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柴油微乳化技术中乳化剂的选择及配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柴油微乳化研究中的应用理论,应用相似相溶原理和HLB值初选柴油乳化剂并对乳化剂进一步筛选和复配,同时确定助表面活性剂为正戊醇.利用HLB值的计算对复配得到的微乳化剂进行验证,表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Span80、AEO-3、TX-4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DO8/1021或D12/1421复配作乳化剂时HLB值在6-1 5.9范围内均可制得柴油微乳液;对不同复配乳化剂制得微乳化柴油稳定性验证表明:微乳化剂的组成以AEO-3、TX-4与DO8/1021三种乳化剂复配,复配比为0.6:1.4:8时掺水量达14%,且稳定性高.  相似文献   

2.
针对乙醇与柴油互溶性差的特点,采用添加表面活性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O3)和助溶剂正戊醇的方法,改变乙醇柴油的微乳化性能。并通过实验考察了它们的最佳复配比,通过乙醇、柴油、稳定剂体系的拟三元相图,考察了温度对其稳定性的影响。最后对乙醇柴油的主要物性进行了测定。通过一系列实验得知,醇类可以作为乙醇柴油混合燃料的助溶剂,正戊醇的助溶效果相对较好;随着温度的降低,乙醇柴油的微乳化液会逐渐变浑浊,最终会分离;乙醇、助溶剂和表面活性剂的加入会降低乙醇柴油的闪点;表面活性剂AEO3作为乳化剂,在醇类稳定剂助溶下(例如AEO3:正戊醇=1:4)制成的乙醇柴油微乳液,稳定时间可达二个月以上。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以甲醇或甲酰胺为极性相,正辛烷为油相,添加不同HLB值的表面活性剂形成的非水微乳体系的三元相图.结果表明,具有适当HLB值的表面活性剂可与正辛烷、甲醇或甲酰胺形成单相区,亲水性强的表面活性剂不利于形成单相微乳体系;在m(表面活性剂):m(正辛烷)=1∶4,甲醇(甲酰胺)增溶量为最大增溶量的50%时,各微乳液相点的粒径在20~60 nm.  相似文献   

4.
张强强  王煊军 《当代化工》2012,41(5):441-444
复配油酸,二乙醇胺,span80,op-4四种表面活性剂,将其加入到加甲醇柴油混合体系中,制备甲醇柴油微乳液,并采用正交试验方法与粘度指数法,考察了制备温度,搅拌时间,搅拌速度,助表面活性剂用量,甲醇含量5种因素对甲醇柴油微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程度。实验结果表明,当m(油酸)/m(二乙醇胺)/m(span80)/m(OP-4)=10∶2∶3∶2时,可增溶甲醇量最大,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样品粘度指数最小,50℃恒温前后的粘度变化最小,为稳定性最佳的甲醇柴油微乳液配方,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影响因素作用程度依次为:甲醇含量制备温度搅拌时间助剂用量搅拌速度。在试验温度为30℃,搅拌时间为12 min,搅拌速度为300 r/min时,添加甲醇质量分数为5%的实验条件下制备甲醇柴油微乳液。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微乳柴油的组成,确定了柴油、水、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的质量配比对微乳柴油的最大溶水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油酸:氨水比例为1:1.8、助表面活性剂正丁醇所占体积的5%、聚合氯化铝用量为0.7%时,其溶水量为最大,制得微乳柴油稳定时间在一个月以上,其粘度符合燃油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6.
为了以获得价廉、稳定的柴油-甲醇-水复合乳化燃料。作者通过试验研究了柴油-甲醇-水复合乳化燃料乳化剂的最佳HLB值范围,及在此HLB值范围内的最佳柴油、甲醇和水的配比关系。结果表明:柴油-甲醇-水复合乳化燃料乳化剂的最佳HLB值在3.5-4.3之间,并当配比为柴油:甲醇:水=16:3:1时,所生产的复合乳化燃料稳定性及外观最好。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调节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HLB值,制成了溶油量极高的微乳液,并讨论了这种微乳液的形成条件。研究证实:油酸可作为一种使用范围非常广泛的助SAA,用来降低高亲水性a-SAA的HLB值,据此研制的微乳液洗净剂具有极好的洗净能力。  相似文献   

