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35)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和科技化,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被弱化。年轻人对传统体育项目的喜欢程度明显降低。黔东南侗族也不例外。因此,作为民族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高校侗族体育推广就成为一种必然,笔者将对目前黔东南侗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校园中的开展现状进行分析,并给予适当的改进建议,希望对其发展和传承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陈蔚  杨林  陈鸿翔 《室内设计》2013,28(4):49-55
侗族鼓楼是侗族建筑的集中代表,也是黔东南地区的传统文化标志,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文章采用田野考查和三维数字模型分析的方法,从侗族鼓楼形态与空间、建构技术与文化等几方面对侗族鼓楼进行了探索研究,系统地阐释了侗族鼓楼所蕴涵的民族与地区传统文化和建筑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3.
黔东南侗族鼓楼是侗族建筑“风雨桥”“鼓楼”两大建筑之一,也是黔东南地区的传统文化标志之一。现在鼓楼建筑技术及图像的存储表现在血缘传承、地缘传承、业缘传承、大众传承及口口相传的方式[3];留存的图纸少量,大多数都是以经验之法进行修建,缺乏现代技术支持,社会、学校对侗族建筑的建筑技术教学少。本文研究的是运用数字化存储方式,将黔东南侗族鼓楼运用Revit软件进行数字化建模,将数据模型进行存储,为黔东南侗族建筑的传承与保护提供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4.
民宿的核心在于对当地场所精神的表达。基于黔东南侗族民宿改建相关研究缺乏及民宿建设趋同化等问题,本文以场所精神理论为基础,以肇兴侗寨为例,从行为模式、空间特性及设计符号三个方面,分析如何表达传统侗族村落的场所精神,并得出相应的改建策略,从民居选址、空间布局及符号设计等方面,为黔东南侗族民宿的场所精神表达及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李志英  孙奕 《华中建筑》2010,28(3):153-156
文章从黔东南传统侗族村寨的选址因素、村寨空间形态的研究出发,分析传统侗族村寨的空间布局具有向心性、认同感、领域性和排他性的建筑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6.
探讨时代语境下,黔东南苗族、侗族民居空间形态变化的具体表现和发展趋势,记录黔东南传统建筑的科学肌理。对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典型侗寨和苗寨进行了实地走访调研,并对代表性的民居进行了实际的测绘,以及文献资料整理、分析对比、总结归纳,发现随着时代发展、自然环境改变、民族融合、技术进步、生活方式现代化等因素的改变激发了苗族、侗族传统民居空间形态的动态演化,这是苗族、侗族同胞对不断变化的生存环境的适应,是传统与多元文化、现代技术的碰撞,也是传统民居空间适应现代生活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7.
摘要 探讨时代语境下,黔东南苗族、侗族民居空间形态变化的具体表现和发展趋势,记录黔东南传统建筑的科学肌理。 对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典型侗寨和苗寨进行了实地走访调研,并对代表性的民居进行了实际的测绘,以及文献 资料整理、分析对比、总结归纳,发现随着时代发展、自然环境改变、民族融合、技术进步、生活方式现代化等因素 的改变激发了苗族、侗族传统民居空间形态的动态演化,这是苗族、侗族同胞对不断变化的生存环境的适应,是传统 与多元文化、现代技术的碰撞,也是传统民居空间适应现代生活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8.
杜金林 《城建档案》2012,(11):17-19
黔东南和黔南是贵州苗族、侗族的主要聚居区。千百年来,居住在这里的苗族、侗族同胞利用当地的建筑材料,结合民族自身元素和地形地貌建造居屋、祠堂、楼宇、风雨桥等。贵州苗侗村寨建筑古朴、自然、生态、和谐,亲临其境,给人与心旷神怡、美不胜收之感。贵州苗族侗族村寨建筑的传承元素较为丰富,且多  相似文献   

9.
王红  刘建德  李杰 《城市规划》2005,29(12):93-96
(1)山环境多样性空间:侗族乃白越民族的后裔,原居住在吴,越,楚一带,后因战乱因素迁移。据有关资料记载,黔东南侗族先民,于明隆庆年间由湖南、广西迁徙而来,居住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属苗岭山脉向广西丘陵山地过渡地带。从地貌发展史看,属复活山地的地貌类型,植被区系属贵州高原东部林区与华南林区毗邻山林地带,被划为贵州黔东南植被小区,因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植物生长发育快,林木、藤草、真菌、苔藓等种类丰富。  相似文献   

10.
黄岗村是黔东南典型的侗族传统村寨,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录。村子所在的黎平县是黔东南州苗族和侗族的文化中心地带,也是中国传统村落密度最高的地区。清华同衡团队在第二届"中国传统村落黔东南峰会"召开之际,受到黔东南州政府的委托,为黄岗村编制了保护和发展规划,并对村域范围内的10处建筑和公共设施、景观做了整体的修缮和提升。利用国家对传统村落的投入并借助公众事件的展示窗口,将村落遗产保护工作的成效最大化,是黄岗村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