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4,(5)
从"十七大"的"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到"十八大"的"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党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了新要求。2009年教育部设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专项研究任务以来的五年,学术界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热潮此起彼伏,在意义、内涵、问题和路径研究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全面梳理这些成果对启示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5,(29)
高校作为重要的教育和文化机构,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主渠道、主阵地,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以通过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教育、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育内容、改革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育方式、搭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教育平台、加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等路径来实施。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9):8-10
自诞生之日起,马克思主义这一无产阶级获取自身解放及人类解放的理论就与大众化相连。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大众化的重要内容,最终的目标要求马克思主义的内容、精髓在高校大学生中获得发展,并内化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和今后进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动力。由此,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我们从根源上探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普适性与阶级性辩证关系的集中要求,也是受众体实现自我全面发展、进行具体实践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0,(1)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经历着改革与发展,民办高校的教育模式也逐渐与制度化相适应。由于民办高校有自己独特的办学特色和招生理念,部分民办高校所教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并不能够满足当代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解和帮助当代大学生建立马克思主义信念,对其的传播开始逐渐趋于边缘化。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2,(6):91-95
当前高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遭遇话语困境,原因是话语体系的不完善。建构一种和谐共生的话语体系需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消除话语霸权,创新话语体系,融合网络话语,稳固受众基础,努力使话语运作不断取得实效,从而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断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5,(2)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是一种具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属性的先进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信仰一脉相承,同时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的践行过程。它蕴藏着巨大的教化价值,发挥其情感感召力、文化熏陶能力以及教育功能,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并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5,(30)
新时期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是维护广大农村地区和谐稳定,实现广大农村地区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而且关系到广大农村的精神文化面貌,尤其是关系到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在农村地区的贯彻实施,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中国梦"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5,(2)
解决好民生问题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途径当前,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主要面临党的自身建设出现的新问题以及教育、医疗、就业、社保等基本民生问题的影响。应在民生的制度建设、关注现实生活及群众主体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30)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过程就是使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过程,新媒体的发展与壮大给这一过程带来了很大的传播优势,在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夹杂着很多问题,本文主要针对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所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进行分析与阐释。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3)
任弼时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了充分的理论宣传准备,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任弼时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贡献主要是指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和教育,对无产青年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组织教育工农群众,加强党对群众运动的领导和号召全党学习毛泽东思想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些贡献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内容和方法。任弼时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可以拓宽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视野,对加强和改进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