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探索脑瘫家庭康复指导作为诊疗模式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30例脑瘫患儿,由治疗师康复指导,家长进行家庭康复治疗三个月后观察疗效.家长问卷调查对此模式的认可度.结果: 脑瘫患儿康复显效率45.0%,有效率91.7%;家长对于此模式认可度86.7%.结论: 指导家长进行家庭康复有利于脑瘫患儿运动能力进步,是值得推广的康复模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性瘫痪儿童终止康复治疗的原因.方法:收集71例脑瘫患儿的病史,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中途放弃康复治疗的患儿父母或同其共同生活的其他监护人(祖父母、外祖父母)进行放弃治疗原因的主观问卷调查.结果:脑瘫患儿的轻重度和年龄大小对他们中途放弃康复治疗并无影响,但是外地脑瘫患儿中途放弃康复治疗较明显.而主观问卷调查中中途放弃康复治疗的原因主要为离家远、患儿上学等.结论:针对脑瘫患儿中途放弃康复治疗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随着脑瘫发病率上升和神经康复理念的普及,脑瘫家长逐渐意识到康复的重要性.但长期高额医疗费用,漫长的康复过程给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经济和精神负担.我国政府和世界卫生组织都倡导积极推进社区康复,把康复服务引入家庭.因此,家长树立正确心态是完成家庭康复的核心.家庭康复不仅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使贫寒患儿享受康复,而且更能保证脑瘫终身康复的需求.社区家庭结合康复模式为家长学习康复知识和技术手法提供平台,为最终转向长期的家庭康复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4.
手足徐动型小儿脑瘫,约占脑瘫20%.主要病变在大脑深部基底核,锥体外系.以不随意运动为主要特征,全身肢体活动难以用意志控制,发声、构音器官多受累,且运动时呈非对称性姿势.此型患儿的康复疗效缓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规范的康复治疗与正确的家庭护理,是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康复的保障与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电刺激小脑顶核对脑瘫患儿的康复作用.方法:对在我院康复治疗的3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1例):神经生理学疗法(Bobath+Vojta)+康复中心训练;治疗组(24例):小脑电刺激治疗+神经生理学疗法+康复中心治疗.所有患儿神经生理学疗法每日上午四十分钟训练,在以上基础上加入康复护理人员日常生活指导,疗程为三个月,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GMFM测试量表[1]进行功能评定.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GMFM评分值比较存在明显差异.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在脑瘫患儿的治疗中有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推拿与康复运动疗法结合治疗脑瘫.方法:康复运动疗法治疗过程的不同阶段运用推拿密结合治疗各种脑瘫的疗效观察,显示3-6月龄患儿疗效100%,48月龄以上疗效83.4%,说明年龄越小,有效率越高,疗效越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穴位结合高压氧对小儿脑瘫的治疗效果.方法:48例 1个月至 2岁的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 穴位加高氧) 24例,对照组( 穴位) 24例,治疗前后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评定.结果:经3个疗程( 每疗程治疗15d,休息 15d )治疗后,治疗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运动功能评定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效果校理想.结论:高压氧加穴位对于小儿脑瘫康复的功能改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12例患者采用理学疗法,头针电针、西药和家长配合引导式训练等治疗方法.结果:基本恢复21例,显效59例,有效25例,总有效率91.96%.且病程越短,疗效越好,效果也越好.结论:理学疗法、头针、电针、西药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脑瘫,能使患儿临床症状、体征、智能等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
总结15例鞘内注射干细胞制剂治疗脑性瘫痪的护理经验.包括治疗前准备、心理护理、骨穿腰穿时护理、康复训练及出院康复指导等计划,15例患儿全部顺利进行治疗.认为充分全面的护理,可鞘内注射神经干细胞对脑瘫患儿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促进患儿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采用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对脑瘫患儿母亲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脑瘫患儿母亲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组60例,对照组40例,干预组进行了一定的心理干预,包括认知治疗、心理疏导、集体心理支持治疗及音乐治疗等,并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对2组脑瘫患儿母亲分别在患儿开始进行治疗时、治疗3个月后进行评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前2组患儿母亲的焦虑情绪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3个月后干预组与对照组患儿母亲的焦虑情绪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通过对脑瘫患儿母亲进行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患儿母亲的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Vojta、Bobath及上田法综合治疗脑性瘫痪的疗效.方法:对36例年龄在2月-3岁9月小儿脑瘫患儿同时应用Vojta、Bobath及上田法进行治疗比较治疗前后姿势异常、反射、肌张力、肌力的改善情况,比较治疗前后运动发育率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本文对36例脑瘫患儿应用Vojta、Bobath及上田法各种手技,根据评价异常的结果,制定个体化综合方案,在家长的参与下进行康复训练,36例经一年连续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正常化27.7%(10例/36例),有效72.2%(26/36例),总有效率100%(36例/36例).