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介绍某超长地下室工程采用施加预应力、预留后浇带和补筋等技术.实现顶板不设伸缩缝的设计与施工过程,探讨超长结构的预应力损失、混凝土收缩及温度应力控制等,对有粘结预应力扁梁-板应用提供经验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北京工人体育场为高标准建设的大型专业体育场,在结构中使用了大跨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和超长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针对北京工人体育场的结构特点,首先对与地铁接驳区域、场馆区域大跨混凝土梁受力进行了研究,使用缓粘结预应力技术解决结构挠度与混凝土裂缝控制等问题;然后重点对环形超长混凝土结构的温度应力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使用无粘结预应力筋对混凝土结构施加预压应力,抵消温度荷载变化引起的结构应力,从而保证超长环形混凝土结构不出现服役期结构损伤破坏。作为一个典型的体育场馆,北京工人体育场项目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方法可对超长环形混凝土结构温度应力控制设计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3.
某体育场采用了超长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由于混凝土自身的收缩和温度作用引起的收缩而产生较大的拉应力,使得结构出现有害裂缝。通过对部分超长梁板施加无粘结后张预应力可以有效控制整个结构有害裂缝的开展。本文总结了混凝土收缩应力、温度应力的计算方法,以及预应力张拉采用的计算模型及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4.
对预加载的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高温(火灾)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受热温度分别为250,450和650℃,加载试验分别在高温下和冷却后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温将使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预应力发生改变。在升温的初始阶段,预应力筋的预应力有少量增长,当温度达到一定水平时,预应力才开始下降;高温使得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刚度下降,但冷却会使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挠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随着温度的升高,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极限预应力和极限挠度增量的变小,高温后加载的试验梁的极限应力增量和极限挠度增量比高温下加载的试验梁要大;随着温度的升高,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开裂荷载和极限荷载呈下降趋势,但高温中梁的开裂荷载、极限荷载值均低于高温后的梁。  相似文献   

5.
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混凝土梁的粘结锚固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预应力碳纤维板材加固混凝土梁构件的应用做了初步的研究,提出了应用预应力碳纤维板材加固梁构件的试验施工工艺;对施加预应力后的碳纤维板与混凝土结构结合面间的粘结锚固的可靠性和通过粘结锚固能施加到混凝土结构上的有效预应力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并采用了一种简单适用的新型粘结锚固措施后,碳纤维板张拉力能有效地通过粘结和锚固将预应力加到混凝土结构上,能施加的有效预应力为张拉力的65%~80%,试验结果可为工程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设计制作了5根不同粗骨料替换率的无粘结预应力再生粗骨料混凝土试验梁,并采用两点加载对其进行正截面受弯性能试验,研究了无粘结预应力再生粗骨料混凝土的梁破坏形态、承载力、裂缝宽度及跨中挠度等力学性能。基于试验数据建立了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相协调的无粘结预应力再生粗骨料混凝土梁预应力钢筋应力增量计算公式,提出了无粘结预应力再生粗骨料混凝土梁的最大裂缝宽度及刚度的设计建议。结果表明:再生粗骨料替换率对无粘结预应力再生粗骨料混凝土梁的破坏形态、裂缝宽度、跨中挠度影响不大;达到承载力极限状态时无粘结预应力再生粗骨料混凝土梁的无粘结预应力钢筋应力增量比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无粘结预应力钢筋应力增量大,但再生粗骨料替换率对应力增量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使用荷载下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应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使用荷载下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应力分析的主要困难,是如何确定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应力.本文引用文献[1]提出的“等效变形区”的概念,并认为使用荷载下,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应力和“等效变形区长度与开裂截面中性轴高度” 的比值有关.通过对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试验数据的分析及应用弯矩曲率数值法计算,发现这一比值基本为常数,并取为15.2.使用荷载下,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应力分析和相应有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一样方便.  相似文献   

8.
白塔机场新航站楼结构主体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屋面采用钢结构.针对预应力技术在结构中的应用情况,介绍钢筋混凝土梁内的有粘结预应力技术和混凝土板内无粘结预应力技术以及拱脚预应力拉索的施工过程.详细阐述了预应力解决梁抗弯承载力、板的温度收缩应力和钢拱水平推力作用.实践证明预应力技术在该工程中的应用得到成功.  相似文献   

9.
针对鹤岗市三宝小区综合楼屋盖受力特点,对比分析了由普通钢筋混凝土单向板与预应力混凝土主次梁组成的肋梁楼盖和双向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与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双向板所组成的四边预应力梁支承的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双向板楼盖方案。综合考虑截面尺寸、材料用量、总造价、使用功能等诸多因素,最后确定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双向板楼盖方案为工程取用方案,同时扼要介绍了该方案的设计过程,可为同类工程设计时参考。  相似文献   

