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14)
在幼儿教育中,为了能够帮助幼儿全面健康地发展,家校互动是非常关键的环节之一。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应充分重视家校互动的重要作用,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增强学校与家长间的沟通。教师将通过分析当前家校互动的现状,探究进行良好的家校互动的策略,希望对幼儿教育工作者和幼儿家长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8,(10)
一名班主任必须学会营造良好、愉悦的家校合作关系,而和谐的家校合作必然离不开有效的沟通交流与互动。那么,小学班主任要以什么样的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合作,才能达到有效的沟通合作?双方才能达到共赢的目标?作者一直在思索,从自身工作的经验出发,在"家校联系""家校合作""家校互动"三方面进行了以下的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2)
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合作体,在学生的终生教育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从目前基础教育阶段教育管理的现状来看,家校互动合作在推进工作中仍存在若干困难与问题。本文在对周边学校、家长进行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家校互动合作中的老师和学生、父母和子女、家长和老师、家长和学校之间的多边关系主体间存在的问题来探究改善家校互动合作的方法和途径,建立起长效的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教育体系,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孩子的健康成长打下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15)
在幼儿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过程中,如何让其顺利过渡,尽快适应小学的生活,是家长、幼儿园和学校三方都应该重视的问题。这需要我们正确发挥家、园、校三位一体的互动教育合力,转变衔接观念,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双向衔接,理念先行,达成共识。利用网络打开家、园、校互动的通道,家、园、校三位一体互助,创新活动形式,形成教育合力,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幼小顺利衔接。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13)
<正>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重要指示和十九大报告精神,探索出具有湖南特色的家校共育发展模式和路径,实现"聚焦学生健康成长、探索家校良性互动、推动教育转型发展"的目标,现举办2019年湖南省家校(园)共育案例征集活动。一、主办单位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8,(9)
家校互动,是家校双方信息的交流和沟通。微课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它提升了学校与家庭的互动空间,为学校教育管理提供了信息沟通与资源分享的服务平台,使家长了解学校的管理与教育理念。其中,微课程的互动性和参与性不仅体现在学校通过流媒体的形式宣传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还体现在家长可以通过微课程参与互动。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8,(7)
中华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孝义教育内容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家校互动,共同探究,达成共识,选择孝义教育内容,确定孝义教育原则,商定孝义教育形式,齐抓共管,在学生孝义教育中充分发挥家校联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27)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德育工作的关键时期。学校、家庭是小学生德育的两大场所。开展"家校一体"的小学德育工作,应以学校为主导,定期召开家长会,如开展座谈会、家长沙龙等活动来交流德育心得;建立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家庭德育培训,开展多元化德育;建立信息互动机制,增强家校间的沟通交流,促进家校结合,实现对学生的因材施教。三管齐下,提升小学德育工作效率与质量。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20,(12)
结合传统文化不断消失的现状,通过开设传统文化系列课程,能够解决传统文化的传承,并能够明确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因此可以采用家校联动的方式对传统文化校本课程进行开发。家校联动的方式,对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设和实施有很大作用。学校管理人员要加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互动交流,促进家校合作共育的有序进行,提高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6,(24)
<正>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学校的信息技术设备越来越多,教育教学的手段越来越丰富;家庭的条件越来越好,智能手机不断普及,电脑也逐步普及。家校的互动不再仅依靠《告家长书》、学生带信或打电话等落后的途径,可以通过校信通、QQ、微信等新媒体,这些都为互动学习平台的建立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一、整合家长、教师、学生三维力量,达成共识,形成合力1.让家长参与,提高家长对孩子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互动平台的创建,加强家校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