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基于遗传算法和模拟退火算法的免疫识别规则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识别器是计算机免疫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识别器的构造也是计算机免疫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基于遗传算法和模拟退火算法的计算机免疫规则提取方法,探讨了利用遗传算法对self集和nonself集的规则库进行演化,并采用模拟退火算法进行组合优化,使得演化后的规则库能够具有更好的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2.
数字序列抗原的淋巴细胞的演化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文对计算机免疫学中Self集的物理空间分布和识别器的构造进行了探讨性的分析,并针对传统方法识别效果差、缺乏灵活性等缺点,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具有空间自适应能力的识别器构造方法,并通过实验比较了该算法与传统识别器构造算法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免疫防火墙模型的构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改变传统防火墙静态的缺点,在计算机免疫学原理的指导下,通过借鉴自然免疫系统特征,提出了免疫防火墙模型。该模型是两层结构,第1层采用传统的防火墙技术,第2层是基于免疫原理的免疫层。免疫层采用规则树编码的识别器,通过在self、nonself集上进行学习和识别训练,获得self、nonself的主要特征,产生动态规则,即免疫层的免疫(淋巴)细胞,以自适应的方式阻拦非法数据,并利用演化计算对识别器进行演化。该防火墙模型具有一定的自适应性和动态性。  相似文献   

4.
符海东  李春香 《微机发展》2007,17(12):60-63
提出了一种基于Rough集理论的Self集构造和演化算法。利用Rough集约简算法,对用户的安全访问行为的数据作规范化处理并进行约简,从中提取有效的最简规则,降低了安全数据的冗余,减轻了特征码构造的负担。使用Rough集上、下近似集原理,构造了上、下近似Self集,实现了Self的优化和扩展,有效地解决了Self集的自动演化问题。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一种基于Rough集理论的Self集构造和演化算法。利用Rough集约简算法,对用户的安全访问行为的数据作规范化处理并进行约简,从中提取有效的最简规则,降低了安全数据的冗余,减轻了特征码构造的负担。使用Rough集上、下近似集原理,构造了上、下近似Self集,实现了Self的优化和扩展,有效地解决了Self集的自动演化问题。  相似文献   

6.
针对基于计算机免疫的入侵检测系统中所面临着"不完全Self集"的问题,设计了基于决策树的主从结构的Self集构造算法.将决策树引入到传统的否定选择算法中,通过决策树把经过免疫耐受淘汰后的候选检测器进行重新分类,并将满足设定条件的候选检测器集合构造"从Self集",实现Self集的动态扩充,最后利用"匹配矛盾"淘汰"从Self集"中不合格的元素.实验分析结果表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改善了检测器识别性能.  相似文献   

7.
针对当前的基于人工免疫原理的入侵检测系统识别率较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模糊识别器的设计方法.运用模糊集理论建立了一种模糊推理机制,并根据计算机安全领域知识构造了模糊识别规则.实验结果表明模糊识别器可以有效地改善系统的识别性能,克服了复杂网络环境下传统识别器难以对未知入侵行为准确定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论文首先分析了人工免疫系统中Self集构造方法的局限性,然后从Self的误报问题出发,引入了UNIX中的“牢笼机制”对识别后的Self检测集进行再评估并用评估结果修正Self训练集,最后提出使用环境参数比较法,实现Self集的自适应性再评估。  相似文献   

9.
一种基于用户行为的Self集构造和演化方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对计算机安全免疫系统中Self集构造的可能性和特征码选取的原则进行了探讨性的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用户行为的Self集构造方法。Self集中的特征码包含了用户的操作、操作对象和操作参数。然后阐述了一种通地用户友好度和可信度进行Self集演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一种新的人工免疫系统检测规则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检测器集的生成效率,在讨论人工免疫系统负选择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检测规则,即:编辑距离规则.在这种规则中,对于一个随机生成的字符串和Self集中的字符串,采用编辑距离度量它们之间的相似性.随后,利用这种检测规则给出一种新的检测器集生成算法,它要求利用Trie数据结构组织和存储Self集.最后,通过理论分析得出了使用该种算法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1.
基于亲和力阈值的静态克隆选择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静态克隆选择算法用于产生检测特定“非我”的检测器。该文通过引入亲和力阈值参数改进静态克隆选择算法,使其匹配规则能够灵活表示“或”关系,且只须部分匹配即可高效提取能识别“非我”的部分样本特征。自我/非我区别的模拟实验结果表明,与静态克隆选择算法相比,该算法能更有效地产生部分分类规则。  相似文献   

12.
Self集的动态更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人工免疫系统中识别器的产生成熟以及对抗原的识别过程,认为通过不断对self集合定义进行修正可以提高系统识别能力和降低伪肯定率。提出了一套动态更新self集合的机制,使得系统能够在不中断运行的情况下对self的更新做出响应。  相似文献   

