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假设桩侧自重湿陷黄土浸水变形曲线符合指数形式,推导出了摩擦桩在桩侧土浸水后处于弹性阶段时,单桩侧摩阻力、中性点位置以及桩身轴力的解析表达式。分析了自重湿陷性黄土浸水对桩侧摩阻力及桩身轴力分布的影响,为桩基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妥善解决湿陷性黄土地区负摩阻力引起的桩基承载力下降问题,以消除桩周黄土湿陷性为出发点进行新途径和新方法的探索,采用非传统的特殊浸水方式分别对混凝土灌注桩、微型钢管砂浆复合桩进行了现场试验。结果表明:桩顶受荷时采用注水孔与试坑相结合浸水量较大,浸水段桩侧以负摩阻力为主,最大值达319.62 kPa,局部出现正摩阻力;成桩过程中采用泥浆循环浸水量较小,桩周土体在桩顶受荷前完成部分湿陷,受荷后桩侧以正摩阻力为主,局部出现负摩阻力,且数值较小,最大值为32 kPa;特殊浸水条件下桩周土体沿桩身分段湿陷,桩侧出现多个负摩阻力峰值及中性点,正、负摩阻力交错分布;桩基负摩阻力的大小受浸水方式、加载方式、浸水固结时间的综合影响,建议在桩基施工过程中采用合理的施工工艺对桩周土体预先进行微量浸水,消除部分黄土湿陷,以避免由于地下水环境改变而引发的桩基承载力下降。 相似文献
3.
4.
地面水对黄土地区桥梁桩基承载力影响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土因其特有的工程性质,使位于黄土地区的桥梁桩基础在桩周土受地面水浸湿后产生湿陷变形,该变形引起桩的负摩阻力,降低了桩的承载力。通过陕西芝川河特大桥桩周浸水前、后的荷载试验,对黄土区域桩基浸水前、后的承载性状进行了分析研究,揭示了地面水对黄土区域桥梁桩基承载力性状具有较大的影响;分析了桩及桩周土浸水期间的沉降变化规律。研究成果对黄土区域公路桥梁桩基础的设计与施工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6.
结合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厚度大于35 m的场地上进行了挖孔灌注桩(桩径为0.8 m,桩长为40 m,浸水坑直径为30 m)的大型现场载荷–浸水试验。设置了4种类型的试桩(无摩擦桩、空底桩、摩擦端承桩和悬吊桩),采用了多种测试方法(钢筋应力计、滑动测微计等)。研究结果表明:空底桩和悬吊桩在长度比湿陷性黄土层厚度小许多时,所测得的正、负摩阻力数值偏小,穿透整个湿陷性黄土层的摩擦端承试桩所得结果比较符和实际;实测负摩阻力远高于黄土规范建议的负摩阻力值,且负摩阻力的数值与场地的湿陷类型、湿陷量的大小无明确对应关系;桩土相互作用能减小场地的湿陷变形量。对黄土中几个大型工程的现场灌注桩试验资料分析发现,中性点位置超出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提供的参考值范围。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供今后类似场地的灌注桩的设计及修订黄土规范参考。 相似文献
7.
8.
9.
为使湿陷性黄土地区桩基负摩阻力问题得到实质性的解决,提出了一种在桩基施工过程中通过桩周土体浸水消除部分黄土湿陷以提高其承载能力的思想,并以此为出发点,阐述微浸水概念,设计现场试验,进而分别对不同地层条件下及不同微浸水程度后桩侧负摩阻力的分布特点、发展规律展开初步探索。研究结果表明:高压循环注浆成桩工艺既能实现桩周土体的微浸水,使其首先发生预湿陷,又能使漏浆层以下一定深度范围内土体浸水程度明显增强形成强浸水段,引发再湿陷,产生负摩阻力;土层中漏浆层的不连续分布,致使桩周土体在桩体受荷后分段湿陷,桩侧负摩阻力沿桩身呈现交错分布的形态;随着微浸水程度的逐步增加,桩侧正摩阻力逐渐受到削弱,单桩极限承载力逐渐减小,与此同时桩侧负摩阻力逐渐增大,但增幅不大、数值较小。最后,指出本次试验的不足之处,并对后续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针对湿陷性黄土地区高填土桩基因负摩阻力导致的变形过大,承载力降低等问题,结合具体工程实例进行了分析,总结了负摩阻力对桩基承载力的影响,探讨了降低负摩阻力影响的具体措施,以期指导实践,保证湿陷性黄土地区桩基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11.
