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Planning》2019,(7)
<正>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并合理利用,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五年制高职一般由高职院校承办,招收初中毕业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完成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出一批既具有大学文化,又拥有较高专业技能的高级技术人才。这就要求五年制高职在关注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更加重视文化水平的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8)
语文学科是高职教学中重要的文化基础课。语文知识的获取和汉语应用能力的培养高职中学生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直接影响了学生的专业水平和职业前景。为了更好的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职业人才,高职教育语文教学应不断创新,优化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本文分析了高职教育语文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加强高职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培养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6,(1)
笔者代表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五年制高职语文选修课程的开发探究"课题组,介绍了五年制高职语文选修课程开发的调查现状:在五年制高职阶段开设语文选修课的十分必要性;学生希望通过语文选修课,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加强综合能力,并希望语文选修课具有更多的自由度;在选修内容上,文学经典、口语交际等方面更受学生的青睐。这些内容为五年制高职语文选修课程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3)
高职院校要想培养全方位、多层次的专业性人才,其教学目的就应该重点关注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方面。值得注意的是,高职语文教学也不同于一般的教育阶段,其培养的对象在行为习惯、基本技能、思想观念等方面与其他中学生也有很大差异。因此,高职语文教师要开展人文性教学,就要定位教学目标、实施多元化教学、开展合作探究等,并且关注学生专业意识以及人格特征,时刻遵循教育要求,从而逐步实现高职语文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7,(33)
素质教育的日渐成熟使我国的教育朝着培养综合素质型人才的方向发展。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以及新课标改革浪潮的推动下,职业院校更加重视培养人才的综合素养。文章从高职语文教学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意义、高职语文教学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新背景下高职语文教学策略研究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意在探讨适合职业能力背景下的高职语文教学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5,(11)
21世纪是急需人才的时代,所以为了更好的培养新一代人才,应从教学环节开始着手处理,尤其是在高职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重点,突出语文基础内容的实际性。然而目前在高职语文教育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只有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枷锁,才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本文将对高职语文中职业能力的培养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27)
作为高职课程体系中一门公共基础学科,高职语文旨在培养高职学生文化品位,人文素养以及审美能力。现阶段,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方法以及沉闷的课堂氛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新时期下,高职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基于以人为本理念关注学生人格以及心理健康发展,对语文进行个性化教学,并通过灵活多样的互动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主观能动性,使教师与学生都能在高职语文课堂教学中获得成长。以下本文就从几个方面对高职语文个性化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3)
五年制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重要的培养模式,对五年制高职阶段学生的管理直接影响到高职学生的培养质量。本文从建立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等多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加强对五年制高职阶段学生的管理。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5,(15)
五年制高职教育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高职语文之重——阅读教学就是锻炼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高职语文教师要努力营造宽松、平等的课堂环境,在阅读教学中训练高职生的求异思维来培养创新意识,培养高职生的质疑意识来提升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6):172-173
学生作为五年制高职教育教学的主体,其学习心理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通过教育教学观察和调查分析,目前五年制高职学生学习过程中有多种因素制约其学习动力,从而掩盖了学生学习的积极学习心理,也让五年制高职教育教学原本的优势不够突出。通过分析影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因素,将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引入五年制高职学生学习的心理研究,提出五年制高职学生参与式学习心理的培养策略,从而促进学生的参与式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