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传统聚落旅游开发中的色彩景规划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聚落色彩景观是特定地域文化的极佳视觉传达。在旅游开发中,传统聚落色彩景观可以构成不同旅游地鲜明的个性标识,传递其独特的美学思想并再现其久远的历史积淀。在正视旅游开发对传统聚落色彩景观产生负面影响的前提下,从延续历史文脉、凸现地域特征、实现功能分区以及构筑和谐通感四个方面,探讨在传统聚落旅游开发中,通过合理的色彩景观规划和管理,推进传统聚落旅游开发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3)
以中国知名乡村旅游地婺源的传统聚落"篁岭"为研究个案,采用文化地理学中景观基因信息链的理论视角,通过对篁岭传统聚落地域文化景观基因的发掘,析出具有代表性和标志性的篁岭古村地域文化信息,同时结合旅游体验的塑造理念,提出了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旅游体验开发概念和内涵,深度构建了篁岭传统聚落景观基因"信息元-信息点-信息廊道"(核—点—轴)联动一体的旅游体验开发模式。尝试为婺源篁岭、徽州乃至全国传统聚落旅游开发背景下实现传统文化永续传承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传统乡土聚落的旅游转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传统乡土聚落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是非常宝贵的历史遗存 ,但由于其二重性而面临保护的困境。对其进行适度的旅游开发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转型方式 ,可以促进传统乡土聚落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对传统聚落的旅游开发力度逐年加大,在开发与建设过程中,对原有的空间格局、建筑风貌、民俗习惯破坏严重,一些传统聚落因旅游开发,面临生态环境恶化、历史风貌丧失、居住功能退化等诸多问题。在发展传统聚落旅游的过程中,尽量保护传统聚落的文脉传承,丰富传统聚落独特的文化内涵,赋予传统聚落新的功能,使传统聚落焕发新的光彩。本文在分析云盖寺古街聚落现状之后,对传统聚落居民点的文化传承、建筑风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一系列的优化策略,从而对聚落居民点进行高效的旅游开发,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创造和谐的人居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文化旅游的概念与发展现状,简述了传统村镇聚落文化的旅游资源,基于传统乡镇聚落的保护原则,提出了传统乡镇聚落的保护与更新策略,为传统文化的延续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6.
从不丹的聚落说起,以OgyenCholing村为分析案例,研究不丹传统聚落的旅游开发模式,分析聚落的现状以及随着旅游开发而发生的一系列转变,探讨了不丹开发模式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从而启示中国传统聚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传统聚落型古村落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属性和极具特色的自然环境。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逐渐将目光转移到传统聚落型的古村落上,如何对其进行保护和旅游开发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以宝珠村为例,分析探讨了传统聚落型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具体事宜,为实际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郁枫 《世界建筑》2006,(5):118-121
本文通过对德中两处世界遗产聚落——吕德斯海姆和宏村的比较研究,描述了传统聚落经历旅游产业化转型、从而引发相应社会空间变革的特殊状态。文章指出了影响传统聚落旅游转型的引力要素,并分析比较了两处案例旅游转型的过程,最后探讨了旅游转型过程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从母系家屋的文化和社会内涵说起,分析了聚落的现状以及当前面临的旅游开发及建设的影响,探讨了处理聚落保存与发展所应持的态度。以及如何在维系摩梭居民生产与生活方式,保存摩梭文化的基础上,以旅游业促进聚落持续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李淼  朱蕾 《建筑师》2005,(4):97-98
近年来,商业性旅游开发几乎已经成为传统聚落保护性开发的惟一模式。同时从社会各界传出的大量褒扬声在相当程度上掩盖了这种商业开发的弊端,甚至造成了“商业性开发=保护”的假象。本文在分析传统聚落旅游开发所遵循的逻辑的基础上,指出这种开发的本质是构建一种类似迪斯尼空间的逻辑假象,希望能借此引起反思。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传统民居现状 ,提出聚落生态文化的概念 ,并运用生态学、景观学、建筑物理学等相关理论对其基本特征、形成机制、景观价值、空间特性及社会和经济效益等作了进一步分析 ,指出聚落文化发展与技术结合的重要性 ,人聚环境规划、开发、利用、保护的设计原则及相关对策 ,对今天日益升温的民居聚落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及缓冲区普遍存在大量社区居 民,如何科学选择居民点发展模式是遗产保护管理中需重点关 注的问题。以云岭片区为例,首先通过对社区历史风貌、人口 结构与产业发展模式等进行田野调查,利用指标体系法从自然 条件、区位条件、人口结构、产业发展模式、景观风貌与传统 文化五方面对云岭片区居民点居住适宜性进行评估。其次,利 用物种分布模型研究居民点对滇金丝猴栖息地的影响,得到基 于遗产地核心价值保护的居民点分类结果。对以上研究结果进 行叠加分析,最终将片区内各居民点分为搬迁型、疏解型、传 统生活生产控制型和生态旅游控制型4种发展模式。研究成果 将为以标准x入选的世界自然遗产地居民点发展模式的探讨提 供技术指导和案例参照。  相似文献   

13.
