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邵天佑  闻国华 《浙江电力》2009,28(3):48-50,60
通过介绍超超临界状态水的物理化学特性,分析超超临界直流锅炉炉前水系统磁性氧化铁产生、沉积原因以及聚集结垢对锅炉水冷壁管的危害,提出做好预防及处理磁性氧化铁沉积问题的方法,减少锅炉爆管,提高机组安全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介绍超超临界状态水的物理化学特性,分析出超超临界锅炉炉前水系统磁性氧化铁产生、沉积原因以及聚集结垢、堵塞节流孔板对锅炉水冷壁管的危害,提出做好预防及处理磁性氧化铁沉积问题的方法,减少锅炉爆管,提高机组安全可靠性。  相似文献   

3.
超临界锅炉给水加氧处理技术可以有效降低机组凝结水至炉水系统管内的腐蚀及沉积速率,提高汽水品质和机组运行效率。结合当前超临界锅炉不同的给水运行方式,阐述了给水加氧特点和基本原理;针对当前困扰超临界锅炉给水加氧技术应用的关键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有效实施给水加氧技术必须选择正确可靠的加氧系统、把握精确的氧质量分数控制和严格控制全挥发性处理与给水加氧处理方式相互转换条件等关键环节,可为给水加氧技术在大型超临界火力发电机组的推广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为了选取合适的超超临界锅炉吹管方式,阐述了超超临界锅炉吹管的技术特点,根据某1000 MW超超临界锅炉吹管实例,计算了吹管系数,提出了将稳压吹管与降压吹管互相结合的方式,提高了锅炉吹管效果.结果证明,超超临界锅炉采用降压吹管时,吹管系数难以达到要求;启动分离器压力取6.0 MPa时采用稳压吹管过热器吹管系数可达到1.0以上,再热器吹管系数可达到1.2以上.超超临界锅炉吹管汽温主要通过燃水比控制好中间点温度,通过减温水控制蒸汽温度.  相似文献   

5.
超临界火电机组特点及控制方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宇 《电力学报》2009,24(4):344-346
为保证超临界直流锅炉机组长期安全、稳定、经济运行,通过对比超临界直流锅炉和汽包锅炉,总结了超临界直流锅炉的设计、性能及其在运行控制上的特点,结合其生产过程所呈现的多变量、大惯性、非线性、分布参数和时变、系统间耦合性较强的动态特性,选择主控方式、控制好给水量、中间点焓值、煤水比以及补偿、解耦等几个主要技术问题,重点分析了锅炉给水控制、煤水比控制,提出了超临界锅炉的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6.
针对超临界机组存在的锅炉压差持续快速上升问题,对循环化学工况进行整体评估,找出了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揭示了超临界机组锅炉压差主要取决于沉积物结构及沉积量等因素,通过给水化学工况优化,可以实现对超临界机组锅炉压差的控制。给水加氧处理是抑制超临界机组流动加速腐蚀(FAC)及锅炉压差快速上升的重要手段,安全合理的加氧工况是超临界机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7.
<正>为配合我国亚临界及超临界压力锅炉技术的探索与完善化,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所承担国家“七五”规划大容量电站锅炉水动力试验研究(课题编号75—50—02—02—6),组建了亚临界-超临界压力锅炉水动力大型试验台.该试验系统既可模拟超临界压力状态下锅炉水动力管中传热及流动状况,又能模拟亚临界压力下汽-液两相流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超超临界1 000 MW机组锅炉无炉水循环泵(BCP)吹管蒸汽超温的原因,提出了在吹管过程中提高给水温度、降低锅炉燃料量和炉膛出口烟气温度,防止过热蒸汽带水等控制蒸汽温度的措施.实施后,可将蒸汽温度控制在锅炉吹管的要求范围内,实现了超超临界1 000 MW机组锅炉在无BCP条件下的顺利吹管.  相似文献   

9.
总结了某超临界机组给水全挥发处理(AVT)技术的弊端,分析了该技术对锅炉压差、汽轮机高压缸氧化铁垢沉积的影响和高压加热器(高加)疏水存在严重流动加速腐蚀(FAC)的原因;对该超临界机组实施了给水全保护加氧处理(FPOT)转化试验,并介绍了FPOT技术的机理;评估了该机组加氧稳定运行后高加疏水加氧效果、自动加氧控制程序精度、凝结水精处理运行周期及水汽系统铁含量变化;归纳了给水FPOT的优越性并提出了运行建议,以期为相关电厂给水加氧处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谢江 《热力发电》2004,33(8):7-9
分析了600MW机组超临界压力直流锅炉水冷壁水动力特性、给水特性及其对运行操作的要求,为确保超临界压力直流锅炉水冷壁的安全运行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宫述钧 《广东电力》2007,20(8):1-4,11
结合螺旋管圈和垂直管圈的特点,阐述了变压运行下超临界压力及超超临界压力直流锅炉水冷壁产生水动力不稳定和传热恶化的原因及其解决问题的方法.介绍了近几年在国产机组中出现的螺旋管圈水冷壁的结构,其基本型式是螺旋管圈与垂直管圈相结合,并分析了该结构型式的技术特点.认为采用螺旋管圈水冷壁可提高水动力稳定性、抗燃烧干扰能力和运行可靠性,能抑制传热恶化,尤其是内螺纹管的变压运行技术性能较优越,因此,螺旋管圈水冷壁必将成为超临界压力及超超临界压力直流锅炉水冷壁的主要结构型式.  相似文献   