湿陷性黄土地区桩基的负摩阻力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湿陷性黄土地区桩基的负摩阻力发生机理、条件及特性,从单位负摩阻力、下曳荷载的计算、桩的承载力计算等方面,对负摩阻力的计算作了介绍,并提出了减少负摩阻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豫西湿陷性黄土地区郑西客运专线9座桥梁钻孔桩承载力试验研究,并以枣香河特大桥试桩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水平单桩水平静载试验和摩阻力试验为例,从试验方法、数据分析等方面进行了阐述,通过试验研究结果对钻孔桩设计参数进行了优化,既方便了施工,又创造了效益。 相似文献
13.
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中的应用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层建筑的迅速发展,大柱网的普遍使用,使得结构设计对地基强度和变形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往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广泛应用的灰土垫层法、灰土挤密桩法等地基处理方法难以满足设计要求。以具有完整的现场荷载试验资料和沉降观测结果数据的工程实例为依托,对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PHC管桩)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中的设计应用进行较详细的理论分析、研究和探讨,认为根据土工参数估算的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偏于保守;并提出基于单桩载荷试验得出的试桩曲线,考虑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协同工作时的沉降分析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研发了一种PHC管桩内力测试方法,应用该方法对湿陷性黄土场地中PHC管桩分天然和浸水工况进行了载荷试验过程中的内力测试,研究了湿陷性黄土地基中PHC管桩的承载力性状和侧阻力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干黄土中的多节PHC桩,浅部桩体的侧阻力存在发挥不佳的可能,该情况下土体浸水也不能有效提高侧摩阻力,同时桩周土自重湿陷沉降在桩侧产生的负摩阻力也较小;下部桩体侧阻力随深度的分布曲线呈单峰状,峰值深度随荷载增大逐渐向下移动;黄土与古土壤互层地层结构中的PHC管桩,在极限荷载作用下桩身压缩量是构成总沉降量的主要部分。 相似文献
15.
以具体工程为研究背景,结合工程的地质条件,对灰土挤密桩在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场地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着重介绍了试桩的设计和检测要点,指出当建筑物基底荷载不大于350 kPa时,采用灰土挤密桩法处理地基效果显著,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以某具体工程为依托,介绍了灰土挤密桩施工前准备工作及其施工工艺流程,并对灰土挤密桩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应用的质量控制及检验作了研究,工程效果表明:灰土挤密桩在类似条件下应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黄土湿陷性成因的分析,对石灰砂桩加固黄土湿陷性地基的过程分成三个阶段进行挤密分析,得到了其加固效应的表达式,最后,通过对加固前后的受力机理和现场浸水试验的P—S曲线的研究,进一步验证了石灰砂桩在加固湿陷性黄土地基的优越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为了模拟预压工况下非连续降雨对兰州湿陷性黄土对桥梁桩基摩阻力影响,以自然渗透方式进行了现场试坑浸水试验。通过埋设钢筋计测算桩侧摩阻力,埋设水分探头测浸水深度。结果表明,浸水最大深度在10m左右,且在该深度处含水率增量很小,说明浸水主要影响区域已在10m之上。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桩侧负摩阻力始终存在,且其峰值随着荷载递增而增大。加载阶段,负摩阻力分布区间长与桩长比值约为0.24,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卸载过程中,也存在负摩阻力,区间长与桩长的比值在0.28~0.45范围内波动。试验结果表明,首次降雨对桩基受力影响较大,较长时间的间断性二次降雨影响较小。负摩阻力区间比规范规定的小,在实际桩基设计时,既要充分考虑首次降雨的影响,又可以根据负摩阻力长度和适当调整桩长。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对湿陷性黄土地基用灰土挤密桩挤密处理的过程,以达到消除湿 陷性,提高地基承载力,保证结构安全与正常使用的目的,对黄土地区地基处理设计和施工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