结论:应用Bobath疗法、Vojta疗法及上田法综合治疗脑性瘫痪,可有效减轻患儿的残疾程度,达到正常化或轻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脑性瘫痪是儿童时期常见的运动性残疾,除运动障碍外,还存在精神发育迟滞、癫痫、视听障碍、语言障碍、生活能力低下等并发症,给脑瘫儿童的康复训练、成长发育带来巨大困难.为这些儿童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护理计划,可以有效地提高康复治疗的疗效,极大地改善脑性瘫痪儿童的运动、智力水平.方法:收集2003年12月至2008年12月住院的痉挛型脑瘫儿童205例,男123例,女82例;年龄8月至11岁.除一般常规性检查外,再作GESELL测试GMFM-66等检查,并对并发症进行诊断、分析,制定个性化康复护理方案.结果:205例经过科学合理的治疗、护理,在运动、智能方面均有提高.结论:充分认识脑瘫及脑瘫的并发症,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康复护理方案,并落实护理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患儿运动功能,减轻残疾,使脑瘫儿童得到最大程度的康复,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总结了2009年4月~2010年10月对在本院诊治的手足口病患儿及家长开展的健康教育,包括后续进行的手足口病知识知晓率及服务满意度问卷调查,电话回访,统计家长对手足口病知识知晓率及满意率.家长对手足口病知识知晓率为90.6%,对服务满意率为95.6%,能积极配合诊治与护理,患儿均在门诊治愈,无病情加重,无交叉感染发生.认为采用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能提高家长对手足口病知识知晓率及服务满意率,有利于做好家庭消毒、隔离与护理工作,促进患儿康复,防止交叉感染和疫情的传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强度减重步态对脑瘫儿童的功能性步态及耐力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10年10月~2011年3月的收治的40例痉挛型脑瘫儿童,治疗前对患儿进行改良Ashorth法肌张力评级以及粗大运动功能评估,把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应用大强度减重步态训练,经过 3个月的治疗后采用用功能性步行分级(FCA)、Berg平衡量表(BBS)进行评定.结果:经过训练,40例脑瘫儿童功能性步态及耐力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但治疗组的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大强度减重步态训练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脑瘫儿童的功能性步态及耐力异常的方法,在脑瘫儿童的治疗中应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干预对脑瘫患儿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诊治的脑瘫患儿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国康复中心制定的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量表对患儿进行评估,观察比较治疗前后患儿的临床护理疗效.结果:干预后患儿各项评估指标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干预前(P< 0.001),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康复训练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脑瘫患儿生活质量,提高ADL,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脑性瘫痪是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多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行为异常、听觉或语言功能障碍,症状在两岁前出现.脑瘫患儿的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除了入院做系统的康复治疗,日常生活护理也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推拿等综合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以点穴、推拿、运动疗法等综合疗法对32例患儿进行治疗.结果:治疗1个月时患儿的智力、姿势、运动、肌张力等各指标均有明显改善,1月显效率为80%,2月显效率达85%,总有效率达85%以上.结论:本治疗方法能有效改善脑瘫患儿的临床症状,近期疗效确切,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总结18例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护理方法.认为采用包括合理氧疗、早期喂养、呼吸道管理、基础护理等多种方法能有效地治疗BPD,提高患儿生活质量,早期脱离对氧气的依赖,使家长对疾病治疗树立信心,缩短患儿住院时间,促使患儿早日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农村脑卒中患者出院后康复治疗现状,寻找影响进行康复治疗的因素.方法:通过对急性脑卒中好转出院患者采用上门随访、门诊随访的方式,分别于出院后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时进行随访,搜集资料,了解治疗(尤其是康复治疗)情况及家庭基本情况、本人情况.结果:患者本人有获取康复治疗指导的要求或愿望者占87%,药物治疗情况:第一个月189例(92.2%),三个月内138例(67.0%)六个月内13例(5.0%);康复治疗情况:第一个月内101例(49.0%),介于一个月至三个月之间者有30例(14.6%),三个月至六个月内有6例(2.9%),其中能坚持功能锻炼者,也会采用针灸、推拿等其他方法配合;影响康复治疗的因素:家人支持是主要因素,第一个月占128例(62.6%);其次是经济维持,第一个月占126例(62.0%);本人信心:第一个月占96例(46.6%);仅有16例出院时医生给予较详细的康复治疗指导;出院后从乡村医生或其他途径获得帮助者仅有8例(3.9%).全县各乡村均没有康复中心.结论:农村脑卒中患者出院后康复治疗是一个严重缺失不到位的现实,这和康复治疗知识的普及及传播不够、康复中心的缺少、患者本人对疾病的认识及信心不足,以及家人的帮助和支持不够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腭裂术后语言训练在术后康复中的作用.方法 对40例儿童及家长进行语言训练方法指导和细致的健康教育,并对其训练前后的语音清晰度进行评估.结果 腭裂儿童的心理状况明显改善,语音清晰度由训练前的平均值46.7%提高到训练后的平均值94.3%.结论 对腭裂术后患儿家长在语言训练中加强健康教育,并定期电话随访进行有效的指导可使患儿获得良好的语言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