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焦粉配煤炼焦的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朝阳焦化厂年产焦炭10万t, 每年焦粉产量为3 000t。由于焦粉市场价格较低, 仅此一项, 每年直接亏损61.5万元, 而且市场销售不畅, 形成大量库存积压。为此, 公司选择了焦粉 炼焦配煤工艺, 经过2个多月的反复试验, 终于取得成功, 不仅提高了焦炭强度而且取得了 较好的经济效益。1 试验过程根据煤岩学观点, 煤可分为活性物和惰性物两部分, 当煤中活性组分及惰性组分达到最优 比时, 焦炭强度最好。我公司配合煤胶质层Y值较高, 且挥发分较高, 更适合焦粉的配入。 为此我们在66-II型焦炉进行了单炉实验, 结果见表1、表2。由表中数据看出, 配合…  相似文献   

2.
焦化固体废弃物对焦炭质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焦化厂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在5kg小焦炉上进行配煤炼焦实验,在保证焦炭质量不变的前提下,分别用2.0%的焦油渣、焦粉、活性污泥替代肥煤、瘦煤、肥煤炼焦。通过正交实验,找出配煤比固定时废弃物的最佳添加量。添加1.0%焦粉、2.0%焦油渣和1.0%活性污泥时所炼制的焦炭质量最好。  相似文献   

3.
齐婳 《煤化工》2007,35(5):34-37
针对济钢焦化厂6#、7#焦炉焦炭M40下降约2%,相关部门对槽内煤质、配煤准确度、焦炉热工操作及配煤指标等系统进行了排查,确认了配用的瘦煤G值低导致配合煤黏结性不足是本次波动的主要原因。通过调整配煤结构、提高配合煤黏结性、延长结焦时间等措施,使焦炭质量恢复到M40 84.0%的正常水平。并提出要建立焦炭质量波动预警机制,提高焦炭质量过程控制能力,加强操作、管理水平,以确保高炉生产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4.
邯郸钢铁公司新区焦化项目于2008年2月投产。目前共有JNX70-2型42孔焦炉4座,年设计焦炭产量200万t。由于该型号焦炉为国内首座7m焦炉,在炼焦配煤方案上无借鉴的经验。焦化厂在做了大量配煤试验后,逐渐优化配煤方案,最终达到了公司要求的焦炭质量目标。  相似文献   

5.
焦粉替代瘦煤的配煤炼焦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煤岩显微分光光度计系统对焦粉配煤炼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了焦粉的配入量对配合煤的镜质组最大反射率及区间变化和显微组分变化的影响,结合小焦炉产品各项质量指标的变化,得到太原煤气化公司焦化厂焦粉的最佳配入比例为1.0%~1.7%,最佳粒度范围为<3mm占98%~100%、<1mm占78%~80%、<0.2mm占40%~50%。煤岩显微分光光度计系统的应用,不但促进了焦粉回配炼焦技术更加系统和精细,也保证了在焦粉配入后焦炭质量的稳定。  相似文献   

6.
根据炼焦生产工艺的实际状况,论述了焦化厂煤场管理系统、焦炭质量预测系统和配煤优化系统的应用过程。由三系统组成的焦化厂生产信息系统操作简单,实用性强。在天津天铁实际应用后,优质焦煤配用量由20%下降到10%,入炉煤和焦炭成本大幅下降,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7.
焦粉和焦油渣的配煤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响  王宁 《燃料与化工》2004,35(1):18-19
小焦炉试验选用两种煤质不同的配合煤,配人2%焦粉(干基),煤质指标见表1,小焦炉试验结果见表2、表3。此外,我们在2号煤中还进行了配入粉碎机后除尘煤粉的试验,以考察配人煤粉后对焦炭质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见表4。  相似文献   

8.
齐婳 《燃料与化工》2007,38(1):29-30
济钢6#、7#焦炉投产后,焦炭年产量达到了280万t/a,对炼焦煤的需求也扩大到380万t/a。自2002年以来,济钢进煤矿点由40多家增加到70多家。如何对新矿点的来煤进行合理利用,以保证配煤和焦炭质量稳定,成为配煤炼焦工作面临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文章介绍了安钢4000级高炉投产前,为保证7米焦炉生产焦炭满足炼铁生产使用,焦化厂展开了7米焦炉配煤结构科学制定和焦炭质量的技术攻关。通过采取矿点配煤、完善技防手段,提高配煤比准确率和干熄焦工艺改进等措施解决了焦炭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焦炭灰分、硫分和强度波动较大的问题,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对同类焦炉焦炭质量控制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李冰 《燃料与化工》2006,37(6):28-29
为了满足市场对大块焦炭的需求,焦化工作者为了减少焦炭裂纹,通常在配煤中加入一定数量的惰性组分(少量焦粉)。根据200kg焦炉配煤试验数据,焦粉粒度小于0.5~0.1m m为最好。一般制备焦粉的原料大部分是取自本厂<10m m的焦粒,通常将破碎到10m m以下的焦粒称作“焦炭单体”,即表示已不存在任何裂纹,所以再继续进行破碎更为困难,这使得在工业规模上制备焦粉成为一项难题。1焦粉制备工艺的设备选择在大同100万t/a焦化设计中,按配煤炼焦试验要求,需配入10%的小于0.5m m粒度的焦粉,在选择焦粉制备工艺的设备时考虑了3种方案:1)选用风扇磨设备制备…  相似文献   

