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针对成品油流经U型管道时弯管附近混油量问题。分别对U弯管开口向上和向下的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多相流模型和混油控制方程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三维数值计算,研究了0#柴油和90#汽油不同顺序输送时弯管处水力瞬变对混油量的影响。得出结论:U型弯管开口向上时,后输送柴油比先输送柴油混油段短,且管道中所选截面混油的质量分数较小;U型弯管开口向下时,后输送汽油比先输送汽油混油段长,且管道中所选截面的混油量质量分数较小。所以在弯管处进行成品油顺序输送时后输送柴油先输送汽油会减少混油量。  相似文献   

2.
针对成品油流经上、下坡管道时,对同种汽油与不同密度的柴油进行顺序输送的混油问题,借助于VOF模型,建立三维流动模型进行数值计算。研究输送顺序、流速、密度、管长对成品油管壁边界层区域混油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上坡输油管道前行柴油时柴油密度越小、速度越大有助于减少管壁处边界层区域的混油量;对于下坡输油管道前行汽油时柴油密度越小、速度越大有助于减少管壁处边界层区域的混油量;和上坡时相比下坡前行汽油时更助于减少管壁处边界层区域的混油量。  相似文献   

3.
顺序输送混油规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堪亮  吴明  王金汉  杨柳  王雷  高艳波  杜义朋  张纯静  姚尧 《当代化工》2012,(11):1259-1262,1266
基于CFD中多相流(VOF)模型,采用有限体积法,建立了重油前轻油后及重油后轻油前顺序输送}昆油模型。以柴油和汽油为例,分别在0°、30°、45°、60°及90° 5种管道倾角情况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表明:柴油前行,随着倾角的增加,混油带逐渐增加;汽油前行,随着倾角的增加,混油带逐渐缩短;柴油前行的混油带大于汽油前行的混油带;实际生产中,对于不同倾角管道顺序输送宜采用轻油在前、重油在后的顺序。  相似文献   

4.
周新昌 《广州化工》2022,(11):131-133
针对油品顺序输送工艺的特点,分析了原油顺序输送产生混油的原因,选取了常用的混油量计算公式,结合实际运行情况,举例计算了正输、单泵接力、双泵接力三种工况下以沙特重质油后行顶前行马西拉油的混油量;并指出了如何对混油界面进行跟踪和切割;此外,选取高粘重质油种多巴原油,计算了沙特重油后行顶前行多巴油的在正输和单泵接力两种工况下混油量计算,验证了粘度较小的油品前行时混油量较小的结论。最后,给出了减少混油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李元 《当代化工》2014,(6):1076-1078
利用同一成品油管道进行润滑油和柴油的顺序输送必然会造成混油,从而影响油品的质量及销售价格。对润滑油和柴油的混油原因进行分析,通过计算实例具体给出了混油量的计算方法,并总结了减少混油量的一般方法。列举了现有混油界面检测的技术,并对其原理及精确度进行进一步说明和对比。  相似文献   

6.
冷热原油顺序输送管内混油特性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冷热原油顺序输送工艺,在已有混油理论基础上,建立了冷热原油顺序输送混油计算的数学模型,采用有限容积法进行了数值求解,对水平和竖直管内的混油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水平管段,重力方向与管道轴向垂直,导致混油浓度在径向分布不对称;在竖直管段,重力方向与管道径向垂直,重力作用不会使得混油浓度在径向分布不对称,但在竖直管段,密度大的油品在上方时,混油量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7.
航空煤油产量的不断增加亟须成品油管道在输送汽、柴油基础上添加航煤进行顺序输送.顺序输送时需要将密度相近、产生的混油易于处理的油品相邻排列.一般采用航煤夹在柴油之间输送,还有少部分管道采用航煤顶柴油、汽油顶航煤输送工艺.在航煤与汽油、柴油的接触面间会产生混油,通常以掺混方式处理顺序输送产生的混油.借助掺混实验,系统研究了航空煤油的赛波特颜色、馏程、密度、冰点与实际胶质等关键质量指标,考察了在不同汽油、柴油掺混比例下的变化规律.航空煤油的赛波特颜色、终馏点、冰点与实际胶质受掺混柴油的影响较大,密度与馏程中50%回收温度受掺混汽油、柴油影响均较小.  相似文献   

8.
《广东化工》2021,48(14)
随着我国对进口原油的需求量不断增多,针对不同品质的原油在长输管道内的顺序输送的问题,分析了油品管道顺序输送过程中的混油机理及混油量的计算方法,结合马-南管道不同输量下的混油量计算,提出在管道顺序输送全过程中混油界面跟踪与切割方法及减少混油量的具体措施,为减少顺序输送的混油损失,保证油品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针对克乌成品油管道顺序输送过程中混油产生的问题,综合考虑管线运行经验和管线的运行现状,理论计算管输97#汽油产生的混油量,并通过密度计和光学界面监测仪两种监测方式对计算结果验证。结合现有的混油控制措施,提出混油量控制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成品油管道顺序输送中,两种油品界面必然会产生混油,选择适宜掺混比进行混油切割可充分利用油品质量潜力,提高经济效益。参照现行成品油质量标准,将汽油与柴油掺混,分析混油的密度、黏度、馏程、闭口闪点各质量指标的变化情况,得出敏感质量指标、临界掺混比,将临界掺混比的实验值与经验公式计算的理论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柴油中掺入少量汽油后,最敏感的质量指标是闭口闪点,其临界掺混比为0.6%。汽油中掺入少量柴油后,最敏感的质量指标是终馏点,其临界掺混比为3.5%。理论临界掺混比远低于实际临界掺混比,在实际工业应用中,需考虑临界掺混比的准确度,充分利用油品的质量潜力。  相似文献   

