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29)
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各高校相当重视的领域,但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多以传统教育为主,教学内容多侧重于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积极心理学作为目前心理学最为关注的方向之一,其更注重引导人们建立积极的心理模式,目的在于充分挖掘人类自身的潜能。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改革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加其自我效能感,也更贴合教育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王浩  周婧  赵旭  吴伟  王群 《高等建筑教育》2012,21(4):140-143
社会人才培养目标转型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亟待提升的现实,促使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必须与时俱进。在此形势下,基于格式塔心理学的整合思想、生态心理学的横纵向交互观念、积极心理学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三个三"工作模式,组建三级教育网络,贯穿三级教育阶段,覆盖三级教育层面,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7)
积极心理学是当今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将其研究成果运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增强教育实效性。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应着力于增强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体验,挖掘和培植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全面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构建符合心理发展规律与社会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12)
积极心理学的优势在于能发现更多更美好的自身优秀品质,并激发出其自身正能量以此来改善人们对待事物的心态,进而促进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方法相结合,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入手,对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教育的重要性做以剖析,以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益帮助。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3)
积极心理学在主观层面研究了积极情绪与体验,在个体层面上研究了积极的人格品质,在群体层面上研究了积极的公众品质及良好的社会组织。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沿袭了以往的消极心理学模式,应该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本文分析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反思传统病理心理学取向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教育形式单调、教育途径单向以及教育成效低下等问题,本文立足于积极心理学视角,阐述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实践的变革,以“阳光心育”为教育主线,尝试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园”“馆”合力线上线下双路径拓展工作平台,创新工作方式与内容,有效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有效的开展,服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5,(5)
积极心理学作为当代新兴的心理学思潮,在该研究领域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开辟了一条心理学研究的新道路,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与活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早就成为我国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对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帮助他们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提供很多帮助。本文主要结合积极心理学的特点和研究范围,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一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5,(29)
积极心理学理论是心理学学科领域的一种新的研究理论,它的提出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开阔了视野和提供了方向。合理地、科学地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20,(28)
转型时期的社会变革给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了影响,这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综合结果。这类心理健康问题不仅贯穿大学生活始终且复杂多变,同时具有阶段性特点。高校针对转型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首先应当理性面对,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建设,其次应依托核心价值观培养、把握校园舆论制高点,还可以充分利用积极心理学优化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等。只有多种手段综合应用,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才更易充分解决,这也是高等教育实现素质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21,(5):47-53
积极心理品质是积极心理学中重要内容之一,是塑造学生积极向上心态与健全人格的有效途径。以积极心理学为内核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构建起高职院校"1+2+N"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育模式,即以积极心理理念为指导(1个理念),抓实心理健康教育和核心素养教育(2类教育),开展多样化培育路径(N条路径),为高职生养成积极心理品质提供可行的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