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依据松花江依兰至佳木斯段的水文地质条件,建立了数值模型,利用河流水面曲线,确定出河段中任意一点江水水位,利用GMS软件中的River Package模块对河流进行一类边界处理,分别导入丰水年、平水年和枯水年的源汇项,计算相应的河流和地下水转化量,分析了该区段地下水与地表水年内和年际的转化情况.结果表明:丰、平、枯三个水平年份该区段在枯水期接受地下水的补给,而丰水期江水向地下渗漏;从全年来看,江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量大于地下水向江水的转化量;从年际变化来看,丰、平、枯三个水平年份枯水期地下水和江水转化量变化不大,而丰水年丰水期江水向地下水转化量大于平水年,更大于枯水年. 相似文献
2.
针对黑河中游地区由于极度干旱和地表水资源过度开发而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从增加水资源可利用量的角度出发,给出了在地下水位埋深浅的地方用地下水代替现有供水系统中地表水的开发策略,并制定了在张掖下游沿黑河两岸、碱滩和新华地区进行地下水开发的方案。为了评价开发方案的实施效果,利用基于地理信息系统ArcView 3.0的地下水模拟系统软件GMS建立了黑河中游地区地下水数值模型,该模型能较好地模拟研究区域的地下水流场以及各项补给量和排泄量。从模拟的结果来看,该开发方案能显著减少潜水蒸发量,提高水资源可利用量,减轻土壤盐碱化,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黑河额济纳绿洲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额济纳绿洲水资源组成的基础上,研究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地下水埋深随地表径流量的增加而加大,地下水埋深的变化滞后于地表径流量的变化。根据绿洲生态需水的特点,从定性和定量上研究了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关系,经回归分析提出了定量关系表达式。 相似文献
4.
辽宁省水资源三水转化计算模型,它以降水为输入,以计算水资源量为输出,建立降水,地表水,地下水三水转化的机制及模型结构,为了评定误差,以1991~1995年水资源公报原始资料输入模型计算相关分项成果,证明精度可靠,水资源三水转化模型可用于估算水资源量。 相似文献
5.
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对提高河西内陆河水资源利用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红民 《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01,37(3):195-196
研究表明 ,1999年河西水资源总量为 63 79× 10 8m3/a ,其中 ,地表水资源量为 5 8 36× 10 8m3/a ,地下水资源量为 5 6 39× 10 8m3/a ,地表水与地下水重复计算量高达 5 0 96× 10 8m3/a。这样巨大的重复水资源量 ,是由于河流穿越多级盆地河水与地下水多次转化产生的 ,使水资源能够被反复利用。三个流域水资源利用率达到 61 4 %~ 2 11 0 %。 相似文献
6.
傍河水源地开采地下水是一个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的复杂过程。目前,模拟傍河开采量的数值模型常把河流概化为第一类定水头边界或河流边界。第一类定水头边界处理把河流概化为无限补给水源,对季节性河流来说明显不切实际,而河流边界不具备SFR模型的汇流功能。为弥补第一类定水头边界模型及河流边界模型对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量计算精度不够的缺陷,采用SFR模型概化白马河-吉利河,设置河床与地下水之间的河床水力传导系数、河床厚度、水深及断面形状等,将SFR模型与MODFLOW模型进行耦合,计算丰、平、枯水期河流流量与上下游水位,建立SFR地表水与地下水耦合模型。分别使用第一类定水头边界模型和河流边界模型概化河流,将SFR耦合模型、第一类定水头边界模型及河流边界模型的模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SFR耦合模型在表达丰、平、枯水期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及转化量计算方面更为准确。按SFR耦合模型、第一类定水头边界模型和河流边界模型计算的研究区地下水可开采量分别为2 779万、3 511万、2 576万m~3/a,SFR耦合模型模拟结果与研究区已知的地下水可开采量2 870万m~3/a更为接近,所得结论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7.
应用222Rn研究黑河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转换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河流域位于西北干旱区,流域水资源的一个显著特点足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相互转换频繁。了解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相互转换关系是进行流域水资源管理和水利规划的重要依据。^222Rn是一种放射性惰性气体,地下水中^222Rn的浓度远大于地表水^222Hn的浓度,同时,^222Rn具有较短的半衰期,因此。^222Rn是一种研究地表水与地下水转换关系非常良好的示踪剂。利用^222Rn作为同位素示踪剂,研究分析了黑河中游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换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出山口莺落峡至张掖黑河大桥河段,地表水入渗补给地下水;张掖大桥以下至正义峡河段,地下水排泄补给河流。 相似文献
8.
