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新型的复合锂钙基润滑脂的生产工艺过程和产品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氢氧化锂油相悬浮液作为锂源,相比传统的单水氢氧化锂在生产复合锂钙基润滑脂的过程中,皂化时间短、稠化剂用量少、生产效率高而且环保节能;新型的复合锂钙基润滑脂与传统复合锂钙基润滑脂相比,具有更高的氧化安定性、更细腻的外观和更优异的性能。 相似文献
2.
针对氢氧化锂粉末在螺旋输送机上出现的输送不稳定、不均匀等问题,采用离散单元法对氢氧化锂粉末螺旋输送机进行了优化设计。首先,通过离散单元法建立氢氧化锂粉末螺旋输送机的仿真模型;其次,以螺旋轴径、螺距和转速为试验因素,以平均质量流量和输送稳定性变异系数为评价指标,设计了三因素三水平Box-Behnken正交试验;最后,分析各试验因素对输送稳定性的影响,并进行参数优化和出料口螺杆的优化设计。试验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氢氧化锂粉末螺旋输送机输送稳定性的影响大小依次为:转速、螺距、螺旋轴径。以平均质量流量333 g/s为设计目标,当参数组合为螺旋轴径26 mm、螺距75 mm、转速108 r/min时,得到最小输送稳定性变异系数为20.65%,但未满足输送稳定性要求。为进一步提高输送稳定性,基于以上参数组合,将出料口位置处的螺杆设计成无螺旋叶片,仿真试验表明:输送稳定性变异系数为8.96%,满足输送稳定性变异系数小于10%的要求。该研究可为氢氧化锂粉末螺旋输送机的优化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高农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03,17(2):57-58
以氢氧化镍和氢氧化锂为原料,通过灼烧氧化法合成了锂电池正极材料镍酸锂,制备了结晶度高、层状始构的钴掺杂镍酸锂。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钴掺杂镍酸锂放电容量达到180mAh/g。 相似文献
4.
利用电化学沉积法在铝箔上制备了掺杂导电碳的磷酸铁锂与碳复合的正极材料.通过对比磷酸铁锂市售样品、电化学沉积法制得的样品、电镀液询问沉淀样品这3种样品的物理表面形貌、电化学性能曲线,组装电池后的循环充放电性能曲线,研究了电化学沉积法掺碳对于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得出了电化学沉积法制备LiFePO_4/C复合材料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综述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工作原理、应具备的结构与性质以及目前最具有吸引力的三种正极材料LiCoO2、LiNiO2、LiMn2O4。通过比较这三种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和电化学性能,讨论了这些材料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6.
以十二酰氯(月桂酰氯)与过氧化钠为原料合成过氧化十二烷酰,通过实验对反应收率的影响因素-合成温度、反应液浓度,反应液pH值,反应滴加方式、表面活性剂选择等进行讨论,确定过氧化十二烷酰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产率可达61.4%。 相似文献
7.
在不同条件下,使用由分子量约为3 400的聚丙烯酸合成的聚丙烯酸锂制备了聚丙烯酸锂纳米颗粒,使用TEM观察了它们的形状和尺寸.实验条件下,以1体积的异丙醇为沉淀剂可得到最小宽度为72 nm的聚丙烯酸锂纳米晶;以1体积的异丙醇与2体积的石油醚为分散剂可以制备尺寸较均匀、分散良好的聚丙烯酸锂纳米球.考虑到原料成本,亦可使用1体积的无水乙醇作为制备亚微米(纳米)球状聚丙烯酸锂粒子的良好的分散剂.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硫化锂正极的倍率性能、抑制多硫化锂穿梭并降低成本,以三硫化二锂作为硫化锂的前驱体,聚乙烯吡咯烷酮和碳纳米管作为碳源,经高温处理制备纳米硫化锂/碳复合材料,以此作为锂硫电池的正极材料。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热重分析仪对该复合材料的形貌、结构以及组成进行表征,并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制备的纳米硫化锂/碳复合正极材料中,纳米硫化锂分散均匀并被热分解的碳包覆,合成的三硫化二锂前驱体在空气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能够降低纳米硫化锂的生产成本;将纳米硫化锂/碳复合正极材料用于锂硫电池时,在0.07 C(1 C=1166 mA/g)倍率下初始放电比容量达910 mAh/g,在1.00 C高倍率下循环150次后,可逆容量保持在484 mAh/g,这表明纳米硫化锂/碳的活性物质利用率较高、多硫化锂穿梭较弱。采用三硫化二锂前驱体制备高性能硫化锂复合材料,工艺成本低,有助于硫化锂正极材料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9.
磷酸铁锂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应用于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正极材料.采用化学研磨法制备了磷酸铁锂,并对其结构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高温固相法,化学研磨法可以有效细化磷酸铁锂的颗粒和晶粒,所得材料0.1 C放电容量为132 mAh/g,明显高于传统固相法112 mAh/g的容量. 相似文献
10.
