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密西西比河畔的握手——中国防水代表团访美纪行@中国防水协会访美代表团  相似文献   

2.
2013年5月11-22日,以中国建筑防水协会副秘书长苏明为团长的中国建筑防水协会种植屋面技术代表团一行14人,访问了欧洲多个种植屋面相关企业、协会、科研机构等,就阻根剂、耐根穿刺防水材料检测、种植屋面技术、柔性防水卷材标准化等方面的内容,对相关单位开展了技术交流与考察.杨斌、田凤兰、韩丽莉、朱志远等专家和企业代表参加了此次技术交流和考察.  相似文献   

3.
广州汇华国际酒店地下工程防水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详细介绍了广州汇华国际酒店地下室防水工程施工技术,包括地下室底板、侧墙及各种细部节点采用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与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的防水做法和具体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深圳滨海医院地下室防水的设计方案和选用的主要防水材料,并对地下室底板、外墙的施工工艺、节点处理作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彩虹防水材料有限公司河南省彩虹防水材料有限公司位于闻名全国的“建筑防水施工之乡”——河南省项城市,是河南省最大的新型防水材料生产企业、河南省政府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省级“重合同、守信誉”企业,系中国建筑防水材料工业协会会员单位。具有国家二级防水施工资质的“河南省彩虹防水工程有限公司”和“河南省彩虹化学研究所”属公司控股的全资公司和科研机构。  相似文献   

6.
2013年10月24日至11月7日,以中国建筑防水协会理事长朱冬青为团长、防水行业联盟企业领导为主要成员组成的中国建筑防水代表团共33人,受德国屋面工程协会及欧洲多个企业、研究机构和培训机构的邀请,对欧洲进行了为期15天的访问.在欧期间,代表团拜访了德国屋面工程协会,参观了德国屋面工人技术培训学校,访问了德国古塔公司、瑞士西卡渗耐公司、意大利吉瑞公司和巴赛尔公司,考察内容涉及上述企业的波形沥青瓦、TPO防水卷材、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生产线以及TPO研发中心和TPO母料生产工厂,最后,参观了法国巴黎国际建材及设备展览会(BATIMAT 2013).在欧期间,与众多国际同行进行了广泛沟通和交流,领略了国际建筑防水技术现状与发展,了解了欧洲防水市场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10月29日—11月11日,由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防水分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曲慧女士为团长的中国防水代表团一行22人进行了为期14天的欧洲商务考察。代表团先后走访了意大利马贝集团Polyglass公司、瑞士西卡渗耐公司、德国屋面工程协  相似文献   

8.
2006年2月14日至17日.由德国屋面工程协会主办的“2006年国际屋面和墙体展览会”(ROOF+WALL)在德国科隆举行。该展会与美国屋面工程协会主办的“国际屋面博览会”和中国建筑防水材料工业协会主办的“中国国际屋面和防水技术展览会”并称为该领域全球三大展会。中国建筑防水材料工业协会理事长陈健先生率团出席了该展会。并设立了中国代表团展位。  相似文献   

9.
2007年11月20日至21日.由建设部科技促进中心主持召开的防水行业科技成果推广项目评审会在北京召开。建设部科技促进中心谢洪昌主任、中国建筑防水材料工业协会理事长朱冬青出席了会议。由12位防水技术专家组成了专家审核组。朱冬青介绍了防水协会与科技促进中心合作在全国开展建筑领域防水行业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的情况.经过前期筛选,总共57个申报项目进入评审程序,是防水行业中报科技成果推广项目最集中的一次。从中报的项目来看。适用范围涵盖屋面、地下空间、地铁、隧道、公路、桥梁、人防等各类工程,材料包括了改性沥青类防水卷材、自粘类防水卷材、高分子类防水卷材、聚氨酯防水涂料、水泥渗透结晶型涂料、密封材料等各类防水材料。  相似文献   

10.
2006年5月30日,中国建筑防水材料工业协会秘书长朱冬青率协会专家及全国部分知名防水企业家共16人考察了山东寿光台头和东营大王镇的防水企业。  相似文献   

