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Planning》2020,(9):132-136
美国教育家巴格莱以"多元化"的知识观、"面对现实"的课程观重塑美国课程改革之路,形成了以"永恒价值标准"的核心课程内容、"学科为主、活动为辅"的课程组织形式和"多样性"的教学方法为特征的课程理论,展现了其课程思想的现实性和与时俱进的精神。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8,(3)
定制课程以需求导向为整体设计的生发点,以"满足共需、考虑特需"为设计理念,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课程支撑。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实验小学针对学生们的不同需求,架构了"一体三维"式定制课程体系,以普适性课程满足大多数学生多元选择的需求,以补偿性课程、适应性课程、发展性课程来满足个别学生的特殊需求,课程间相互联系与补充,实现了分类定制和个性定制的结合。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8,(10):28-32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课程发展呈现出从"缺位"到"回归"再到"繁荣"的脉络。其间,课程观历经了由"小"课程到"大"课程再到"微"课程的嬗变。"小"课程注重文本形态的学科课程计划和教材编写。"大"课程认为课程内含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等多种类型,主张课程包含教学,强调在"设计—实施—评价"一体化框架之下开展课程改革。"微"课程则与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相结合,致力于从"微"角度进一步完善学生学习资源、教师课程素养和学校课程体系,作为复数的"微"课程包括微课、微课堂和校本微型课程,强调课程的"细"微、"精"微和"缩"微等特点。课程观的嬗变,积淀起整体主义方法论,即重视对课程的"具观"与"通观"以及二者的相继相融。整体主义方法论推动着学习为本课程的建构,强调以"学习为本"作为课程系统各要素、课程开发各环节的统整基础和价值引领,以"学习"视角观照课程的理念走向、主体发展、环境建设、目标研制、内容开发、实施改进和评估革新。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7)
"去水增金"是对国家新一轮高校课程教学改革计划的形象化概括,是以市场为导向的课程退出机制创新、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课程生成模式创新、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课程评价体系创新。对"水课"之"水"与"金课"之"金"的揭示,是对高校课程教学质量观的本质认识与系统阐发。它既是衡量课程教学质量的标准,也是课程建设所应遵循的指导原则。地方高校开展"去水增金"工作,面临着比传统强校更为复杂的问题与挑战。要充分解放教育思想,为"去水增金"积累最大的共识;抓好顶层规划,实现学校常规教改工作与国家总体部署的接轨;突出办学特色,努力抢占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制高点。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8,(2)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民族学校校本课程实践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遇到如课程编制"庞杂无章"、课程实施"举步维艰"、课程评价"立场偏颇"等困境。为了摆脱困境,民族学校校本课程实践必须大力培养本土化、专业化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理论课程专家,提升民族学校校本课程编制的水平,在课堂实施中坚持以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为指导思想,在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中坚持以民族语言教育立场为导向,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民族学校校本课程实践困境的超越。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14)
台湾发布的《十二年基本教育课程发展指引》提倡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政策。各个学校设计开发校本课程,达到培养"核心素养"的要求并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台湾日南中学以"五力"即思辨力、沟通力、创意力、合作力、联结力为本,开发设计"日南·壮游"校本课程,其中包含五大课程主题,四大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8)
根据当地资源、幼儿经验发展及课程建设的需要,幼儿园构建"热带作物"种植课程,其理念为"种热带作物,爱自然家园",即以大自然为活教材,以热带作物为切入点,让幼儿在快乐、自然的活动中丰富经验、增长知识、获得整体发展。"热带作物"课程依托"每日小课程、每月大主题、每周新游戏"开展;课程实践经历了"园地规划—作物选择—主题展开—多形式延伸"的过程;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应重点关注幼儿主动探究能力的提升等。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5):83-86
项目课程学材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有效载体,是项目课程开发的重要内容。在比较机械设计类项目课程与产品加工类项目课程异同、分析制约机械类设计课程学习瓶颈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岗位定位确定课程学习目标,以工作任务分析确定学习内容,以教学项目确定学习方式"的学材开发思路,提出了"纲举目张""立体多元""模仿迁移""全程渗透"等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20)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强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引领,以发挥各门学科和各类课程优势,全过程、全方位"立德树人"。文章探讨大学英语在构建"三位一体"的"大思政"格局中如何结合自身课程特点,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如何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将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政育人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实践,以实现思政教育与综合素养教育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0.
赵延林  李长风  高红梅 《山西建筑》2014,40(30):253-255
以结构力学课程为核心,结合高层建筑结构课程、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及各专业课的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形成了"3+1"人才培养模式下,以"知识讲授+综合训练+工程实践"为主线的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力学课程"1+0.5+0.5"全程式培养模式,以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工程结构分析与计算能力。  相似文献   

11.
华建兵  孙爱琴 《山西建筑》2011,37(15):237-238
以合肥学院为例,探讨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提出应结合该课程特点及学生就业方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和现场教学,重视实训基地和规范课程的讲解等,以期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2.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内容多、符号多、公式多,体系庞杂。笔者根据教学经验,结合不同知识点阐述了其采用的不同课堂教学方法,以此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教学新模式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晓玲 《山西建筑》2012,38(5):275-276
分析了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特点以及基于这些特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教学改革的尝试,从考试方法、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进行了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以期提高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4.
赵孝平  周敏  施晓丽 《山西建筑》2010,36(19):195-196
对高职《道路建筑材料》课程改革进行了探讨,结合该课程的特点,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两方面入手,具体阐述了理论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试方式等的改革措施,以期改善和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土木工程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平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分析中国土木工程高等教育特点的基础上,阐述了课程设计实践环节的重要意义及存在的问题。基于多年指导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经验积累,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提出"整合资源,划分模块,构建课程设计网络教学平台"的思想,并在相关教学中加以应用。文章是对传统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的探索改进,将有助于促进学生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激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从课程知识体系构建、课程实施手段完善两方面,进行了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基础课混凝土结构学的课程改革和建设,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教学团队等方面提出了提升课程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应对策略,初步建立了一套适用于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混凝土结构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期为相关专业课程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郑贤忠  连丽 《山西建筑》2010,36(36):215-216
结合近几年来的教学改革实践,总结了高职建筑材料课程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之处,探讨了课程改革后的几种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现状,指出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效果、实验教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针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特点提出,通过导入式、启发式、讨论式、自学式、教学手段多样化等多种方法改善教学质量和效果。教学实践表明,改革措施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从而实现高等院校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农林院校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农林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所面临的问题,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探索了以提高学生实际应用知识能力,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强化课程教学效果的工程制图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20.
尝试将数字化学习的概念引入到外国古代建筑史课程教学改革中,从而使该课程在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上发生根本性改变,并提出了数字化学习中信息技术与外国古建史课程整合的原则、方法、问题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