8.
以白油为乳化对象 ,AEO3 、AEO9、TX4 、TX12 为乳化剂 ,在不同的乳化剂配比 (HLB值 )、用量的实验条件下 ,通过观察乳液破乳 ,分层的程度和测定乳液显微镜粒径分布 ,发现乳液稳定性随HLB值的变化规律与文Ⅰ相同 ,可用同样的界面模型稳定机理解释。本文还考察了乳化剂用量、超声乳化、乳化剂种类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实验中发现乳化体系的最佳HLB值随活性剂用量的增加而上升 ,此现象被解释为粒子粒径小的乳化体系的最佳HLB值更大。  相似文献   

9.
柴油微乳液研制及影响因素的考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利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复配制备W/O柴油微乳液,并以油、水、表面活性剂 助表面活性剂为三组分做出相图。通过微乳液相区面积考察不同因素对制备柴油微乳液的影响。因素包括不同表面活性剂的复配,不同的助表面活性剂及助表面活性剂与表面活性剂的比(m(C)∶m(T))。并用不同浓度的碱液代替水相,考察碱液对柴油微乳液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实验条件为:表面活性剂复配比为0.667,m(C)∶m(T)=0.3,助剂为正丁醇,碱液质量分数为0.1%。利用HLB值理论和界面膜理论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为了找到能够代替石油的其它燃料,利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复配制备甲醇混合燃料,并以燃料油、甲醇、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为三组分做出相图。通过微乳液相区面积考察不同因素对制备甲醇混合燃料的影响。因素包括不同表面活性剂的复配,甲醇加入量、不同助表面活性剂以及助表面活性剂的用量。结果表明最佳的实验条件为:表面活性剂复配比为4:1,助剂为正丁醇和油酸,甲醇与燃料油的理想配比为8:1。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利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司班(Span)系列与吐温(Tween)系列复配制备油包水(W/O)柴油微乳液;探讨了以下3种因素对柴油微乳液稳定性的影响:不同助剂醇、司班(Span)系列与吐温(Tween)系列不同配比、助剂醇(A)与表面活性剂(S)不同配比。并绘制了Span80/Tween80-柴油-正戊醇-水体系的一系列拟三元相图。最终得到形成柴油微乳的最适宜条件为:表面活性剂配比m(Span80)/m(Tween80)为4∶6;助剂为正戊醇;m(A)/m(S)为0.4。并利用亲水亲油平衡值理论(HLB值理论)和界面膜理论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不同影响因子对苯醚甲环唑微乳剂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妍  江才鑫  徐林清  康占海  吴学民 《农药》2007,46(4):243-245
从助溶剂、表面活性剂、水质等不同影响因子对苯醚甲环唑微乳剂理化性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测定了其低温和热贮稳定性等理化性状。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的HLB值〉11.5、助溶剂为甲醇时配制的微乳剂较好,不同水质均可配出外观均相透明的微乳剂,采用适当的离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搭配可以在表面活性剂用量较低时获得稳定的微乳剂。  相似文献   

13.
从表面张力和内外相密度差两方面来考察乳化剂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以Span80为原料的乳化剂,最低表面张力时的HLB值为7~8,乳液的破乳时间为12~26 h,而当乳液内外相密度相等时,其破乳时间为4 h~11 d;以油酸为原料的乳化剂,最低表面张力时的HLB值为3~6,此时破乳时间为2~24 h,而当乳液内外相密度相等时,其破乳时间为3 h~4 d。  相似文献   

14.
以高速分散器为乳化设备,0#柴油和无水乙醇为主要原料制备了乙醇乳化柴油乳液。考察了乳化剂的类型、HLB值和用量等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以油酸和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复配为乳化剂、HLB值为8、乙醇含量小于15%,调整内、外相密度近似相等可提高乳液稳定性,提出密度可以作为配制乙醇乳化柴油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氨基硅油微乳液的制备方法,讨论了表面活性剂HLB值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及酸在乳液制备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