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研究预处理不黏煤对配煤炼焦特性的影响,利用小焦炉进行配煤炼焦试验,研究了预处理不黏煤与未处理不黏煤配煤对配煤变质程度、黏结性能、小焦炉炼焦焦炭冷热强度及光学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预处理后不黏煤的镜质组最大反射率由0.46%上升到1.20%,其根本原因是处理后含氧官能团含量降低;预处理后不黏煤仍没有黏结性,但配煤黏结性的下降幅度减小。小焦炉炼焦试验表明,添加不黏煤的焦炭冷热强度降低,在相同配比下添加预处理煤的焦炭强度降低幅度更小,在配比3%时,预处理不黏煤的焦炭转鼓强度上升了0.5%,反应后强度降低1%;而未处理不黏煤的转鼓强度和反应后强度分别降低了1%和4%,其主要原因是焦炭光学组织中中粒镶嵌结构增加,焦炭各项异性指数提高7.7%~15.8%。  相似文献   

2.
张志强 《煤化工》2023,(3):31-34+45
介绍了先配合后粉碎、捣固炼焦预破碎、配合煤先筛分后破碎等备煤工艺,对其特点和优劣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硬质煤有选择性地先筛分后破碎的工艺设想,并在大焦炉工业生产配煤的基础上进行了40 kg小焦炉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对硬质煤有选择性地筛分破碎后配煤炼焦,可改善焦炭质量,增加廉价弱黏煤配比,验证了该设想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配煤炼焦试验及焦炭质量的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实验用煤来源 实验用煤来自配煤槽,每个配比进行40kg焦炉炼焦试验,为了使实验具有可比性.每个配比最少进行了4炉炼焦试验。煤质分析见表1、表2。  相似文献   

4.
废塑料经分类、筛选和制粒后,用小焦炉进行配煤炼焦试验,结果表明,对焦炭强度的影响不大,还可增加炼焦化学产品的产率,但废塑料的配比宜控制在2%以下。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现行配煤存在的诸多问题加以阐述,介绍了高硫高灰煤在焦炉炼焦中的应用情况。选择合适的高硫高灰煤进行洗选,通过配煤试验,确定合适的焦炉入炉煤配比,用于焦炉的炼焦生产,以尽快降低炼焦的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炼焦强黏煤对焦炭热性质的影响,利用试验焦炉(SCO)对梅山常用11种单种强黏煤进行了炼焦实验及焦炭反应性实验.结果表明,炼焦强黏结煤的黏结性、变质程度和碱度指数是对焦炭热强度的关键影响因素,使用黏结性适中、变质程度适中或碱度指数较低的强黏煤都可以得到热性质较好的焦炭,控制焦炭热强度的关键在于单种煤质量.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黄陵2#弱黏结气煤的性质,介绍了采用黄陵2#弱黏结气煤的20 kg小焦炉配煤炼焦试验,并将试验结果应用到工业生产中。结果表明,采用黄陵2#弱黏结气煤配煤炼焦,在合理调整配比的情况下,能够生产出优于二级标准的冶金焦炭,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8.
煤焦油渣属于危险废物,将其用于配煤炼焦可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介绍了目前主要的配煤炼焦成焦机理,根据配煤炼焦理论,焦油渣可作为改善焦炭质量的黏结剂,并对焦油渣配煤炼焦试验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利用40 kg试验焦炉进行了焦油渣配煤炼焦试验,确定了最佳焦油渣配比。试验结果表明,在焦油渣质量分数为3%左右时进行配煤炼焦,所得焦炭的块度、抗碎强度、耐磨强度最大,焦炭质量最好。  相似文献   

9.
论述了粘结剂在配煤炼焦中的作用机理,介绍了40kq试验焦炉进行粘结剂效果、最佳粘结剂及其配比选择的试验过程。提出了添加粘结剂的炼焦配煤方案,扩大了弱粘结性煤的配入比例,降低了生产成本,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以窑街矿区侏罗纪中变质烟煤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煤岩配煤原理的炼焦配煤方法,对西部侏罗纪炼焦煤的煤质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窑街炼焦煤因煤岩组分存在差异,黏结指数波动较大,按照中国煤炭分类被归入不黏煤、1/2中黏煤和气煤;与中国典型弱黏煤、1/2中黏煤和侏罗纪气煤相比,窑街炼焦煤灰分、全硫、挥发分产率处于较低水平,胶质...  相似文献   

11.
淮南谢一矿深部优质炼焦煤资源主要为肥煤和焦煤。为了充分合理利用本区优质深部煤炭资源,以该区4种主要炼焦煤为原料,采用正交法设计配煤方案,选用L93(4)正交表进行炼焦实验。对实验数据进行极差分析,排列了各原料煤影响因素的主次顺序。结果表明:当配煤中气煤、1/3焦煤、肥煤、焦煤质量比为15:35:10:40时,焦炭的综合质量最优。  相似文献   

12.
对蒙古焦煤进行了工业分析、煤岩分析、流变性和膨胀性分析、以及焦炭显微结构分析,结果表明,蒙古焦煤变质程度略偏低,介于1/3焦煤和焦煤之间,G值、Y值高,膨胀度高,流动性低,单种煤结焦性能好,但煤岩组成不稳定.不同批次的蒙古焦煤煤质波动较大,与我国优质焦煤相比存在较大差异,配煤时应根据具体情况优化使用.  相似文献   