11.
抚顺—鲅鱼圈成品油管道是国内第一条长距离、大口径成品油管道。由于管道输送的介质为成品汽、柴油,经常会有违法分子对管道进行打孔盗油;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管道或光缆经常会受到其他建设单位的破坏。为了保证管道安全运行,安装了管道安全预警系统。文章介绍了管道安全预警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安装方法。通过安装管道安全预警系统,管线得到了实时监控,避免了管道和光缆被破坏。  相似文献   

12.
汽油对柴油质量的影响及柴油质量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改变柴油中汽油的加入量,探讨了柴油中混入汽油时对柴油闪点、凝点、冷滤点、馏程几项指标的影响,并分析了目前我国柴油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针对管内液液传质现象,建立速度场、重力场及湍流涡旋影响下的质量传递非稳态数学模型。利用PHOE-NICS 3.6软件数值求解,分析了在不同工况下管内柴油与汽油顺序输送界面处的体积分数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在紊流输送下,密度差影响体积分数分布曲线的位置,管道倾角影响体积分数曲线的斜率,重力场对管内液液间传质总体影响较小;在停输下,较重液体处在势能高处时,则产生自然对流,对传质影响很大,且随时间延长持续下去;对较重液体处在势能较低处时,随时间延长,自然对流传质被抑制,二液体分子扩散起主导作用,且产生明显的分层。因此,依据此研究方法所得结果比试验测定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体积分数场分布信息。  相似文献   

14.
TMP工艺与催化剂的配套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重油催化裂解多产丙烯(简称TMP)技术中,将两段催化裂解工艺与配套的增产丙烯催化剩结合,以大庆常压渣油为原料可以得到20%的丙烯收率,并能够很好兼顾汽柴油的质量。试验结果表明:以大庆常压渣油为原料,使用配套开发的LCC-300催化剂,干气加焦炭收率。小于15%、丙烯的收率大于20%、汽油的辛烷值RON96、烯烃30%(v)左右。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乌石化公司炼油厂800kt/a馏分油催化裂化装置提高柴汽比和汽油辛烷值工业试验情况,通过调整操作条件和汽、柴油切割点,使用增产柴油、提高汽油辛烷值的(CC-200D)催化剂,有效提高了装置柴汽比,柴油收率提高7.419个百分点,轻质油收率提高1.395个百分点,产品分布得到改善,稳定汽油研究法辛烷值提高一个单位左右。  相似文献   

16.
分析适合超稠油掺柴油输送方法的实际条件;在能量守恒的基础上推导出超稠油掺柴油集输过程中压力和温度的耦合方程,并以凤城油田超稠油物性参数做为数据参考,运用迭代法进行计算求解,得出超稠油掺柴油集输管道运行中,在不同混输流量下沿程各个节点的压力和温度。该计算模型能够较好的反应超稠油掺柴油集输过程中管线的水力及热力特性,为稠油掺柴油输送工艺提供了相关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赵宇鹏  吴迪  单兵  崔颖  周旭 《当代化工》2012,(11):1205-1209
抚顺石化分公司石油二厂1.5Mt/a催化裂化装置于2010年12月进行MIP—CGP工艺改造,并于2011年12月使用专用催化剂CGP—FS。应用结果表明,当CGP—FS催化剂占系统藏量75%时,与使用降烯烃催化剂LDO-70时相比,汽油辛烷值RON上升3.5个单位,达到90左右;汽油烯烃保持在32%左有;液化气丙烯含量上升13%;柴油变重、密度增加、十六烷值下降到22.5;油浆变重、密度增加,芳香烃含量达到85%左右;液化气收率增加5.33%,汽油产率下降2.62%,油浆产率下降2.27%,轻收下降2.89%,总液收上升1.44%。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催化裂化、延迟焦化、加氢裂化等提高轻油收率的主要技术手段 ,以 1 0 0 0万t a规模的大庆原油炼油厂 3种不同加工流程的主要产品产量、柴汽比、汽柴油产品质量、技术经济评价等几方面的对比结果 ,论述了加工流程对提高柴汽比和产品质量的影响 ,并对现有炼油厂如何进行相应的改造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重油催化裂化工艺的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重油催化裂化工艺的新进展,如毫秒催化裂化工艺、下行床反应器催化裂化工艺、两段提升管催化裂化工艺、多产轻质烯烃的催化裂化新工艺、催化裂化汽油改质降烯烃新工艺等,并对重油催化裂化工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