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8,(6)
文章通过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以下简称"中职生")身份认同问卷、SCL-90症状自评问卷施测结果的描述性分析,了解中职生身份认同的现状,以及影响身份认同的基本因素,探讨中职生身份认同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提出增进身份认同、促进心理健康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2)
政治社会化就是通过一定社会主导文化的传播将一个社会人转变为政治公民的过程。大学生作为未来生活不可或缺的参与者和主导者,理应在这一过程中起引领和率先模范作用。不过,受社会历史条件与现实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大学生难以将国家和法律赋予的公民身份转化为内在的、深层次的、正确的公民身份自我认同。揭示政治社会化视野下大学生公民身份自我认同规律,探索提升大学生公民身份自我认同的对策,对推动当代中国社会文明与政治文明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6,(8)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聋人高等艺术设计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也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文章分析了数字化对聋人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理念、教学体系的挑战,并结合聋人大学生的特征,指出将聋人大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素质、全面发展的数字化艺术设计人才,使他们融入社会,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重要举措;还探讨了数字化时代聋人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技术、聋人大学生的受教育途径、聋人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8,(2):36-42
基于组织支持视角,采用问卷调查数据实证考察身份认同、情感承诺与新生代农民工离职意愿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机理。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结果表明:组织支持感对新生代农民工情感承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其离职意愿则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身份认同在组织支持感与新生代农民工情感承诺及离职意愿之间均具有完全中介效应。研究结论揭示了组织支持感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务工心理的内在机理及新生代农民工频繁跳槽的潜在动因。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11):137-143
国民教育是对国民进行国家身份认同与归属的教育,是凝聚国家、民族和文化认同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国家的有效治理和永续发展的基础保障,对任何主权国家而言都至关重要。由于历史原因,也由于香港教育制度的关系,当前香港青少年的国民身份认同存在诸多缺失。为确保"一国两制"事业行稳致远,亟须加强香港青少年国民身份认同教育,大力增进香港青少年对国家的认同、民族的认同及其文化的认同,让他们对自身国民身份的认识建立在丰富、坚实的历史与事实根基之上,由衷地认同自己的国民身份,效忠自己的国家。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5,(2)
公民身份不应仅仅是形式上的法律条文的表述,更应该是公民对其公民身份的强烈归属感,这就是公民身份的认同。作为改革开放的特殊产物的农民工群体,其对自我身份的认同也不应仅仅停留在农民或是工人,而应加强其对自身公民身份的认同。本文在阐述了公民身份与认同的结合后,透析目前农民工群体公民身份认同度低的原因,进而提出合理化建议,旨在增强农民工群体的公民身份认同,运用公民身份保障合法权利,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3)
在国学研究方兴未艾的时代背景下,探讨古代戏曲在国学中的身份认同及其意义,是中国古代戏曲研究的一个崭新课题。尽管学术界对"国学"存在多重释义,但是都涵盖了对戏曲的身份认同。借鉴中西文化学者关于身份认同研究的成果、理论和方法,探讨国学与古代戏曲身份认同关系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26):64-66
出版于1979年的《河湾》是奈保尔的代表作之一,以异乡人萨林姆的视角对独立后殖民地的经济、历史、文化以及身份认同进行考量。在《河湾》中,家族及民族的历史、宗教信仰变得缥缈被遗忘;异乡人在地理场域的缺失使得河湾异乡人经济上遭遇重创、文化上受到冲击以及身份认同陷入困境。为寻求情感上的栖居之所,河湾异乡人不断逃离,逃离的路径使身份认同不断解构与建构。在动态散居身份建构中,一方面形成了本质身份,另一方面形成了结合/分裂身份。  相似文献   

9.
受限于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转化能力趋弱的现实,当代青年群体在大城市边缘地区大量集聚,日常生活中面临着空间的割裂和身份认同的矛盾。文章以南京市栖霞区马群街道为例,探究青年人日常生活中,在不同空间转换背景下所进行的实践体验,以及流动过程中身份认同建构的机制和结果。研究发现:第一,日常生活中空间的割裂强化了城市边缘地区青年人自我身份认同的困惑,导致其身份认同呈现出多面“拼贴”的特征;第二,以交通和网络为中介的流动性实践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不妥协性,是青年人连接“现在”与“未来”、沟通自我认同与他人认同的策略;第三,流动性视角下青年人的身份认同建构机制,可以通过对青年人日常生活中的居住、工作、消费等行为特征加以考察,他们主要通过自我区隔与求同的弥合、符号化建构、能动性发挥的方式,分别表征和建构了一个“面向未来”的自我、一个“浪漫化”的自我、一个“释放”的自我。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24)
聋人和健康人使用的第一语言分别是手语和口语。聋人与健康人进行正常沟通,双方均要掌握这两种语言。一些计算机软件是开发手语动画的物质基础,在对聋人的特殊教育中运用的新教学理念是开发手语动画的理论基础。对手语动画进行开发,不仅能帮助聋人学习手语,还能帮助健康人学习手语,从而促进他们更好地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