型气混合所致。马路背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高产富集与该区海相、陆相烃源岩双源供烃及深大断裂有效沟通海相、陆相多套优质烃源岩关系密切,沟通海相、陆相烃源岩的通源断裂在该区天然气成藏富集及后期调整改造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川中蓬莱地区须二段气藏特征及有利含气区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赖锦  王贵文 《岩性油气藏》2012,24(5):43-49,54
川中蓬莱地区须二段显示出了良好的天然气勘探潜力,但由于储层孔隙结构和测井响应特征较为复杂,直接影响了其勘探开发效果。为了寻找须二段天然气有利聚集区,综合利用钻井岩心和薄片等资料,对成藏要素,即生、储、盖、运、圈、保的自身条件及其匹配关系等进行了探讨与总结,并对有利含气区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研究区须二段气藏具有充足的油气来源,且位于油气运移的有利方向,上覆的须三段泥岩为其有效区域盖层;具有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及良好的保存条件;研究区总体位于有利的构造-沉积相带,沉积作用是储层发育的基础,成岩作用是决定储层质量的关键,裂缝是决定储层产能的重要条件。对须二段有利含气区的预测研究可为其下一步天然气勘探提供地质依据,同时也有助于类似气藏有利含气区预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四川盆地元坝-通南巴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的成因,明确天然气的来源,综合利用了天然气组分和稳定碳、氢同位素等手段对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四川盆地元坝-通南巴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以甲烷为主,主体表现出干气特征,干燥系数普遍高于0.97,δ13C1和δ13C2值分别介于-34.5‰~-29.3‰和-35.4‰~-21.5‰,δ13CCO2值多数高于-8‰,δDCH4值介于-181‰~-144‰,且与δ13C1值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天然气成因鉴别和气-源对比研究表明,该区须家河组天然气主体为煤成气,来自须家河组煤系烃源岩,其中元坝地区须一、须二段和通南巴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中混入了一定量的原油二次裂解气,它主要为吴家坪组烃源岩生成的原油在裂解程度相对较低时的产物。研究区须家河组烷烃气碳同位素系列普遍发生了部分倒转,其中元坝地区须三、须四段天然气的部分倒转主要源自须家河组烃源岩在高成熟阶段的产物,而元坝地区须一、须二段和通南巴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发生的部分倒转主要源自少量的原油裂解气与大量的高成熟煤型干气的混合。  相似文献   

19.
肖富森  黄东  张本健  唐大海  冉崎  唐青松  尹宏 《石油学报》2019,40(5):568-576,586
四川盆地侏罗系沙溪庙组天然气具有埋藏浅、成本低、周期短、见效快等优点,受到广泛的重视,是目前低油价下效益开发的重要现实领域之一。通过对侏罗系沙溪庙组天然气组分、天然气碳同位素等地球化学实验数据的分析,揭示了川西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天然气来自于下伏的须家河组煤系烃源岩,川中北地区沙溪庙组天然气来自于下伏侏罗系湖相烃源岩,川东北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天然气来自于下伏的须家河组煤系烃源岩和侏罗系湖相烃源岩。结合气源分析结果、构造背景和目前盆地致密气勘探开发程度,明确了侏罗系沙溪庙组浅层致密气向川西北、川中北和川东北地区进行"深化、甩开勘探开发部署"的总体方针,其中川西地区龙门山前缘北段的梓潼凹陷,川中北地区的金华、秋林、公山庙、营山地区以及川东北大巴山前缘的五宝场、渡口河地区具备良好的成藏条件,是下一步浅层致密气的重点勘探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