以水玻璃、碳酸锂等为原料,利用凝胶-固相反应法制备了硅酸锂高温CO2吸附材料.用差热-热重技术分析了硅酸锂材料合成过程,确定了合成温度范围,并且对恒温状态下硅酸锂吸附CO2的性能进行了研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粉末衍射技术分别观察和评价了合成材料的表面形貌与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可在700℃、16h煅烧条件下获得纯净的正硅酸锂材料;制备出的材料在700℃下CO2吸附量最大,27min后饱和吸附量可达35%左右,高于700℃则发生CO2脱附反应. 相似文献
11.
为降低卤水石灰法制备Mg(OH)2过程中产物中的钙摩尔分数,探讨了卤水浓度、反应温度、卤水滴加速度、加料方式等对产品质量的影响规律,采用正交实验研究洗涤时间、洗涤温度、洗涤用水量和洗涤次数各因素对钙摩尔分数的影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卤水滴加速度为3mL/min、卤水浓度控制为1.5mol/L、反应温度在60℃时可以制得钙摩尔分数较低的Mg(OH)2,洗涤脱钙的影响效果的主次顺序基本为洗涤温度大于用水量大于洗涤时间大于洗涤次数. 相似文献
12.
微反应器制备纳米氢氧化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乙酸镍溶液和氢氧化钾溶液为原料,采用微反应器技术对制备纳米氢氧化镍进行了研究,实验中考察了反应物浓度、流速和反应温度对纳米氢氧化镍颗粒粒径的影响,并通过ZetasizerNano-ZS90激光粒度测定仪、D/MAX-2500X型XRD和SEM-4800-I型场发射扫描电镜分别对产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制得的纳米氢氧化镍的粒径分布较窄,且平均粒径随反应物浓度提高而增大,随流速增大而减小,随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室温条件下,乙酸镍溶液浓度为0.2mol/L,流速为8.68m/s时制得了近似球形形状、平均粒径为29nm,粒度分布窄的氢氧化镍纳米颗粒。 相似文献
14.
以粉煤灰为原料制取水处理吸附材料。研究氢氧化钠浓度、回流时间、液固比、热处理时间和热处理温度对Cd2+吸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氢氧化钠处理能显著提高粉煤灰的吸收能力;与未处理的粉煤灰相比,吸收率可由40.1%提高到80%以上:通过实验和分析得出氢氧化钠改性粉煤灰的较佳工艺条件:氢氧化钠浓度为3mol/L,回流时间为10h,氢氧化钠溶液与粉煤灰的液固比为6,热处理时间6h,热处理温度为90℃。 相似文献
15.
LiH薄膜制备技术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米厚度、表面光滑的氢化锂薄膜的制备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综述了氢化锂薄膜的制备方法:电阻蒸发法和磁控溅射法。比较研究后认为这两种制备方法制备的氢化锂薄膜,表面粗糙度高,不能达到软x射线多层膜的要求。而脉冲激光气相沉积法可以制备表面超光洁,厚度最小为几个纳米的薄膜,是制备表面光滑的薄膜的一种重要制备方法。 相似文献
16.
孙素桢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4)
本文较详细的叙述了用碳酸锂或氢氧化锂与氢溴酸来制备制冷机用溴化锂溶液的各种方法。并对溴化锂制冷剂的工作原理及质量标准作了介绍,提供了有关文献。 相似文献
17.
Magnesium hydroxide (MH), which is commonly used as a halogen-free flame retardant filler in composite materials, was modified by silanization reaction with γ-aminopropyltriethoxysilane (γ-APS) in aqueous solution at different pH values (pH range from 8.0 to 12.0). The surface properties of grafted γ-APS on MH surface as a function of solution pH value were studied using elemental analysis,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and zeta potential measure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hydrolysis and condensation of γ-APS are activated in alkaline solution and lead to multilayer adsorption of γ-APS molecules on the surface of MH. The type of adsorption orientation of γ-APS on MH surface is a function of coverage density that is altered by changing solution pH value. At low coverage density (e.g.55nm-2), γ-APS molecules are preferentially adsorbed to the surface with the silicon moiety towards the surface, and increasing coverage density (e.g.90nm-2) leads to parallel orientation. At an even higher coverage density(e.g.115nm-2), γ-APS molecules bond to the surface with the amino moiety towards the surface. 相似文献
18.
以烷基化氢氧化镁为核,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壳层单体,制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包覆氢氧化镁的壳-核粒子。系统研究了烷基化氢氧化镁、引发剂、单体、分散剂、反应温度等因素对无皂乳液聚合反应的单体转化率、产物粒子平均粒径及分散系数的影响。通过重量法测得聚合反应体系的单体转化率,用激光粒度仪测定了产物粒子的平均粒径和多分散系数,运用红外光谱分析,透射电镜等手段对产物进行了表征,证实了壳-核粒子的存在。 相似文献
19.
以烷基化氢氧化镁为核,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壳层单体,制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包覆氢氧化镁的壳一核粒子。系统研究了烷基化氢氧化镁、引发剂、单体、分散剂、反应温度等因素对无皂乳液聚合反应的单体转化率、产物粒子平均粒径及分散系数的影响。通过重量法测得聚合反应体系的单体转化率.用激光粒度仪测定了产物粒子的平均粒径和多分散系数,运用红外光谱分析,透射电镜等手段对产物进行了表征,证实了壳一核粒子的存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