杜红民 《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01,37(4):305-307
研究表明 ,1999年河西水资源总量为 6 3 79× 10 8m3 ,其中 ,地表水资源量为 5 8 36× 10 8m3 ,地下水资源量为 5 6 39× 10 8m3 ,地表水与地下水重复计算量高达 5 0 96× 10 8m3 。这样巨大的重复水资源量 ,是由于河流穿越多级盆地河水与地下水多次转化产生的 ,使水资源能够被反复利用。三个流域水资源利用率达到 6 1 4 %~ 2 11 0 %。 相似文献
9.
10.
陡河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陡河流域地表水-地下水水样的氢氧同位素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发现研究区河岸带第Ⅰ含水层除了受大气降水、灌溉回归水入渗补给外,还接受河水早期的渗漏补给,第Ⅱ含水层对第Ⅲ含水层有越流补给,第Ⅱ含水层同时也受大气降水和灌溉回归水的影响,而远离河岸带的第Ⅳ含水层与上覆各含水层稳定同位素组成显著不同,河岸带水库附近的第Ⅳ含水层可能受地表水库渗漏影响。河岸带地下水与地表水水力联系的变迁严格受河岸带地下水水位变化控制,如景庄子剖面的地下水埋深为5m,雨季时河水补给地下水,旱季时地下水补给河水,而靠近地下水漏斗中心的越河乡剖面地下水水位埋深达25m,其常年受地表水补给。 相似文献
11.
描述地表水与地下水文过程耦合概念,论述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流域水文模型与地下水模型耦合的3种类型及耦合方法,提出地表水与地下水耦合模型的主要特征及适应性,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系统梳理地表、地下各水文过程中常见的控制方程以及数值求解方法,指出单一地下水模型和单一地表水模型在解决耦合问题中的短板。回顾近年来的相关研究,归纳出11种常见的耦合模型。从模型原理和适用方向2个方面对已有研究概括总结,将耦合方法划分为松散耦合型、半松散耦合型和紧密耦合型,分析耦合模型在变化环境下的地下水-地表水转化关系、河道生态流量以及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方面的应用。未来可以重点关注耦合模型在复杂地貌、多样化参数、模型识别验证方法、运算效率以及多学科交叉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14.
王东伟 《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11,(8):1-3,15
通过对黑河地下水监测与研究成果的概括,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黑河中游地下水监测与研究的新方法、新技术。一方面为绿洲区地表水、地下水转化理论的进一步完善提高参考依据,另一方面为本区域地下水合理利用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5.
灌区地表水—地下水耦合模型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定量描述灌区水平衡要素及其转化关系,构建了灌区地表水-地下水分布式模拟耦合模型。通过改进SWAT模型的稻田及旱作物水分循环、蒸发蒸腾量和渠系渗漏计算等模块,建立了灌区地表水分布式模拟模型;以SWAT模型中的水文响应单元(HRU)和MODFLOW模型中的有限差分网格(cells)作为基本交换单元,将改进SWAT模型的地下水补给量计算值加载到MODFLOW模型的地下水补给模块,实现了灌区地表水-地下水分布式模拟模型的耦合。耦合模型在柳园口灌区的应用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准确模拟和预测灌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动态变化,为灌区水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基于HYDRUS-MODFLOW的大洋河岫岩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耦合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域内的水循环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只有综合考虑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影响方可获得较高精度的模拟成果。以辽宁省大洋河岫岩流域为例,构建基于HYDRUS-MODFLOW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耦合模型,结果显示地表水和地下水耦合模型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和适应性,可用于研究区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7.
干旱内陆河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集成模型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水动力学基础建立了地表水和地下水集成模型,分析了地表水和地下水模型集成中的尺度耦合、转化量计算和移动自由液面法等关键技术问题.并采用该模型对一维明渠地表水流、一维和二维饱和一非饱和地下水流典型算例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符合实际.最后将模型应用于黑河干流中游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转化分析,结果表明,黑河干流在黑河大桥以上约有17%的渗漏,在黑河大桥以下地下水向黑河的排泄量占莺落峡来水的30%左右,而地下水向黑河干流的河泉流量逐年减少. 相似文献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