13.
针对现有前兆异常检测方法因异常数据较少导致检测准确率偏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反向选择的检测方法。定义地震数据中的self集与nonself集;将随机选取的未成熟检测器与self集进行匹配,生成半径可变的成熟检测器,覆盖nonself空间;将待检测数据与检测器匹配,通过判断是否在nonself空间得到检测结果;与现有地震异常检测方法BP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反向选择用于地震前兆观测数据异常检测有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符海东  李雪 《计算机应用》2007,27(9):2160-2162
将数据场理论引入到计算机免疫的研究中,设计了一种识别器的构造方法及其动态识别算法。抗体的培育是建立在不完全自体集的基础上,算法可以识别出未知自体,降低自免疫反应发生的概率,并通过动态识别算法完善抗体集,克服了现有的入侵检测系统对自体集要求较高的局限性,简化了克隆变异以及记忆机制的实现方法。实验表明:新的免疫动态识别方法使入侵检测系统具有更高的动态平衡性和自适应性。  相似文献   

15.
基于免疫的最小有效检测器集生成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可变模糊匹配阴性选择算法生成的检测器集覆盖空间的分析,针对检测器集中检测器之间出现的互相匹配的现象,提出一种最小有效检测器集生成算法。该算法利用模糊思想确定匹配阈值,有效去除了检测器集中的冗余现象。仿真结果表明,由该算法所生成的检测器集空间覆盖率显著提高,实现了以较小的检测器集合,检测到较大范围的“非己”行为,从而提高了系统的检索率和性能。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describes an enhanced negative selection algorithm (NSA) called V-detector. Several key characteristics make this method a state-of-the-art advance in the decade-old NSA. First, individual-specific size (or matching threshold) of the detectors is utilized to maximize the anomaly coverage at little extra cost. Second, statistical estimation is integrated in the detector generation algorithm so the target coverage can be achieved with given probability. Furthermore, this algorithm is presented in a generic form based on the abstract concepts of data points and matching threshold. Hence it can be extended from the current real-valued implementation to other problem space with different distance measure, data/detector representation schemes, etc. By using one-shot process to generate the detector set, this algorithm is more efficient than strongly evolutionary approaches. It also includes the option to interpret the training data as a whole so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self and nonself areas can be detected more distinctly. The discussion is focused on the features attributed to negative selection algorithms instead of combination with other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17.
目前入侵检测中传统否定选择算法忽略了正常和异常模式之间的模糊界限而造成了检测效率低下,以及生成的检测器数量冗繁,用在非我模式识别时计算复杂度相当高.针对这些缺陷,重点研究了在入侵检测系统中定义模糊检测规则的重要性,并提出利用免疫算法的优化搜索性能来进化模糊检测器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生成的检测器能够允许更简洁的自我和非我的表示方式,降低了检测规则的脆弱性,检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基于多种群遗传算法的检测器生成算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有效的检测器生成算法是异常检测的核心问题, 针对现有算法存在检测率低、匹配阈值固定、检测器集合庞大等问题, 本文提出了基于多种群遗传算法的检测器生成算法, 根据形态学空间的分析和覆盖问题原理, 自体集根据特征进行划分, 各个种群根据划分独立按遗传算法进化, 最后求得所有检测器种群的并集得到成熟的检测器. 所提出的算法有效降低检测器的冗余度, 减少检测器规模, 保持检测器的多样性; 并利用 maxSelf 实现匹配阈值 r 的自适应, 适用于多种匹配规则, 减小了阈值设置的局限性, 给出了算法的检测率高于传统算法的理论证明, 并通过实验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另外, 通过统计算法的时间复杂度, 证明算法时间复杂度没有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否定选择算法中检测器集的检测率,提出改进的检测器集生成方法。其主要针对检测器在检测边界元素时遇到的困境问题,把自体点和它的临近点一起作为自体区域,处理自体的泛化问题。给出算法的具体实现过程、优势分析,并通过人工合成数据集2DSyntheticData和实际Biomedical数据集对算法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本算法检测率较高,尤其可以有效检测到处于自体与非自体边界处的点,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0.
Li  Zhiyong  Li  Tao 《Applied Intelligence》2022,52(1):482-500

Negative selection algorithm is the core algorithm of artificial immune system. It only uses the self for training and generates detectors to detect abnormalities. Holes are feature space areas that the detector fails to cover, it is the root cause of the performance degradation of the negative selection algorithm. The conventional method generates a large number of detectors randomly to repair the holes, which is time-consuming and not effective. To alleviate the problem, we propose a V-Detector-KN algorithm in this paper. V-Detector is the abbreviation of the real-valued negative selection algorithm with Variable-sized Detectors, KN represents Known Nonself. The V-Detector-KN algorithm uses the known nonself as the candidate detector to further generate the detector based on the V-Detector randomly generated detector, so as to realize the repair of holes. 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method to randomly generate detectors to repair holes, our proposed V-Detector-KN method uses known nonself to repair holes, reducing the randomness and blindness of hole repair. Theoretical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detection rate of our algorithm is not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ventional V-Detector algorithm. The results of experiment comparing with other 6 algorithms on 7 UCI data sets show the superiority of our proposed algorith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