11.
商铁成 《洁净煤技术》2012,(6):39-43,48
以华北地区某焦化厂炼焦用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基础煤样和添加剂性质分析,说明各煤样及添加剂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了具体的配煤方案,得到了配合煤及焦炭的性质。依据煤岩学观点和共炭化炼焦理论,以焦油沥青、石油沥青替代部分强黏结煤,或以焦粉、石油焦作为瘦化剂炼焦,通过与基础炼焦煤配合后进行炼焦试验,对添加剂在炼焦配煤中的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沥青是较为理想的黏结剂,配入量以3%~5%为宜;无烟煤最佳配入量为5%;无烟煤、焦粉、石油焦是常用的瘦化剂,其中无烟煤提高焦炭耐磨强度作用显著,焦粉降低配合煤挥发分作用突出,石油焦在降灰及提高焦炭块度等方面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7.63m焦炉焦炭质量在生产中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洪兴 《燃料与化工》2010,41(4):36-36,38
太钢焦化厂自7.63m大容积焦炉投产以来,通过调整配煤比和控制各种影响焦炭质量的因素,到目前为止,所生产的焦炭质量十分稳定,满足了太钢4350m^3高炉生产需要。现就7.63m焦炉在生产中对焦炭质量控制等问题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预处理不黏煤对配煤炼焦特性的影响,利用小焦炉进行配煤炼焦试验,研究了预处理不黏煤与未处理不黏煤配煤对配煤变质程度、黏结性能、小焦炉炼焦焦炭冷热强度及光学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预处理后不黏煤的镜质组最大反射率由0.46%上升到1.20%,其根本原因是处理后含氧官能团含量降低;预处理后不黏煤仍没有黏结性,但配煤黏结性的下降幅度减小。小焦炉炼焦试验表明,添加不黏煤的焦炭冷热强度降低,在相同配比下添加预处理煤的焦炭强度降低幅度更小,在配比3%时,预处理不黏煤的焦炭转鼓强度上升了0.5%,反应后强度降低1%;而未处理不黏煤的转鼓强度和反应后强度分别降低了1%和4%,其主要原因是焦炭光学组织中中粒镶嵌结构增加,焦炭各项异性指数提高7.7%~15.8%。  相似文献   

14.
煤场管理系统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学钊  秦瑞 《河北化工》2012,35(3):13-15,20
煤场管理直接影响焦炉生产和焦炭品质的稳定,煤场能否合理有效地运作,对减少倒运量、降低装炉煤成本、稳定配合煤及焦炭品质,都有重要的作用。对煤场管理系统进行了优化。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在 2 0 kg实验焦炉上进行的焦粉回配炼焦工艺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 :在生产设备中添加适量的焦粉进行炼焦是可行的 ,并分析了焦粉的粒度和焦粉的配入量对焦炭质量的影响 ,最终认为在炼焦生产中配入3%~ 5 %的焦粉是一种可行的工艺。  相似文献   

16.
邯钢焦化厂通过煤岩显微组分分析和焦炭光学组织含量分析的研究和应用,和小焦炉试验有机结合,建立了焦炭热强度和焦炭光学组织、焦炭光学组织和煤岩显微组分之间的模型,能够根据煤的显微组分判断所产焦炭的质量,科学地指导配煤炼焦生产,从而达到准确预测焦炭质量,优选炼焦煤种,最大限度地降低配煤炼焦成本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谢东 《燃料与化工》2012,43(1):43-44
本钢焦化厂8#、9#焦炉配煤系统自2008年末投产以来,从现场实际出发,对影响配煤准确率的各种因素进行了调整,使配煤准确率提高并稳定在90%以上,有效控制了炼焦成本,保证了焦炭质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高丽 《广西化工》2013,(12):35-36,10
配型煤炼焦技术可以改善煤料的粘结性,增强焦炭强度,节约优质煤资源。文章分析了配型煤炼焦对炼焦煤料性能的影响机理,介绍了新日铁配型煤和住友金属配型煤炼焦工艺,以及各焦化厂通过焦炉实验和生产实践总结的配型煤炼焦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通过40kg焦炉试验,研究了炼焦煤配加焦粉时炼焦工艺、焦粉比例、焦粉粒径对焦炭质量的影响。炼焦煤配加焦粉后能改善焦炭的M_(40),但焦炭的M10、CRI、CSR均变差,捣固炼焦工艺比顶装炼焦工艺适应性更强。  相似文献   

20.
<正>在配煤设计过程中,试验焦炉炭化条件被调整到最优以模拟各种工业焦炉的炼焦条件,控制焦炭质量和工业焦炉操作条件。由于焦炉类型以及配煤的不同,焦化厂的试验焦炉炭化条件也不同。本文4种美国煤样在480kg、350kg和17kg试验焦炉中采用不同的测试条件进行炭化,以研究试验焦炉尺寸、加热类型和装煤堆密度对煤评价的影响,及得到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