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何庆 《山西建筑》2009,35(24):52-53
从基本理念和基本方法两方面探讨了城市开放空间中文化内涵的引入,特别强调了开放空间应作为城市的历史记忆、开放空间与城市肌理及其他用地的功能相交融、以人为本,以增加城市开放空间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王阿慧  石铁矛 《山西建筑》2005,31(18):19-20
论述了兴城古城城市肌理保存完好,民居院落作为古城空间结构的基本单元,它的变迁直接影响到城市肌理,分别从院落空间的构成元素、空间序列等方面,对兴城传统民居院落空间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兴城民居的更新改造意见。  相似文献   

3.
历史街区以其特殊的空间结构秩序,独特的文化内涵成为避免城市发展同质化的一个重要元素,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是当前城市发展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文章运用类型学理论,以大连南山区历史街区(散块状空间)、凤鸣街(连续空间)、东关街(围合院落空间)三个不同空间肌理的历史街区为研究对象,对不同街区特点、肌理形态、环境现状、场所空间、交通道路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比提出了原型修补、平面肌理织补整合、院落形式重塑等延续和重构设计方法,以适应不同街区空间肌理的改造,来达到保护历史街区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赵晨洋  于芬 《山西建筑》2010,36(4):13-14
分析了城市开放空间中的常见事故,进行了安全性及景观安全评价,从安全性角度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各类景观构成元素以及景观设施的安全性设计进行了研究,以保障在城市开放空间中人群活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雕塑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景观要素,本文研究了隐喻主义雕塑创作思路,分析某城市广场雕塑设计。景观雕塑的本体创作,以造型再现、材质肌理、色彩隐喻、文化传承实现雕塑的隐喻表达。景观雕塑与环境的融合,构建内敛和开放两种隐喻空间。  相似文献   

6.
武汉市城市空间形态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睿  傅倩 《山西建筑》2006,32(2):36-37
针对长江在武汉市城市空间形态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城市空间形态的角度出发,对城市肌理、开放空间和实体形态等要素进行了研究,以促进武汉市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世界建筑》2007,(6):76-89
概要SUMMARY这一大型项目通过精心设计的高度和进深,营造了各种不同的建筑体量和开放空间。只有这样,在周围城市肌理尺度下的不同元素才有可能相互协调。项目的总建筑面积近7万m2。  相似文献   

8.
浅议城市广场设计中文化意境的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昼  沈丽珍  于涛 《华中建筑》2010,28(2):174-175
通过文化意境创造是城市广场设计的灵魂的论述开始,接着从材料与肌理、色彩元素、符号元素、空间的结构因素等四个方面阐释文化意境的创造及其表现手法,指出了文化意境的创造对于城市广场建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该文通过介绍宁波北岸琴森小区的设计实践,对城市中心区大规模多层次的社区空间营造过程的剖析,指出城市社区应当是开放的、连续的、多样的、能够融入城市空间肌理和多层次城市生活的人性化社区。  相似文献   

