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贵阳某深基坑土钉支护设计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聂淼  郑玉元 《山西建筑》2009,35(3):124-125
分析了深基坑土钉支护的工作原理,归纳了土钉支护技术的优点,通过具体工程实例,详细地介绍了土钉支护的设计和施工积累的深基坑土钉支护施工经验,指出深基坑土钉支护技术是一种可行的、经济效益可观的技术。  相似文献   

2.
控制邻近建筑物变形的复合土钉支护技术设计和施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土钉支护技术在软弱土基坑中存在边坡位移较大,安全程度降低等问题,介绍复合土钉支护技术(土钉+微型桩)在饱和粉土基坑支护中控制建筑物与边坡变形的实用设计方法和施工处理措施。通过现场试验和监测,对比分析普通土钉支护与复合土钉支护效果。工程实践证明,复合土钉支护(土钉+微型桩)技术能有效地控制基坑位移。  相似文献   

3.
刘智勇 《四川建材》2011,37(4):213-215
本文论述了复合土钉支护技术(土钉+微型桩)在饱和粉土基坑支护中控制建筑物与边坡变形的实用设计方法及施工处理措施。通过现场试验与监测,对比分析了普通土钉支护与复合土钉支护效果。工程实践证明,复合土钉支护(土钉+微型桩)技术能有效地控制基坑位移。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复合土钉技术(微型桩 土钉)在饱和粉土基坑支护中控制建筑物变形的实用设计方法及施工措施。通过现场试验,对比分析了复合土钉与普通土钉技术控制边坡变形的效果。分析表明,采用复合土钉支护的边坡变形比普通土钉支护的减小了40%~60%。实践证明,复合土钉支护技术能有效控制基坑位移。  相似文献   

5.
周书东 《土工基础》2013,27(3):29-32
复合土钉支护因适用范围广、施工便捷、经济性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基坑支护工程,成为应用最多的支护型式之一。简要介绍了土钉支护技术的应用现状,阐述了普通土钉支护及不同类型的复合土钉支护的设计要点及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了土钉支护技术未来发展和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通过介绍土钉支护技术,在上海某广场地下车库基坑支护中的应用,阐明了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技术在土钉支护施工中的重要性,并对土钉支护技术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针对土钉支护技术在软土基坑中存在边坡位移较大、安全程度降低等问题 ,确定在软土和填土基坑中采用复合土钉支护技术进行基坑支护方案的设计与施工 ,以限制基坑边坡的变形。通过现场试验与监测 ,对比分析了普通土钉支护与复合土钉支护效果。工程实践证明 ,复合土钉支护技术能有效地控制基坑位移  相似文献   

8.
土钉支护结构优化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0 前言土钉(Soilnailing)支护技术是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支护技术。与传统的支护方法相比,具有工期短、造价低、施工简便的优点,尤其在场地受限,无法使用大型、重型施工机具时,更能显示出其独特的优越性。因此,土钉支护技术现已得到广泛的应用。1 土钉支护设计的原则对土钉设计应遵循的原则问题,人们几乎很少研究。土钉支护设计除应进行理论研究外,还应结合土钉施工经验、地层条件、支护结构的受力机制进行具体分析。有些土钉工程失稳的原因就缺乏对设计进行综合考虑。从目前的一些工程实例来看,土钉布置五花八门,尤其是垂直…  相似文献   

9.
陈俊  刘斌 《建筑施工》2005,27(4):17-18
复合土钉支护技术通常采用支护技术是搅拌桩 土钉墙结合支护方法,但在实际工程中通常由于工程环境及施工工期紧张的各种因素可采用多种支护形式结合。如搅拌桩重力坝、单排搅拌桩 土钉墙、双排搅拌桩 土钉墙、微型桩 土钉墙、土钉墙。这就要求基坑围护设计与施工两者紧密结合,也充分证明复合土钉支护多样性和兼容性能力。  相似文献   

10.
鞠恒进 《山西建筑》2010,36(28):92-93
通过土钉支护技术在人防地下街工程的实际应用,介绍了土钉墙设计、土钉墙边坡支护施工及其质量控制要点,实践证明:土钉墙支护技术的应用解决了基坑边坡的强度及稳定性问题,保证了施工的安全。  相似文献   