12.
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研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超临界循环流化床(CFB)锅炉技术特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超临界CFB锅炉设计时应重点研究的关键技术,如炉内二维传热特性、热流密度分布规律、垂直管屏水动力特性、分离器气固分配均匀性等。简要介绍了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超临界600MW CFB锅炉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国内外各大科研机构和锅炉制造厂超超临界CFB锅炉研发进展情况,详细论述了三大锅炉厂提出的超超临界CFB锅炉炉型方案;从高温受热面安全性、水动力安全性、低负荷下再热蒸汽温度和低成本实现超低排放技术四个方面分析了机组选用高效超超临界参数所要攻关的关键技术和难点,并提出了解决方案和具体措施,为超超临界CFB锅炉的研发提供了保障,同时为继续保持我国CFB发电技术的领先地位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从某电厂两台660MW超超临界机组给水全挥发处理(AVT)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了该技术造成的受热面沉积速率高、锅炉压差大、汽轮机氧化铁沉积、高加流动加速腐蚀(FAC)等问题的原因;介绍了该机组应用的给水全保护自动加氧(FPOT)技术的工艺流程,并评估该机组加氧稳定运行后高加疏水加氧效果、汽水系统含铁量及凝结水精处理运行周期变化;总结全保护自动加氧(FPOT)的优越性并提出了运行及维护建议,以期为同类型机组给水加氧处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燃煤直流炉电站在欧洲、特别是在西德运行以来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与此相比在美国由于超临界机组的性能问题和循环部件可靠性较差的原因,阻碍了超临界机组诸如高的热效率及操作灵活性效益的发挥.问题主要由于下列原因所致:l、氧化物在锅炉内的沉积;2、给水加热器和冷凝器管的腐蚀;3、铜在汽轮机高—一中压缸中的沉积;  相似文献   

16.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计算实例说明燃水比、压力、过量空气系数、给水温度等因素对超临界直流锅炉过热汽温的影响,为超临界直流锅炉稳定、经济地运行提供理论基础。具体数据通过对某600MW超临界直流锅炉的热力计算得到。  相似文献   

17.
一、引言锅炉循环泵是应用于超临界或亚临界复合循环锅炉、亚临界控制循环锅炉和低倍率循环锅炉等大型电厂锅炉的重要设备。安装在炉水循环系统中,进行炉水强制循环。同自然循环锅炉相比,采用循环泵的锅炉结构布置简便、  相似文献   

18.
由于现代电力负荷峰谷差逐渐增大,火电必须参与调峰,不再带基本负荷。这些都使得锅炉水冷壁工质在超临界压力与亚临界压力之间不断变化,管内工质既可能为超临界压力水,也可能为汽液两相流,工质热物性变化大,尤其是30%THA工况水冷壁容易发生脉动、水冷壁多值性、停滞、动态不稳定性等问题,因此依托某660 MW超超临界锅炉低负荷工况运行时对锅炉水动力安全性进行核算,校核锅炉受热面工作的可靠性并提出提高可靠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超临界条件下低质量流率垂直管圈锅炉的水动力特性,建立了超临界锅炉上升管水冷壁内工质的流动和传热模型,对采用低质量流率垂直管圈的600 MW超临界煤粉锅炉的水动力安全性进行计算,分析全负荷条件下不同质量流率的垂直光管和垂直内螺纹管水冷壁管内工质的流动、传热及压降变化,对2种布置方案的优缺点进行比较。此外,还考虑了加装节流圈和中间混合集箱对垂直布置的水冷壁水动力特性的影响。综合计算结果,给出安全的垂直水冷壁布置型式,为锅炉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相对于常规电站锅炉,高参数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锅炉具有炉内热负荷分布复杂、水冷壁工质温度水平较高、工质大比热容区吸热能力下降等特点,这对锅炉水动力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本文以华能安源发电有限责任公司超超临界660 MW二次再热机组锅炉为例,通过数值模拟和水动力建模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锅炉垂直管圈水冷壁的水动力特性进行了详细计算和分析,获得了相应的流量分配规律以及汽温和壁温分布特点。结果显示:BMCR工况下,下炉膛和上炉膛水冷壁均存在流量偏差和壁温偏差,整体呈负流量响应特性;每面墙水冷壁内流量呈两端高、中间低分布;汽温和壁温分布则为中间高、两端低。本文研究成果可以为高参数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锅炉垂直管圈水冷壁的水动力设计和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