13.
配煤炼焦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志伟 《洁净煤技术》2009,16(2):107-109
通过3个单种煤和9个配合煤,放入40kg试验焦炉中,进行常规炼焦、捣固炼焦试验后,对焦炭的质量进行了试验和分析,得到了生产优质焦炭的最佳配煤方案。  相似文献   

14.
东庞煤矿9号煤资源丰富,为高硫气肥煤和肥煤,黏结性很好,适当降硫就可用于炼焦配煤,此品种在周边用户群中有一定的需求。通过对东庞矿区的2号煤和9号煤进行配煤、煤质分析、40 kg焦炉炼焦实验等,研究配煤指标变化和成焦性能。镜质组最大反射率实验结果表明:配煤具有煤种的单一性,其工业性质及黏结性等指标具有近似的数学加权性,通过配煤入洗可以实现高低硫资源煤质指标互补。将研究成果用于指导实际生产,改造东庞矿洗煤工艺,新建东庞矿西庞井选煤厂,实现高硫煤的全部配煤入洗,生产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中高硫气肥煤品种,扩大了炼焦资源和高硫煤用途,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2011年生产高硫精煤111万t,直接增加收入1.5亿元。  相似文献   

15.
为扩大炼焦煤资源,降低配煤成本,采用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渭北煤田西部矿区10号煤层的中高硫瘦煤为试验煤样,分析了煤样基本性质,说明其具有高硫、低灰的特点,黏结指数和胶质层厚度较一般瘦煤高,活惰比接近2,黏结性和结焦性较好。通过中高硫瘦煤单独成焦试验、煤岩学模拟配煤、工业焦炉炼焦试验,验证中高硫瘦煤配煤炼焦的可行性,确定中高硫瘦煤配煤炼焦优化方案。结果表明:中高硫瘦煤配煤炼焦可行,应尽量控制中高硫瘦煤配入量在10%以下,多配入强黏结性煤,以提高焦炭的热态强度。中高硫瘦煤配煤炼焦工业应用表明:配入中高硫瘦煤3%~7%可生产出质量合格的焦炭,扩大了炼焦用煤范围,降低了配煤成本。  相似文献   

16.
科学合理的配煤技术对于焦化企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炼焦配煤技术的核心在于对原料煤煤质特性的深入认知。影响炼焦煤性质的主要因素包括变质程度、煤岩组成及第三成因因素,故煤岩学对炼焦配煤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至关重要。本文论述了经验配煤、煤岩配煤及人工智能配煤3种炼焦配煤技术发展历程和现状,凝练了炼焦配煤技术的发展趋势。结合研究实际,重点梳理了煤岩学指标在炼焦配煤中的应用现状。在注重煤岩特征的同时,也需兼顾工艺指标等相关参数对炼焦煤优劣的表征。在实际应用中,各项指标参数的选择和利用需要综合考虑参数适配范围并尊重该指标与炼焦煤特性的真实对应关系。基于以上内容,提出了关联成煤时代、产地等地质因素和黏结指数、胶质层指数等工艺指标的整体思路,实现焦炭性能与原料煤特性的科学、深入关联,构建“本源-过程-结果”一体的优化配煤技术新体系。  相似文献   

17.
Determinations of weathered coal by petrographic methods, and coking tests in an 18-inch (12m) test oven were used to quantify the effects of weathered coal on coking properties and coke qual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sence of weathered coal causes a decrease in coke stability and coking rate and an increase in coke reactivity and coke-breeze generation. Because these effects contribute to increased costs in both the coke plant and the blast furnace, every effort should be made to reduce the amount of weathered coal in coking coal mixes.  相似文献   

18.
对国外几种炼焦煤煤质特性进行分析,并介绍了实际配用经验,发现其普遍具有低灰、低硫、煤种单一的特点,部分煤种质量与国内优质炼焦煤相当,并且国外炼焦煤资源丰富,受市场影响敏感,合理配用可大幅降低焦炭的原料成本。  相似文献   

19.
张文成  任学延 《化工进展》2015,34(Z1):71-74
针对炼焦煤混煤严重造成单种煤质量差异较大的问题,应用煤岩学观点从混煤的角度,探讨了混煤特性对配煤炼焦质量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国内炼焦煤有2/3以上属于混煤,混煤是造成焦炭质量波动的主要原因。按国标以反射率方差S0来表征混煤特性,其对炼焦煤的粘结性能有一定影响,对焦炭的冷热强度无明显的影响趋势。以微强粘比WQN作为混煤特性指标,对炼焦煤的粘结性影响较小,而对焦炭冷强度M40和焦炭热强度CSR有明显的影响趋势。  相似文献   

20.
A method is developed for determining the coking properties and technological value of coal from newly identified beds or new sections of existing mines. The coking properties are assessed on the basis of predictions of the strength and reactivity of coke obtained from batch containing coal from single beds and coal blends. The prediction of coke quality is based on the chemical and petr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