11.
访美纪实     
2002年2月6日-23日,应美国屋面工程协会(NRCA)的邀请,以中国建筑防水材料工业协会副理事长朱冬青为团长的中国防水协会代表团一行10人,参加了美国屋面工程协会第115届年会及防水博览会。代表团成员有协会副理事长施雄俊,上海建筑防水材料(集团)公司总经理王树新、总工程师瞿建民,北京东方雨虹防水技术公司总经理李卫国,深圳卓宝科技公司董事长邹先华,三利防水保温工程公司副总经理袭著昆,中国化建苏州防水材料研究所高工巢文革,青岛房产防水工程公司总经理曲烈遵,中国硅酸盐学会主任刘捷。关于NRCA美国屋面…  相似文献   

12.
北美轻型木结构建筑自身的优点、逐步完善的木结构建筑规范、国家相关政策和特殊的建筑要求赋予这种建筑形式很大的发展空间。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备受重视的今天,人们也应该转变观念,正确看待这种新型的生态建筑模式,为中国的生态保护和建筑发展开拓新的渠道。  相似文献   

13.
14.
北美小住宅     
北美地域辽阔,而人口稀少,早期多为原始森林,只有土著居民在那里耕织,狩猎。后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移民到达北美,开发森林,建起了木屋,他们多以林业、矿业及渔业为主。因为北美木材丰富,用地宽裕,因此住宅多采用木结构及木维护材料,以单层、3/2层及2层为主,住宅周围均有大片绿地。 到现代,随着人口增长,土地越来越紧凑,在市区或近郊开始发展组团式住宅群,也有的建造公寓式住宅,同时也开始向空间发展。  相似文献   

15.
北美的建筑师制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从北美的建筑教育、建筑现资格、建筑师的开业实践、建筑师事务所、总承包与分包、保险、管理机构等方面详细地介绍了北美的建筑师制度。  相似文献   

16.
陈新 《园林》2003,(11):44-45
每回去北美探亲,总喜欢天天外出散步,走入那无边无际、郁郁葱葱的森林和草原中,拥抱自然,心情格外舒畅。尤其令我兴奋与感叹的是入秋后漫山遍野的万紫千红、斑澜异彩。细细辨来,那红叶的红花槭、红槲栎、火炬树、黄连木、凤凰木、四照花、银槭、茶条槭、水榆花楸、火焰黄栌、胶皮枫香、佛罗里达梾木、桤木、檫木等;紫时的紫树、欧洲柿、沼生栎等;褐叶的河桦、美洲林栗等;黄褐色叶的美国水青冈、美洲鹅耳栎、翼枝长序榆、大果山核桃、树唐棣、黑槭、糖槭等;橙黄色叶的美洲榆、欧洲水青冈等;金黄、土黄的美洲桦、美洲铁木、美国白蜡、美国鹅掌楸、加拿大黄桦、黑胡桃木、毛山核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presents a historical review of control system simulation in North America from around 1970 until the present. The subject is divided into the topics of Regulation, Supervisory Control, and Optimized Building Controls. Different research efforts and simulation programs that have mad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advancing the state of the art are reviewed. The current emphasis and what the author believes will be some future trends in this important field a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8.
对国内建筑防水企业的质量品位从多个方面与发达国家进行了比较,对存在的差异从宏观上作了论述与剖析.期望中国企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加快现代企业建设与发展而努力.  相似文献   

19.
王茹  杨晓波 《华中建筑》2003,21(6):29-30
北美夹壁外墙是适合寒冷地区使用的一种保温外墙。其墙体设计采用外保温技术,且通过合理的构造,减弱冷凝和雨雪等因素对墙体保温效果的负面影响。主要优点是构造合理、保温效果好、维修费用低、耐久性能良好。目前国内尚无产品。本文主要介绍夹壁外墙体的设计概念及构造。  相似文献   

20.
The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NAFTA) has been celebrated as a success for dramatically expanding trade between Canada, the United States, and Mexico. But the very success of NAFTA has illuminated weaknesses in the continental transportation system. Massive delays and congestion have now become the norm, especially in border regions. If the full economic benefits of NAFTA are to be realized, an integrated North American transportation system must be created.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challenges associated with planning and implementing such a system. Conventional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in North American borderlands has been reactive, demand oriented, piecemeal, and, not surprisingly, largely ineffective. New efforts are now underway that are more locally based, involving multinational approaches in project conceptualization, evaluation, scheduling, and financial coordin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