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20,(7)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使学生明事理,同时懂得怎样做人,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教师肩负重要使命,必须要把这门课上好。可是,一些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却没被重视起来,教学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给学生带来帮助。因此,如何有效开展《品德与社会》的实践活动成为教师的首要任务。笔者就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如何有效开展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实践活动,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33)
《品德与社会》课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农村小学品社课教学存在诸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6,(24)
品德与生活(社会)(以下简称"品德")课是小学德育的重要渠道,是培育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笔者在支教工作中却发现农村小学品德课并未得到很好的实施和落实,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文章提出了一些改变现状的应对策略,旨在使农村小学的品德课达到新课程标准的目的和要求,让品德课真正走进农村小学。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8)
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目是思政课在小学阶段的一种形态,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要想上好小学思政课,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做到"八要、三忌"。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8)
《品德与社会》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小学教育阶段的必修课之一,是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但是由于农村教育条件的限制,我国仍然有一些地区对《品德与社会》课不重视,许多教师在教授这门课时的态度也不正确,没有认识到这门课关系到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因此很多学校设置的课程内容可操作性不强、过于抽象。笔者通过调查和总结,在本文中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措施。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25)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本文从《品德与社会》课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出发,积极探讨了《品德与社会》课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原则与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7,(19)
做好有效的教学评价工作,是当前教师需要关注的重要课题。文章立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教学实际,通过建立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力求"学会学习"的核心素养及时落地,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达到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6)
<正>作为教师,必须创设一种良好的开放式学习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中通过试验独立探索、合作学习等方式展开他们的学习。特别是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更有效的理解和感悟,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一、创设问题,激发兴趣要上好《品德与社会》课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它上成学生喜爱的课。恰当地利用多媒体投影将教材中富有说服力的数据、图表展现在学生面前和运用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7,(6)
<正>《千年不衰的汉字》是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四单元"我们是炎黄子孙"中的第12课《我们为祖先而骄傲》的一课时内容,是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偏向历史知识的一课,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感受祖先创造文字的高度智慧;寻找汉字的特点,体会其独特魅力,激发学生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笔者主要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来组织本节课的教学。【课前观看汉字宣传片】同学们,视频看完了,有什么想说的?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6,(11)
生活性是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的基本属性,生活化是课程实施的基本路径。遵循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品德回归生活,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基本理念,从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两个层面探讨了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教学实施"生活化"策略的必要性,并结合教学案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五个方面对"生活化"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