10.
浅谈城市肌理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盈 《山西建筑》2008,34(4):54-55
通过阅读《Collage city》,在其城市肌理认识的基础上,对城市肌理功能空间进行梳理,结合海杜克的"假面"城市理论作比较,探索当代多重肌理体系并存情况下的城市设计新理念,并提出城市三维化设计是解决这一矛盾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1.
魏羽力 《新建筑》2009,(1):115-118
《都市方案》一书从城市最基本的街区肌理入手,分析地块划分方式和城市肌理的关系,通过类型学研究来模拟街区多样性的产生;同时还对道路和公共空间尺度进行了详细分析,为建立公共空间和地块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思路。都市方案通过这些研究可以为城市设计建立一个理性而适应未来变迁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2.
肌理是城市空间形态的重要表征,本文以莱州云峰山文化旅游产业区规划设计为例,从肌理操作的角度,阐述提炼原有肌理的空间模式,结合控制因素的用地规划,剖析原有肌理重塑等思考成果,深入探索了肌理操作的模式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李大椿 《华中建筑》2008,26(7):62-66
城市中任一地块的发展必是随机且有机的,在填充建筑或空间时,除须满足其基本的目标功能外,有必要尊重其历史背景及既有的城市肌理,忠实地反应在新的开发规划上。该文借助台北市的一个方案实例操作经验,从城市填充与填充建筑、流行文化信息、城市肌理及开放空间功能等课题切入,说明文化发展因素在城市填充与填充建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的重要景观资源,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地域风貌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价值。城市滨水空间设计的具体化须以滨水区的实物环境为依托,以景观设计为手段,结合水体、滨水开放空间以及滨水区地形地貌,形成多层次连续的城市滨水地区空间形态。本文以城市滨水区域为研究对象,从城市设计的研究角度,分析城市滨水空间构成的形态要素,总结滨水区城市设计原则,探求滨水空间构成的形态要素与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5.
商林艳 《山西建筑》2007,33(29):51-52
针对打造人性化的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性,以赣州南门文化广场西园为例,通过对其开放空间设计进行的分析,探讨了打造人性化城市开放空间的评价标准和设计手法,从而为城市规划与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高健 《中外建筑》2011,(8):87-89
随着城市滨水公共开放空间对城市的价值越来越重要,有必要在规划阶段制定一系列控制设计要求,以引导对其合理的设计和建设。本文以上海唐镇核心区滨水开放空间设计导则为例,对城市滨水开放空间总体控制设计进行了一些研究,从宏观层面提出了一系列总体控制策略,以及在微观层面通过划分河道景观类型,提出有针对性的控制设计导则。  相似文献   

17.
刘晓惠  汪镇 《中国园林》2010,26(1):68-71
从城市设计和景观设计的整体视野出发,从"悬空园"的定义入手,提出了这种新型城市开放空间的特征:悬空位置、空间关系、可达性和视觉焦点等;从不同方面探讨了它的设计:包括提供公共开放空间、改善城市环境、丰富城市景观等功能内涵;与城市、建筑合而为一的空间组织;以及支撑结构及建筑构造、种植材料、灌溉排水系统及安全防护的综合技术支持等;并就3个案例进行了分析,强调了联合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生态规划设计的观念和过程。  相似文献   

18.
研究公园开放的内涵区别于管理开放的研究视角,依据城市空间密度变化和市民步行需求变化,从城市步行空间视角,反思通过管理手段开放的收费公园在空间状态上并未真正开放的现实问题,问题的出现在于收费管理模式引致的空间模式滞后。以公园城市为理念指导、开放街区化为技术路径,鉴别城市中心公园在城市步行网络中现有状态与应承角色之间的差异。多尺度比较传统公园模式与"开放街区"尺度的不协调性,理清传统公园空间模式向开放公园空间模式的转变途径,提出以外部城市空间步行肌理重塑内部公园交通,构建公园空间开放度评价体系(PSOA法)量化开放程度,以期定量描述空间的开放状态,改善并解决空间的开放问题,更好地应对城市中心地区的空间变化需求,服务城市步行体系,实现以人为本的公园空间和管理的双重开放。  相似文献   

19.
等道空间作为山地城镇空间的核心构成要素,具有多重复合的城市功能与立体化的空间形态。本文着重分析了当前山地城镇街道空间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基于山地城镇特定的城市更新目标,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突出自然要素、重构新旧城市肌理、优化街道界面等城市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20.
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重要的开放空间,城市滨水空间的可步行性建设有助于增强城市活力、提高城市宜居水平。针对城市滨水空间可步行性建设情况,以哈尔滨市松花江沿岸为例,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剖析松花江沿岸步行空间存在的空间肌理、步行空间与建筑形态、视觉景观现状等方面的问题,总结滨水空间可步行性建设存在的不足,以期对城市滨水空间可步行性建设提供参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