11.
广州人民公园使用状况评价报告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采用相关文献收集、现场观察、绘制草图、分析功能分区、收集管理部门的信息、记录使用者的活动和痕迹、对典型使用者进行访谈、数据整理等方法,对人民公园的使用做出系统评价,包括位置、尺度、视觉、使用和活动、微气候、入口和边界、交通、种植材料、场地家具等,从中归纳总结出广州人民公园改建使用后的状况.并在分析使用状况的基础上找出公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就每个问题提出适当的设计或管理的改进意见并提交意向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2.
王小林 《建筑科学》2012,28(5):30-33
为了查明成兰铁路沿线茂县曲谷沟小学后山崩塌地质灾害的类型、结构形态、规模、变形特征及成因机制,对该崩塌地质灾害开展了工程地质应急勘查工作,采用地面测绘、探井、原位测试等多种勘查手段,查明该崩塌、教学楼的不稳定斜坡(陡坎)成因、类型、规模、范围、稳定状态及危害性,并分析其变形机制,表明:崩塌危岩体规模级别属中型,危害对象等级为一级,勘查地质条件类型为复杂,该灾害体治理工程等级为Ⅰ级。得到的结果可为进一步的评估防治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吴忠宾馆整体平移工程设计与实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城市规划的需要,吴忠宾馆需要移位。介绍了高53.7m的宁夏吴忠宾馆的平移设计与实施,包括工程特点与难点、移位方式选择、下滑梁及基础、反力系统设计、托盘梁系设计、墙柱切割、平移工程、工程监测、PLC液压同步控制技术、到位连接、工程实施情况、沉降问题、平移总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情况等。吴忠宾馆成功平移为高层建筑保护提供了新的选择,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4.
解培一 《山西建筑》2012,38(1):149-150
以某高速公路,路堑开挖时发生大型滑坡事故的处理为例,介绍了滑坡产生的原因、处理方案的确定、实施及治理后的质量等,采用放缓坡率、加大边坡平台宽度、分级开挖、逐级防护等措施,安全、顺利地完成了滑坡的处理,为类似路基及特殊地质条件下的大型滑坡处理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5.
16.
安健 《工程质量》2013,31(6):5-8
阐述了地暖的概念、原理和地面构造。并通过对地暖设计、施工、检验和调试各阶段进行探讨:分别从热负荷计算、加热管系统设计、地暖系统工程做法的选择、伸缩缝及防水层做法、施工前、施工中、施工后、水压试验和试运行等方面分析了地暖应注意的要点,为地暖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近二十年来,随着我国国力的迅猛发展,各类纪念馆的兴建若群星闪耀,如名人纪念馆、历史事件纪念馆、文化遗产纪念馆、工业产品纪念馆等。其中名人纪念馆无论是在数量上、质量上、还是规模上,都占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其设计方法直接关系到纪念馆的精神表达、与时俱进、感悟主题、大众记忆的传承、续语、转化和拓展。作者力求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多方位地探寻现代城市纪念馆设计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8.
风险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对风险的正确估计是项目成功的重要因素.为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在项目建设之前必须对工程质量、安全、投资、进度等四大目标进行风险分析与控制,针对施工方的风险管理,对四大控制的风险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将其影响因素归纳为: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政治经济因素,管理因素,社会因素等;进而按照上述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高速通过的失控列车是高铁站雨棚结构的倒塌风险源,对雨棚结构进行抗连续倒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为兼顾有限元分析的精度和效率,引入一致多尺度有限元结构建模方法,通过算例验证其应用于结构倒塌动力分析的合理性与准确性。以某高铁站的2个雨棚结构为背景,选取易受失控列车影响的区域建模,利用LS-DYNA建立多尺度模型。采用拆除构件法分析拆除柱后剩余结构的非线性动力行为,以考察雨棚结构的抗连续倒塌性能。结果表明:对于钢结构屋盖雨棚而言,拆除边柱、次边柱和中柱后,拆柱点竖向位移分别为17.6、13.1、12.4 mm,对应的梁端转角依次为0.001 5、0.001 1、0.001 1 rad,均小于规范限值0.009 6 rad,即钢结构屋盖雨棚在3种拆柱情形下均未发生倒塌; 对于钢筋混凝土屋盖雨棚而言,拆除边柱和次边柱后,结构均发生了局部坍塌,但坍塌未延续,即不会发生连续倒塌; 拆除中柱后,拆柱点竖向位移为88.6 mm,对应的梁端转角为0.007 7 rad,小于规范限值0.04 rad,即钢筋混凝土屋盖雨棚结构变形较小,未发生倒塌。  相似文献   

20.
Podgorica, known as the “city under the mountain,” rests at the intersection of five riversand is Europe's youngest capital. Over a 2000-year-long history, Podgorica has experienced turbu-lence. The city has suffered conquests, wars, nearly complete destruction in WWII, associated with war-related conflicts in the 1990s, and gained its independenc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Today, Podgorica is a vibrant, dynamic, and rapidly growing city, with current developments that reflect the consequences of post-socialist economic, institutional, social, and cultural transition. In this case stud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of Podgorica is presented in six stages: Roman, Ottoman, Principality of Montenegro and Kingdom of Yugoslavia, socialist, transitional, and contemporary. The study shows the influence of each perio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and highlights two major challenges of present-day architecture, that is, growing into a modern-day metropolis and the challenge of juxtaposing contemporary Podgorica with Titograd and old Podgoric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