10.
预应力CFRP筋混凝土T梁受力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配置部分粘结和完全粘结预应力CFRP筋的部分预应力混凝土T梁进行了受力性能试验研究。根据试验结果对预应力CFRP筋混凝土T梁的受力过程、破坏模式、部分粘结筋应力增量以及裂缝分布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对基于能量耗散的观点引入的延性指标进行了探讨,提出承载力计算公式,并对预应力CFRP筋混凝土梁的破坏模式、开裂弯矩、极限弯矩以及部分粘结筋的应力进行了预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部分粘结预应力CFRP筋混凝土梁与完全粘结预应力CFRP筋混凝土梁相比,前者具有更好的变形能力和延性性能而两者的极限承载能力相差较小;为避免CFRP配筋结构由于CFRP筋拉断而发生灾难性的破坏,CFRP配筋梁期望发生混凝土压碎破坏;采用本文方法计算得到预应力CFRP筋混凝土梁的破坏模式、开裂弯矩、极限弯矩以及CFRP筋的极限应力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计算结果具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11.
陈洋  赵静  马天生 《建筑技术》2007,38(4):283-284
国家会议中心工程总建筑面积27万m2,地下2层,地上8层,建筑物檐高42m,为了减少温度应力对结构的影响,并且充分的考虑到方便施工,在地下一层顶板内布置了无粘结预应力筋;同时,为了充分提高梁承载能力及梁的抗裂性能,采用了有粘结预应力筋,梁跨度有26m和24m两种。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我国相继建成跨度为21米、23米、24米的预应力V形折板建筑一万余平方米。与此同时,对21米直至27米跨度的预应力V形折板进行了一些试验研究工作。 本文总结了大跨度预应力V形折板的设计、试验,施工等方面的经验,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徐州机场航站楼为两层框架结构,柱网尺寸为12m×18m,楼盖采用仅在柱上设梁的预应力梁板结构,通过将板中预应力筋集中布置,取代次梁,形成大面积平板,便于管线布置。由于航站楼结构设计荷载大,结构尺寸偏小,给设计和施工带来了困难。本文通过介绍重荷载作用下大跨预应力楼盖的设计与施工过程,对大跨预应力结构的设计要点、构造措施、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方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4.
卫纪德  卫大可 《工业建筑》2007,37(4):91-93,95
介绍一种新型预应力混凝土空腹板楼盖的应用研究和技术经济指标。这种预应力混凝土空腹板楼盖的承重体系是网格状的工字形截面肋梁结构,能用更少的材料跨越更大的空间,空腹率高达70%,经济跨度可达24m,并且兼顾梁式楼盖和板式楼盖之所长,具有受力明确、外观平整、造价低廉、设计简单、施工方便的特点,是大跨度楼盖的理想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15.
文章主要介绍了在地下车库顸板中采用BDF无机阻燃型复合箱体成孔的无梁空心楼盖技术,以及采取后张法预应力技术解决超长地下室结构的混凝土收缩及温度应力问题。  相似文献   

16.
通过一个预应力梁板结构工程实例,简要介绍了4跨超长楼盖预应力方案的优化设计。文中对预应力主梁方案和次梁方案以及次梁方案中不同次梁间距布置进行了分析比较,同时还结合超长预应力束的不同处理方式进行了综合比较,最后抽取其中两根预应力梁进行了张拉过程和张拉锚固后的预应力损失、以及梁中所建立的预应力值和跨中的反拱值的检测,对理论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7.
介绍东莞康佳影视城预应力混凝土楼盖的结构选型与设计难点,重点分析了预应力技术在最具代表性的大跨超长工业建筑中应用的经济性及技术合理性,同时对预应力楼盖设计中遇到的变角张拉措施、抗裂措施以及节点处理等技术难点和解决办法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8.
大跨预应力次梁楼盖结构体系设计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介绍与传统设计手法不同的“大跨预应力次梁楼盖结构体系”,并对该体系结构中结构布置、主梁设计、预应力次梁设计予以介绍说明。  相似文献   

19.
2008年北京奥运会射击馆的部分室内跨度达到23.7m,经过结构比选,采用了大跨度现浇预应力空心板技术。结合该工程的特点,介绍了单向预应力空心板的设计、计算方法、步骤和构造措施。  相似文献   

20.
李哲峰 《城市建筑》2014,(11):99-100
在地下室底板、负二层板、负一层板及顶板中,采用不同形式的预应力结构,最大限度的减少结构层高度共1.84 m。从而在坑底标高-13.60 m、顶板覆土1.7 m 的三层地下室中实现了四层停车,大量节省了造价,对于大量同类工程具有普遍适用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