生态发展:中国传统聚落未来(节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复合生态系统理论,通过对中国传统聚落生态特征及现实危机的分析,指出传统聚落发展必须是可控的,“生态发展”是传统聚落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4.
周霖  吴卫新 《建筑师》2010,(2):57-62
本文通过对文化遗产"原真性"含义及其评价标准的解读,以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研古城束河古镇在旅游开发中对原住居民不同政策的进行对比与探讨,指出原住民才是传统聚落更新与发展的价值主体与本质,其日常生活与交往活动的保留才是延续历史传统聚落"原真性"的真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5.
向达  高静  胡辉 《中外建筑》2011,(5):72-73
传统民居聚落及其相关的形态、景观、文化都具有有极高的价值,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经济发展、旅游开发及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大量聚落正在逐步丧失其独特的文化形态。本文通过对青海省藏族地区传统聚落进行研究,总结并提出其更新模式及特点,以期对以后的规划产生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相对于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由于所含要素更加丰富,并有着特定而复杂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结构,往往具有整体性功能和多样化利用价值。以世界文化遗产——河坑村土楼群为例,通过对村落历史沿革、选址布局及生态山水环境等方面的梳理分析,重点剖析自然景观构成要素与现状风貌,并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水景观与稻田景观类型。最后在整体风貌保护、人居环境改善、适度旅游开发等方面提出河坑村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与发展策略,为制定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整体性保护框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和扩张,处于地理劣势的少数民族聚落经济落后,少数民族聚落空间秩序混乱不堪,并逐渐被肓日的旅游业所侵占,本土文化缺失.少数民族传统聚落如何进行更新,是当今风景园林规划者亟待思考的问题.少数民族传统聚落特点突出、空间结构类型各异,在研究其各自特点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民族开展不同方式的景观更新,需要更加行之有效的理论和措施.在现代文化洪流的冲击中,使少数民族乡土景观能够得到恰当的保护和关注,使这些即将消失的文化重现光芒.  相似文献   

18.
针对当代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中乡土文化丧失的困境和乡村旅游转型发展的需求,基于乡村人居环境学“背景、活动、建设”三位一体的理论,乡村人居活动展开,文章研究乡土聚居文化与现代乡村旅游相互耦合的途径和内在机制,通过对乡土文化特征价值的定量化评价和对乡村旅游开发模式适宜性的评估测定,建立二者对应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SEM)。进而,从乡村旅游空间规划、乡村旅游活动策划、乡村旅游开发建设3个层面提出实现乡土文化传承与现代乡村旅游发展有机耦合的干预模式。创新性提出乡村旅游资源资本化模式,以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政策为契机、依据旅游资源的价值性实现旅游资源经营权的资本运营,从开发机制上保障乡村居民在旅游开发中的经济收益,从而通过乡村旅游的产业化发展使村民安于乡土、延续具有地域特征的乡村生活方式、承载“山水乡愁”,实现乡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为科学优选自然保护地社区居民点发展模式,构建客观评价模型对社区居民点发展模式进行定量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基于“中国丹霞”福建泰宁世界自然遗产地9个社区居民点的调研数据,采用序关系分析法,以居民点人口结构、居民点景观风貌与传统文化、居民点产业发展模式,以及居民点位于遗产地的位置4个一级指标和相应二级指标为评价准则,构建该遗产地社区居民点发展模式优劣评价模型。研究表明,该遗产地9个社区居民点发展模式中,4个为疏解型,3个为搬迁型,2个为控制型,没有发展型。研究结果可为该遗产地社区居民点科学遴选发展模式提供定量评价依据,也可为生态价值高的自然保护地社区居民点发展模式的遴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对传统古村落旅游开发发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徐蕻 《山西建筑》2010,36(2):15-16
以丽江和西递宏村两个著名旅游景点为例,通过相互借鉴各自在旅游开发中的优缺点,探讨和研究了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两者间的共生与共赢,从而确保传统古村落旅游开发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